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3:33pm 21/07/2023

读书笔记

谢诗奇

趣味人生

读书笔记

谢诗奇

趣味人生

謝詩奇|《弗萊徹建築史》的3個時代

《Sir Banister Fletcher’s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弗萊徹建築史》,以下簡稱《建築史》)在建築史學中具有顯赫的地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本書一直是許多建築院校必備的教科書。到目前為止一共有21個版本,第一版至最新版的時間跨距為124年。比較歸納各個版本,可以把《建築史》放在3個歷史背景中考察。

帝國時代的《建築史》

ADVERTISEMENT

1896年,《建築史》的第一版《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出版;由英國建築學教授Banister Fletcher和兒子Banister Flight Fletcher共同撰寫。雖然書名沒有註明內容涉及的地域範圍,《建築史》只包含歐洲建築,並以神殿、宮殿和教堂為主要內容;書中附圖159張。由於反應熱烈,稍作修訂後又分別在同年和1897年出版了第二和第三版。

1899年Banister Fletcher教授去世後,Banister Flight Fletcher獨自完成了出版於1901年的第四版,附圖增至1300張。這個版本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歷史風格”和“非歷史風格”。“歷史風格”的內容為歐洲建築,佔了全書內容的絕大部分。而首次納入歐洲以外地區的建築則被稱為“非歷史風格”,所佔的篇幅很小。這種充滿文化偏見的分類法,體現的正是以西方為中心的帝國與殖民時代。做為大英帝國的一分子,Banister Fletcher創造的“知識”必然服務於帝國的宏大敘事。

v1
圖01:建築之樹。(圖:《弗萊徹建築史》第十六版)

1905年出版的第五版中,Fletcher更進一步發表了影響深遠且充分體現西方中心主義的建築之樹(圖01)。建築之樹以希臘羅馬建築為主幹,往上生長為歐洲各國的建築,頂端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建築,充滿生命力,不斷進步,所以是“歷史”的;埃及、中東、南美洲和亞洲的建築處於旁支末節,落後衰敗,停滯不前,所以是“非歷史”的。第五版分別在1910、1911、1914、1917、1919和1920再版;附圖增至2000張。1921年,於1919年受封為騎士的Sir Banister Fletcher出版了《建築史》第六版。這個版本附圖增至3500張,而文字內容成為第七至第十六版的基礎。出版於1954年的第十六版是Sir Banister Fletcher在生前完成的最後一個版本(距離第一版的出版已經接近60年)。這時,大英帝國已進入分崩離析的過程中了。

後殖民時代的《建築史》

二戰結束後,殖民地紛紛爭取獨立,許多民族國家陸續誕生。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由Professor Reginald Annandale Cordingley擔任主編的《建築史》第十七版在1961年出版。根據南京大學趙辰教授的研究,這個版本的《建築史》“在體例上雖然仍保留原來的兩大部分”,但為了呼應時代的變革,“歷史”和“非歷史”的名稱修改成了“西方建築”和“東方建築”。更為重要的是,廣泛傳播並形塑全球建築系學生世界建築觀的“建築之樹”被取消了。趙辰引述Professor Cordingley的話說:“以往版本第二部分的總題目(非歷史風格)是不合適的;東方的建築應該和西方的建築同樣是歷史性的。”“隨後1975年的第十八版和1987年的第十九版,都在體例上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取消了東、西方兩大部分的佈局,以全球眼光將各個文化體系按時間分為章節來論述,並請各個國家有關專家撰寫相應的章節;內容則大量增加了民居和市政工程等方面的實例。1996年又出版了慶祝該書100週年的第二十版,在第十九般的體例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擴充了內容。”然而,變革總是需要過程。雖然經過了40年的努力,第二十版《建築史》的結構還是留下殖民時代的痕跡;如該書的第四章(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re-Colonial Cultures outside Europe)和第六章(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Cultures outside Europe),還是難以避免以西方殖民歷史視角來對分類歐洲以外地區的建築。(圖02)

v2
圖02:殖民者在非洲建立的城堡。(圖:《弗萊徹建築史》第二十版)

全球化時代的《建築史》

2020年,經過24年的醞釀和一次失敗的嘗試,《建築史》第21版終於出版。最新版本的全名是《Sir Banister Fletcher’s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與以往各版本不同,最新版在書名中增加了“Global”(全球)這個名詞。主編倫敦大學教授Murray Fraser在序言中指出了《建築史》過往版本的3個主要問題:文化偏見、有傾向的附圖、虛構的單一作者。Murray認為雖然從第十七版開始有所改進,但由於部分內容採取沿用上一個版本的重寫方式,這3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比較徹底的解決。

針對第一個問題,最新版本的《建築史》完全按時間分段來安排內容,儘可能排除產生文化偏見的分類方式。此外,世界各文化體系的內容分量,也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爭取平衡的比重:非洲10%;美洲10%;中東15%;中亞和東亞20%;南亞和東南亞/大洋洲10%;歐洲35%。雖然歐洲比重還是最高,但已遠低於以往的版本。同時,這也實際反映了歐洲在當今建築學術領域的分量。如果以“東方/西方(歐洲和北美洲)”為對比,所佔比例分別是60%和40%。根據Murray的說法,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為平衡的全球建築史。他也補充說明這是持續進步的過程,隨著條件進一步成熟(比如相對落後的針對非洲建築史的學術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全球建築史的發展將會更加全面。

第二個問題產生於原有的《建築史》以歐洲建築為主,而歐洲的建築圖一般以平面、立面和剖面為主,尤其重視立面(風格)。這不一定適用於世界上其他文化體系的建築(例如中國、韓國、日本、東南亞和絕大部分的民居)。因此,新版的《建築史》對附圖類型沒有規定,而是由各章節的作者按照需要採用最為合適的附圖(地圖、考古資料、建築照片、模型照片、想像圖等等)(圖03)。

v3
圖03:西漢青銅建築模型。(圖:《弗萊徹全球建築史》(第二十一版)

最後一個問題涉及作者。從《弗萊徹建築史》的書名中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問題。《建築史》一直到第十六版都嘗試以單一作者的模式書寫(其實出版於1921年的第六版是由Fletcher和他的第一任妻子Alice Maud Mary共同撰寫,卻沒有後者的署名);一直到第十七版,七位負責個別章節的作者才得以署名。第十八版的作者增加至13位、第十九版26位、第二十版36位。在最新版《建築史》的102個章節中,作者人數達到了史無前例的88人。在這來自世界各地的88人當中(其中1/3是女性),除了建築學者,還有考古學家、藝術史學者和文化史學者。這些學者從他們各自的專業視角,如設計方法、建築技術、施工過程、建築材料、創意領域的協作、建築再現(建築畫、模型等)的技術、經濟系統、文化信仰、社會構成、美學價值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豐富了《建築史》的內容,成功擺脫了延續近百年以單一作者為名的寫作方式。

然而,當虛構的作者消失了,原版《建築史》那特有的魔力也似乎消失在片段的證據中。那特有的魔力是什麼呢?是帝國時代對英雄事蹟的想像?還是後殖民時代對共同體的想像?我還在尋找答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