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薪金制”如果顺利推动,足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促成传统产业渐进式转型、雇员增加所得、企业提升生产力,但我们认为还是需要“绩效奖金”制度(或所谓的激励因子)相辅相成。
如何激励员工工作效率,促成企业生产力提升及实现员工所得增加的劳资双赢目的?几十年来,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课题。提高员工薪资是否就会有效提高效率?答案是否定的。实务经验告诉我们,最可靠的做法,就是在不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采“计件制”或公平的“绩效奖金制度”,以鼓励员工多产多得。毕竟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聘雇员工,不是买员工的时间,而是买员工的工作效率!
ADVERTISEMENT
为了应付通货膨胀,逐步的将员工薪资上调至合理水平是必要的,但合理薪资只能满足员工生活基本需求,这是行为科学学者赫兹伯(Herzberg)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二因子理论”中的“维持因子”(Hygiene factors),其中包括工资、福利、安全的工作环境、地位、福利、主管领导方式、人际关系、公司政策……,显然,工资与福利只是让员工“维持工作意愿”,不会有多大的激励效果。
反观“激励因子”(motivator)则是提高员工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包括绩效奖金、特别奖励、计件制、工作成就感、责任感、挑战性、发展性、工作能力提升、获得赏识与升迁机会;这些因素才有助于提升员工士气与效率。
我们就以Grab司机为例,他们的薪资标准是“计件制”,多做多得就是推动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如果领取的是固定薪资,有谁愿意风餐露宿的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同样的,网红Youtuber收入靠的是订阅与观看(广告收益)次数,如果是月领死薪水打卡上下班,这样的生意怎么兴旺起来?
这么一说,最低薪金制不重要。不,那是维持基本生活的因素。我们认同政府出面干预低技能员工薪资长期偏低的问题,2012年政府在宪报颁布最低薪金制,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该制度已历经5次检讨。
员工要生活,企业要效率;1500令吉最低薪金制的月薪根本无法满足员工生活需求,但企业界却唉声叹气的直呼活不下去。是的,如果调了薪水而工作效率没有提升,长此以往,一些低毛利、劳力密集的传统产业是真的会撑不下去;而不调薪,换来的就是贫穷问题。
最近被广泛讨论的“渐进式薪金模式”(Progressive Wage Model,PWM),被认为是用来解决国内基层劳力长期工资偏低的可行方案。
新加坡不久前曾经针对其国内“最低工资制”(Minimum Wage)和“渐进式薪金模式”(PWM)两个制度的利弊做讨论。看看哪一个制度更适合新加坡社会发展?简而言之,“最低工资制”的好处在于更直接,覆盖的低薪员工也较多;而PWM则是为每个行业和工作职能量身制定最低工资,但这样一来整个制度制定和推动过程会更复杂及更难执行。
为什么?我们认为PWM如果未进行严谨的“工作分析”与“工作评价”,未因行业职种、工作技术层面不同而建立薪资标准,会很容易陷入“不同工同酬”的陷阱,所以这需要“产、官、学”一起来研究。于是乎,新加坡人力部、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新加坡全国雇主联合会达成共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探讨如何进一步扩大渐进式薪金模式,并与企业合作提高生产力。
首先,新加坡政府采纳“零售业劳资政工作组”的建议,落实零售业渐进薪金模式。从去年9月1日起,约1万4000名全职收银员和零售助理将获得加薪,不包括加班费在内的总月薪须达到至少1850新元。
无庸置疑,PWM是重要的人力(薪资)政策,它能够通过职能、技能、生产力和薪资等4个象限的融合,通过提升技能和提高生产力,进而提高员工偏低的薪资,转变一直无法吸引一般人愿意尝试的工作。
PWM是劳资双方双赢的薪资模式,如前所述,透过“工作分析”与“工作评价”,甚至“多能工计划”(一个人懂得多项工作)制定个人在企业(或职场上)明确的职业生涯,促使雇员薪资所得会随着培训、能力与生产力提升。至于企业,也将会因为员工效率与品质提升而得益,客户也成为最终受益者。
“渐进式薪金制”如果顺利推动,足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促成传统产业渐进式转型、雇员增加所得、企业提升生产力,但我们认为还是需要“绩效奖金”制度(或所谓的激励因子)相辅相成。但凡学习可以增加所得,学习可以提升技能与改变企业的命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