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Wes Anderson的馬卡龍濾鏡、置中構圖和平移運鏡,儼然成了社交媒體的顯學。仿魏氏風格的靜態影像日常氾濫,動態影片崛起成新潮流。過去是世界影展常客,Wes Anderson現在更像夯潮名導,糖果屋般的童話幻境裡,究竟說了什麼故事、辯證了什麼議題——大眾記得眾星熠熠的演員名單,以及美的形式,卻很少能複述故事情節。
偶爾我也會想起多年以前,《The Royal Tenenbaums》曾經悸動過文青僻的幾個場景,角色一樣有優雅的表在,內核是脆弱神經質的孤獨,這些看似虛華但憂鬱動人的怪胎,許多年以後,只剩下把演技篩濾得異常純淨——像個人工智能機器人一樣的群像。他們的怪異荒謬,不再有悲歡,大家波瀾不驚的正對著鏡頭說臺詞,像空靈的冷火,不見溫度和血肉。
形式或許成了Wes Anderson作品的雙面刃,若說前作《The French Dispatch》是一份文藝青年的“遠方向往”清單,集合這個美國南方文青對歐洲人文藝術品味的複述,那《Asteroid City》這座復刻美國懷舊符號的人工童年幻境/遊樂場,抽掉暖調粉彩濾鏡,究竟還剩下什麼?假山石、仙人掌、沙漠、小鎮餐廳、天文學、外星人、小行星,還有裝骨灰的Tupperware(這倒是神來一筆),這些懷舊美國符旨,跟故事裡的天才少年、戰地攝影師、美豔女星、小女巫三姐妹,淺淡如水的交集;科學、冷戰、少男少女成長、生死離別,還有最外層包覆的作家、電視節目結構,似有若無的說了什麼,卻彷彿什麼也沒說。
許多人文導演熱愛深度臨摹人性深淵,Wes Anderson卻悖離時間常理,沒有變得滄桑,他用半透明的粉彩塑料膜,把暗黑遠遠的隔開,年紀越大,導演在自己打造的粉彩王國裡,跟世界愈發疏離了。《Asteroid City》有一貫的美麗置景,一貫讓人期待的演員名單,一貫的冷調幽默,Wes Anderson的王國更親切易讀了,但他對世界的凝視,或也更遙遠了。
更多文章: 費比安/《別叫我“賭神”》披著“賭神”外衣的跑步勵志片 桑傑多爾吉/《長沙夜生活》看一座城市的迷失與找尋 陳頭頭/《A Man》這個男人,某個男人,那個男人 費比安/《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理解與接納 陳頭頭/《Showing Up》鴿子、熱水器、展覽,以及她和他們 桑傑多爾吉/《How to Murder Your Husband: The Nancy Brophy Story》當能力撐不起慾望時,別動手! 費比安/《窄路微塵》人若微塵,莫忘良善 陳頭頭/《Farewell Mr. Haffmann》當他走入地下室 桑傑多爾吉/《A Good Person》原諒的力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