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3:33pm 21/07/2023

读书笔记

谢诗奇

趣味人生

读书笔记

谢诗奇

趣味人生

谢诗奇|《弗莱彻建筑史》的3个时代

《Sir Banister Fletcher’s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弗莱彻建筑史》,以下简称《建筑史》)在建筑史学中具有显赫的地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本书一直是许多建筑院校必备的教科书。到目前为止一共有21个版本,第一版至最新版的时间跨距为124年。比较归纳各个版本,可以把《建筑史》放在3个历史背景中考察。

帝国时代的《建筑史》

ADVERTISEMENT

1896年,《建筑史》的第一版《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出版;由英国建筑学教授Banister Fletcher和儿子Banister Flight Fletcher共同撰写。虽然书名没有注明内容涉及的地域范围,《建筑史》只包含欧洲建筑,并以神殿、宫殿和教堂为主要内容;书中附图159张。由于反应热烈,稍作修订后又分别在同年和1897年出版了第二和第三版。

1899年Banister Fletcher教授去世后,Banister Flight Fletcher独自完成了出版于1901年的第四版,附图增至1300张。这个版本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历史风格”和“非历史风格”。“历史风格”的内容为欧洲建筑,占了全书内容的绝大部分。而首次纳入欧洲以外地区的建筑则被称为“非历史风格”,所占的篇幅很小。这种充满文化偏见的分类法,体现的正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帝国与殖民时代。做为大英帝国的一分子,Banister Fletcher创造的“知识”必然服务于帝国的宏大叙事。

v1
图01:建筑之树。(图:《弗莱彻建筑史》第十六版)

1905年出版的第五版中,Fletcher更进一步发表了影响深远且充分体现西方中心主义的建筑之树(图01)。建筑之树以希腊罗马建筑为主干,往上生长为欧洲各国的建筑,顶端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充满生命力,不断进步,所以是“历史”的;埃及、中东、南美洲和亚洲的建筑处于旁支末节,落后衰败,停滞不前,所以是“非历史”的。第五版分别在1910、1911、1914、1917、1919和1920再版;附图增至2000张。1921年,于1919年受封为骑士的Sir Banister Fletcher出版了《建筑史》第六版。这个版本附图增至3500张,而文字内容成为第七至第十六版的基础。出版于1954年的第十六版是Sir Banister Fletcher在生前完成的最后一个版本(距离第一版的出版已经接近60年)。这时,大英帝国已进入分崩离析的过程中了。

后殖民时代的《建筑史》

二战结束后,殖民地纷纷争取独立,许多民族国家陆续诞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由Professor Reginald Annandale Cordingley担任主编的《建筑史》第十七版在1961年出版。根据南京大学赵辰教授的研究,这个版本的《建筑史》“在体例上虽然仍保留原来的两大部分”,但为了呼应时代的变革,“历史”和“非历史”的名称修改成了“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广泛传播并形塑全球建筑系学生世界建筑观的“建筑之树”被取消了。赵辰引述Professor Cordingley的话说:“以往版本第二部分的总题目(非历史风格)是不合适的;东方的建筑应该和西方的建筑同样是历史性的。”“随后1975年的第十八版和1987年的第十九版,都在体例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取消了东、西方两大部分的布局,以全球眼光将各个文化体系按时间分为章节来论述,并请各个国家有关专家撰写相应的章节;内容则大量增加了民居和市政工程等方面的实例。1996年又出版了庆祝该书100周年的第二十版,在第十九般的体例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扩充了内容。”然而,变革总是需要过程。虽然经过了40年的努力,第二十版《建筑史》的结构还是留下殖民时代的痕迹;如该书的第四章(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re-Colonial Cultures outside Europe)和第六章(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Cultures outside Europe),还是难以避免以西方殖民历史视角来对分类欧洲以外地区的建筑。(图02)

v2
图02:殖民者在非洲建立的城堡。(图:《弗莱彻建筑史》第二十版)

全球化时代的《建筑史》

2020年,经过24年的酝酿和一次失败的尝试,《建筑史》第21版终于出版。最新版本的全名是《Sir Banister Fletcher’s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与以往各版本不同,最新版在书名中增加了“Global”(全球)这个名词。主编伦敦大学教授Murray Fraser在序言中指出了《建筑史》过往版本的3个主要问题:文化偏见、有倾向的附图、虚构的单一作者。Murray认为虽然从第十七版开始有所改进,但由于部分内容采取沿用上一个版本的重写方式,这3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针对第一个问题,最新版本的《建筑史》完全按时间分段来安排内容,尽可能排除产生文化偏见的分类方式。此外,世界各文化体系的内容分量,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平衡的比重:非洲10%;美洲10%;中东15%;中亚和东亚20%;南亚和东南亚/大洋洲10%;欧洲35%。虽然欧洲比重还是最高,但已远低于以往的版本。同时,这也实际反映了欧洲在当今建筑学术领域的分量。如果以“东方/西方(欧洲和北美洲)”为对比,所占比例分别是60%和40%。根据Murray的说法,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为平衡的全球建筑史。他也补充说明这是持续进步的过程,随着条件进一步成熟(比如相对落后的针对非洲建筑史的学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建筑史的发展将会更加全面。

第二个问题产生于原有的《建筑史》以欧洲建筑为主,而欧洲的建筑图一般以平面、立面和剖面为主,尤其重视立面(风格)。这不一定适用于世界上其他文化体系的建筑(例如中国、韩国、日本、东南亚和绝大部分的民居)。因此,新版的《建筑史》对附图类型没有规定,而是由各章节的作者按照需要采用最为合适的附图(地图、考古资料、建筑照片、模型照片、想像图等等)(图03)。

v3
图03:西汉青铜建筑模型。(图:《弗莱彻全球建筑史》(第二十一版)

最后一个问题涉及作者。从《弗莱彻建筑史》的书名中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建筑史》一直到第十六版都尝试以单一作者的模式书写(其实出版于1921年的第六版是由Fletcher和他的第一任妻子Alice Maud Mary共同撰写,却没有后者的署名);一直到第十七版,七位负责个别章节的作者才得以署名。第十八版的作者增加至13位、第十九版26位、第二十版36位。在最新版《建筑史》的102个章节中,作者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88人。在这来自世界各地的88人当中(其中1/3是女性),除了建筑学者,还有考古学家、艺术史学者和文化史学者。这些学者从他们各自的专业视角,如设计方法、建筑技术、施工过程、建筑材料、创意领域的协作、建筑再现(建筑画、模型等)的技术、经济系统、文化信仰、社会构成、美学价值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丰富了《建筑史》的内容,成功摆脱了延续近百年以单一作者为名的写作方式。

然而,当虚构的作者消失了,原版《建筑史》那特有的魔力也似乎消失在片段的证据中。那特有的魔力是什么呢?是帝国时代对英雄事迹的想像?还是后殖民时代对共同体的想像?我还在寻找答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