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入一家书店,看到琳琅满目、有序成列的“知识方舟”时,请给予它一份基本的尊重。毕竟,当我们不再需要用塑封让人与图书保持安全距离时,读书的意义就达到了。
ADVERTISEMENT
上个月,日本茑屋书店在马来西亚开设的首家东南亚旗舰店,营业不足一年,店里被蓄意破坏的书籍已堆积如山。为了即时止损,茑屋书店不得不使用透明薄膜将书本包起来。在相关的新闻报道贴文下,网民斥责国人公民素质低下的同时,也纷纷心疼起书店来。也有不少书店的“铁粉”对这一情况深感失落,毕竟大老远地跑到书店,只为求得“书香”的在地体验,倘若书都被包得严严实实的,那倒不如网购更省事。
塑封图书的大量登场,不仅是图书市场化的结果,也是实体书店在转型过程中的无奈之举。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书店以售卖书籍为业务主轴,其消费者也多为“即买即走”。但科技的发展重塑了人们的购物行为,书店演变为图书体验中心,从聚焦“货”到侧重“场”,“只看不买”的大有人在。如果不把书塑封起来,任由读者随意翻阅,图书品相确实令人堪忧。
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图书作为消费品的特性也愈发显著,大部分的书配有荐书腰封或书签、明信片等附赠品,而塑封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图书因被人肆意破坏而有所残缺。其次,许多读者都希望自己购买的图书是没有经人们翻阅的全新品,塑封包装较好地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短期来看,实体书店可能可以因此降低损失,并减少对瑕疵书进行二次销售或向出版社退货的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大规模塑封的做法会否葬送实体书店的未来,也令人十分担心。
许多实体书店为了权衡这一难题,选择在书架上摆出样书——毕竟“样品损耗”也是线下店铺的成本之一,但这却不能保证其他塑封新书不会被读者擅自拆阅。一来,有些读者一旦拿走样书,看完后就会随便塞在其他书架上,其他读者找不到样书时,往往就不打招呼地拆封待售新书;二来,总有一些“手痒”的读者,想白嫖一种拆新书带来的快感,甚者用指甲来划破塑封,导致图书封面留下一道道凹槽痕迹;又或是,有的消费者会把自认为“碍事”的软精装图书封皮取下,然后随手一丢。
阅读一本好书的体验感,有来自文字或插图的视觉呈现,有油墨与纸张散发的独特香气,也有质地和手感带来的愉悦触觉。少了翻阅试读的机会,愿意去实体书店的人就越少,客源变少的书店就越是承受不起图书损耗率和折旧率,从而形成实体书店的恶性循环。另外,塑封的不可降解材质也不利于环保,让购书这一行为产生了额外的白色垃圾。
所以,实体书店到底应不应该用塑封把书包起来?书店的营利的考量将书籍塑封的做法完全符合情理。但站在更宏观的层面考虑,为拯救更多书店,让社会上留存更多的文化生活空间,人们依然希望书店能至少提供一部分“裸书”供人阅读,让书籍不单单是纯粹的消费品或装饰品。但同时,更希望广大读者爱书,就要爱护书。当我们走入一家书店,看到琳琅满目、有序成列的“知识方舟”时,请给予它一份基本的尊重。毕竟,当我们不再需要用塑封让人与图书保持安全距离时,读书的意义就达到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