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23日綜合電)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個人對麻雀的奉獻及熱愛,改變了一代年輕的印度人;被稱為“印度築巢人”(Nest Man of India)的卡特里利用椰子殼、棉花、黃麻、藤條等環保材料,為麻雀在城市蓋一個家。據《人間福報》,2012年至今,他已打造逾63萬個鳥巢,並在印度各地學校、企業舉辦4000多場麻雀保育築巢工作坊,影響超過120萬人。
卡特里分享:“我的童年是在舊德里一個繁華街區度過的,在那裡我們在鳥鳴聲中醒來,我會喂這些鳥,有時抓住它們並再次釋放它們;但20世紀1990年代末後,麻雀慢慢開始消失,因為城市變成水泥叢林,沒有地方可供麻雀築巢。”
城市化破壞棲息地
今年60歲的卡特里是一名攝影師,他自稱是“充滿熱情的環保者”,他回憶:“當我們住在舊德里時,我注意到爺爺從屋頂下拆了一些磚塊,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向我解釋說,這是為了讓麻雀來這裡築巢。”
當時7歲的卡特里並沒有模仿爺爺救鳥,而是和許多孩子一樣,破壞了鳥巢,卡特里分享:“當我破壞鳥巢時,我被爺爺罵了一頓,他對我說鳥巢在樹木稀少的城市裡的重要性,讓我意識到我不應該破壞它們的庇護所,而是應該幫助小鳥們在它們無法築巢的地方築巢。”
2008年,卡特里加入護鳥行列,他以椰子殼、飲料包裝、竹子、黃麻、棉花等材料,為鳥類蓋新家,還自學為40種不同品種的鳥類建造巢穴,並將這些人工鳥巢放置在屋頂、陽臺等,採用率超過75%。
團隊辦逾7500工作坊研討會
為了傳播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卡特里在2012年成立“生態紮根基金會”(Eco Roots Foundation),鼓勵兒童和青少年保護環境,並致力提高大眾對電子垃圾和氣候變遷的認識。作為生態紮根基金會行動的一部分,卡特里也繼續教導各年齡層的人們如何使用環保材料做鳥巢,他時常告訴孩童:“我們不能透過奪走它們的房屋,來建造我們的房子。”
卡特里說:“麻雀是我們生態系統最好的晴雨表,它們只存在於有健康環境和人類棲息地的地方,但城市化卻讓它們無處可住。”
因為快速工業化,導致森林被大量砍伐,加上輻射等汙染,讓原本隨處可見的麻雀愈來愈稀少,但麻雀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仍被列為“最不受關注”的物種,意味它不需要大量的保護工作;卡特里指出,事實證明並非如此,他認為,“這種曾經常見的鳥類數量不斷減少,凸顯大眾提高認識保育的必要性,以防止進一步的損失。”
至今,卡特里與他的團隊,已舉辦4772個築巢工作坊、2751場研討會、蓋了63萬3432個鳥巢,總共影響120萬6781人;卡特里對環境的無私奉獻,讓他入選印度Limca紀錄簿,並獲得印度國家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等,教科書也介紹他的事蹟。
一個鳥屋三代鳥的家
對卡特里來說,最大的回報是他的使命已經開始產生影響,他說:“在德里,麻雀的數量在過去5年增加了,我已經改變了許多人的想法,他們現在加入了這項使命,這給了我希望,我們可以透過小小的一步帶來改變。”
卡特里指出,“即使只是捐贈一個鳥屋,你也不是為一隻鳥提供一個家,而是為至少三代鳥提供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