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館只能看展品嗎?如果沒有藝術細胞,沒有相關知識,還能去博物館嗎?
當然。
ADVERTISEMENT
因為除了藏品,值得品味和感受的還有博物館的空間。
有的博物館自身就具備歷史價值,如烏菲茲美術館、皮蒂宮、北京故宮博物院等,而有的則是為特定主題或者展品量身打造的,一走進博物館,就能隱約聽到這個空間在講故事。
博物館不應該是一個容器
UCSI大學建築與人文環境學院副院長張集強助理教授解釋,以建築師的視角來看,大部分人理解的建築物是一個容器,是為了內容物搭建而成的。
“但是在建築的訓練裡,我們並不只是把建築物當成容器,建築本身也是可以表達故事的媒介。”
“建築設計與其他藝術相近,不僅是為了給人類提供遮蔽物而建造,也具有精神意義。”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建築物裡,比如教堂等宗教建築神聖的空間感;若是音樂廳,便挖掘出其恢弘氣勢等等。
“如果建築物沒有精神意義,那與動物搭建的窩有什麼兩樣?”
所以當他們在設計建築的第一階段──思考怎麼設計時,這建築物就已經開始在“表達”,並非通過文物來講述博物館的內涵。
假設在不運用展示品的情況下,一座建築物要如何講述一個人經歷一段長時間的苦難,爾後人生出現轉折?
他開始描繪:
從入口轉折進去後,就會經過一個長到讓你感到窒息的通道,不確定要走多久才能走完。
可是,你看到遠處有一點點燈光,或者中途有一些能看到外面景象的窗口,又或者聽到一些聲音。
當你走到端點時,視覺出現轉換,漸漸看到周遭出現植物,心情發生變化。
如同音樂家譜寫歌曲時,藉由音符演奏出一段故事的跌宕起伏,喜怒哀樂,讓人們在短短數分鐘內潸然淚下,建築空間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國外許多博物館的設計,其建築本身的形體已經具備故事,例如德國的柏林猶太博物館。
營造身臨其境,切身感受
這座由波蘭、猶太裔美國建築師丹尼爾·裡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柏林猶太博物館沒有明顯的入口,遊客得先穿過博物館舊館,走到地下走廊,體會到猶太人當時東躲西藏及失去方向感的茫然。
接著來到通往3條路的岔口,通過德國當地的歷史、人們逃亡和猶太人大屠殺的分鏡圖像切身體會猶太人的遭遇。
博物館內部採用鋼筋混凝土,營造出壓抑的空間感,只有些許微光穿過縫隙照進來,讓人感受到二戰時期猶太人幾近絕望的境況。
“地面上這一片片的,全是鐵片,是一張張人臉。牆壁什麼都沒有掛,但靠著裝置藝術來展示。”
空間設計裡外必須一致
可惜的是,目前在我國並沒有看到“會說故事”的博物館,因為絕大部分的人依舊只是把它當成容器。
“所以我們今天逛博物館,基本上只有視覺上的感受。剛才我提到的不僅僅是視覺, 還包括空間的壓迫感,那是我們身體的一種反應,然後再來就是你聽到的聲音、你嗅到的味道、你經過一個地方有花園等等,是很豐富的體驗。”
“可是我們現在只是在展示板上面畫一個海報,然後這個文物畫一個解說,你好像只是透過熒幕跟你講一個故事。”
他認為,所謂的“空間設計”不應該只是單純地考慮功能,並不是創造一個空間,接著擺放入口、儲藏、雜誌,而是一個佈局:如何讓遊客在參觀期間,能看到和體會到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和轉變。
“有一陣子我們認為文物館或者博物館其實是室內設計,所以我們會裝很多聚光燈等等,比如一些博物館,你一走進去發現裡面跟外觀完全不一樣,它就是以室內設計的手法來呈現展示,裡外沒有關聯。”
他在提呈林連玉紀念館的設計時,強調“裡外”必須一致,自然通透,要給予人們一種正義凜然、光明磊落之感。
每一處設計,每一個角落,每一件藏品,都藏有故事
出自張集強之手的林連玉紀念館於2013年落成,矗立在常年朝向默迪卡體育場,車水馬龍的吉隆坡市中心路邊。
其原身是一家銀行,是1980年代興建的辦公建築,外觀是黑色帷幕牆,因此他在原來基礎上再利用設計,改用透光玻璃,並且拆除3至5樓的局部地板,讓光線能夠更深入內部空間,以表達林連玉的精神面貌。
紀念館展示空間在四樓,面積不算大,但承載了一位普通教師用畢生捍衛和推動我國華教發展的鬥士,被稱為“族魂”的林連玉老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
推開玻璃門,率先映入眼簾的是本地人極為熟悉的新村式木屋結構的木造雨淋板隔間,設計概念源自林連玉逝世前居住的士拉央新村板屋。
此外,由於他生前不會開車,主要以腳車為代步工具,因此隨處可見腳車部件的元素,而且深具寓意,不僅是裝飾而已。
導覽員陳大智介紹道,“腳車頭”意味著他是號召者帶領華社爭取;有了腳車頭就有了方向,當然也少不了“踏板”才能前進;融合腳車鏈條和燈箱做成的卷軸,讓他的故事如同電影膠片一格格地再現。
到了他生命的終點時,全黑的角落裡懸掛著3個木箱,每個木箱裡播放著林連玉在人世間最後一趟旅程。
從縫隙中遙望的原因
館內還有一尊林連玉銅像,放置在懸浮的平臺上,象徵著他頂天立地;目光正視著當年馬來亞宣誓國家獨立的默迪卡體育場,然而卻被一層鋁合金板遮蔽,他只能通過一條豎縫望向前方。
這一設計生動地講述他為了捍衛華教拒絕屈膝低頭,被剝奪公民權後,仍心繫這片土地。
如果有一天政府決定為他平反,恢復其公民身分,這一層鋁合金板將會移除,讓他得以堂堂正正地與默迪卡廣場遙向對望。
館內所有的裝置、設計有其意義,讓遊客在小小的空間,一個半小時內體味了林連玉這一路走來的艱難,卻依舊坦蕩陽光的風骨。
此外,很多時候博物館本身就已經是極其重要的“藏品”。
比如梵蒂岡博物館就位於世界文化遺產的梵蒂岡城內;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前身是興建於1560年,是美第奇家族的市政司法機構辦公室;北京故宮博物院置身在歷經明清兩朝君主,至今已逾600年曆史的紫禁城內等等。
我們站在數百年前的人們曾經走過的石板路上,穿過一間間他們或就寢或辦公的房間,又或者是思念親人的小宮女偷偷哭泣的角落。
何不放下包袱,靜心聆聽這一磚一瓦無聲敘述著它們見證過的歲月點滴和無數的人來人往?
林連玉紀念館參觀小貼士:
01|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0AM-5PM
02|需要導覽服務,可提前撥電:03-2142 2496 / 2497;或WhatsApp:019-2802496預約
03|本館設有互動區域,可帶小朋友前往哦!
相關報道: 【逛博物館/01】你會逛博物館嗎?怎麼逛才不白逛一場? 【逛博物館/02】藉助科技互動,博物館也能很好玩 延伸閱讀: 張集強/林連玉紀念館 【檔案館/01】國家檔案局──留住一個國家的歷史記憶 【檔案館/02】馬大檔案館──舊照片,承載馬大那些年的回憶 【檔案館/03】馬來西亞設計檔案館──探問設計找尋答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