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我们

|
发布: 7:00am 16/07/2023

团结部

峇峇娘惹

暹裔

玛美里族

少数族群

这是我们的遗产

Ini Warisan Kita

葡萄牙裔

遮迪裔

風土民情匯聚交融 少數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报道:陆世敏
摄影:林毅钲、辛炳耀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團結部一連3天舉辦“Ini Warisan Kita”(這是我們的遺產)活動,向人民介紹國內的少數族群,包括暹羅人、峇峇孃惹、葡萄牙裔、遮迪裔和瑪美里族。

認識國內的少數族群,欣賞和諧的美好風景;補上多元版圖的空隙,守住文化遺產的魅力!

談到我國多元種族社會,大多數人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伊班人、卡達山人……各族風土民情匯聚交融,築成馬來西亞獨一無二的風景線。

ADVERTISEMENT

相對來說,作為少數族群的暹羅人、峇峇孃惹、和瑪美里族鮮少被提及,然而他們卻是大馬多元版圖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活動現場的泥人專題展,展現各族和諧共處的美好光景。
團結部“”活動
瞭解少數族群多一點 主

國家團結部於7月7日至9日,一連3天在布城IOI City Mall舉辦“Ini Warisan Kita”(這是我們的遺產)活動,主題為“守護團結”(Melestarikan Perpaduan)。

該活動旨在向民眾介紹國內的少數族群,符合政府要成立昌明大馬的願景,提倡相互尊重,讓文化遺產成為促進大馬人團結的寶藏。

參展的少數族群包括暹羅人(Siam)、峇峇孃惹(Baba Nyonya)、葡萄牙裔(Portugis)、遮迪裔(Chetti)和瑪美里族(Mah Meri)。

前來的訪客不僅可以試穿現場擺放的服裝,還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少數族群的歷史、習俗和文化,甚至能與他們共舞。

現場活動包括族群攤位、傳統遊戲、文化演出、團結照片展覽、蠟染繪畫比賽和國家文物手稿展覽。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原住民向民眾展示編織手藝,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文化遺產聯繫各族情感

今年3月1日,國家團結部啟動基於昌明大馬團結框架的“昌明大馬團結運動”,主題為“多元中的團結”。

該部部長艾倫幹達說,“這是我們的遺產”是昌明大馬團結運動的主要活動之一。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艾倫達干與戴蒙(右)互動,瞭解瑪美里族文化。

“我們在活動中突出種族、語言、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等多元遺產,除了能夠增加人民的好感度體驗外,亦能讓他們欣賞代代相傳的多元瑰寶,從中注入愛國精神。”

他指出,作為維護國家團結的橋樑,文化遺產能夠聯繫各族的情感。

“舉辦活動的目的,就是通過不同種族或社區,加深民眾對國家遺產的瞭解,學習欣賞他族文化,藉此守護團結。”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我國是文化大熔爐,多元種族、宗教和文化一直是馬來西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獎掖推廣文化遺產組織

據團結部資料,“這是我們的遺產”活動是團結之友(Friends of Unity)倡議的一部分,以加強與非政府組織的戰略合作,推動民族團結議程走向成功。

截至目前,團結部已與88個非政府組織合作,讓他們成為團結之友。

“團結之友的角色,就是以團結形式協助國家團結部協調和舉行活動,在社區中傳播和諧,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私人領域與我們合作。”

自今年起,政府已向政府以外的的機構開放獎掖申請,讓文化遺產成為團結的催化劑。

符合條件的公司或非政府組織,每項申請將獲得5萬令吉的撥款。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活動現場設有傳統遊戲空間,讓民眾回味舊時光。
“這是我們的遺產”4計劃

配合“這是我們的遺產”活動,團結部亦推出數項倡議,包括遺產樞紐(Hub-warisan)、鄉村懷舊計劃(Program Nostalgia Anak Kampung)、森林魔法計劃(Program Magis Belantara)和俚語計劃(Program Bahasa Kolokial)。

根據團結部文告,遺產樞紐計劃會以文字、出版物和視頻的形式,通過一站式中心發佈與國家遺產的相關綜合信息,供民眾參考。

“鄉村懷舊計劃將把民間傳統運動,帶到現在的社區活動中,加深年輕人的瞭解。

“森林魔法計劃是探索原住民社區的生活與文化,供當地社區學習,俚語計劃則是為了保護社區的語言。”

國家團結部是於2020年3月10日成立,旨在推動民族團結的議程,確保大馬人民的福祉與和諧。


與土著享同等地位

我國有約8萬名暹羅人,自109年前起,他們便在吉蘭丹、玻璃市、霹靂及登嘉樓定居,成為馬來西亞國民。

2011年,時任內政部秘書長丹斯里馬末阿當指出,國內的泰裔人(Orang Thai)一律改稱暹裔、暹羅人(Orang Siam),隔年時任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宣佈,國內暹裔與土著享有同等地位。

獨立至今,暹裔社群早已融入本地社會,也沒有身分認同的問題,大家清楚認知自己先是“馬來西亞人”,然後才是“暹裔土著”。年輕人早已100%融入大馬多元文化社會。

與其他2名同學前來的大學生蘇菲塔(22歲)說,他們是應馬來西亞暹裔組織之邀,來參與“這是我們的遺產”活動。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蘇菲塔(左)與2名大學同學一同參與活動,扮演暹裔文化大使角色。

“我和同學分別來自吉打和吉蘭丹,很開心能夠來到雪蘭莪,向這裡的人介紹我們的族群。”

●峇峇孃惹
保有中華馬來文化

早期中國移民與馬來人同婚後,他們的後裔男的被稱為峇峇(Baba),女的被叫做娘惹(Nyonya),成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

一方面,他們有保存著傳統的中華文化,同時又把本地馬來文化融入到飲食、服裝、瓷器和建築等多個層面,形成特殊的“娘惹文化”。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羅伯特(中)與家人穿上漂亮的峇峇孃惹裝,展現傳統服裝之美。

在活動現場的峇峇孃惹攤位上,擺放著各種金器首飾、傢俱和傳統服飾,琳琅滿目,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

高齡82歲的峇峇羅伯特·林,以自己的身分為豪,並希望有更多人認識峇峇孃惹群體。

“娘惹的金器首飾,在設計形式和主題風格上,融合華人、馬來人和印歐文化元素,具有審美價值,亦凸顯歷史文化意義。”

●葡萄牙裔
葡村3節慶熱鬧非凡

馬六甲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在被統治時期,很多葡萄牙人選擇留在當地,最後落地生根,形成一群特殊的土生葡萄牙裔,也就是克里斯坦人(Orang Kristang)。

自1920年起,他們就住在葡萄牙村,早前多以捕魚為生,後來年輕人大多各自往外發展,留下的老一輩居民,如今仍堅持用葡萄牙語交流。

葡萄牙村城委會主席瑪麗娜說,他們希望通過“這是我們的遺產”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大馬的葡萄牙裔。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瑪麗娜(右三)與家人一起從馬六甲過來雪蘭莪,參與“這是我們的遺產”盛會。

她說,村裡每逢潑水節、海神節和聖誕節都會熱鬧非凡,尤其海神節(San Pedro)更是他們的年度盛會。

“我們跟大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每年慶祝的海神節,有紀念漁民守護神聖彼德的精神意義。”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節奏輕快的葡萄牙土風舞,帶動全場氣氛。
●遮迪裔
保留傳統習俗比印裔好

14世紀或更早,一群來自印度羯陵伽(Kalinga)的商人南來經商時,先到蘇門答臘島,再越過蘇門答臘,來到馬六甲。

由於季候風關係,他們往往需要等上半年或1年的時候,久而久之就習慣那裡的生活,並與當地女子結婚定居,形成獨特的遮迪族。

來自馬六甲遮迪村的蘇比萊說,自己奉行興都教,精通馬來語,平日實踐的是屬於遮迪族的獨有習俗、文化和傳統。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蘇比萊向記者展示遮迪裔平日裡使用的生活用品。

他說,遮迪社群是非常虔誠且關係密切的社群,如今很多傳統文化習俗,都保留得比印裔還要好。

若想更瞭解遮迪族,可到位於馬六甲雅加美浪的遮迪博物館,展開一場時光之旅。

●瑪美里族
以種植油棕為主

瑪美里(Mah Meri)意即“森林(Meri)之人(Mah)”,是西馬原住民族之一。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瑪美里族的女性都擅長編織,物品包括傳統服飾、籃子和裝飾品等。

與6名子女前來參與團結部活動的戴蒙說,瑪美里族大多數居住在雪邦的武吉甘榜至巴生港口一帶,在凱莉島(Pulau Carey)一帶的居民大約有500人。

“在我國獨立前,瑪美里族是過著遊牧和捕魚的生活,現今則以種植油棕為主,同時推選代表處理村內事務,以讓村落有穩定的發展。”

他說,他們平日主要以瑪美里語溝通,在家則使用Besisi語來溝通,而大部分村民都相信萬物有靈,也有一小撮人信奉伊斯蘭教或基督教。

“族人大多從事木雕和編織藝術,吸引不少遊客到那裡旅行。”

少数族群成就多元魅力
瑪美里族邀請民眾上臺共舞,和樂融融。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