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25日綜合電)隨著西方對中國資金的敵意加劇,以及北京當局致力強化國內經濟以求自給自足,中國投資開始從西方世界撤退,轉戰東南亞工廠以及亞洲、中東和南美的採礦和能源項目,確保獲得關鍵資源。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就在幾年前,中國的資金還在富裕世界掀起併購風潮。從紐約的豪宅和五星級酒店,到瑞士的化學公司和德國的機器人巨頭,中國投資者完成了一樁樁驚天動地的交易,搶購值得炫耀的資產。但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ADVERTISEMENT
報道稱,除了中資正從西方撤離外,隨著北京尋求鞏固在東南亞地區的結盟關係以及確保獲得關鍵資源,中企轉而將資金投入此地區的工廠,以及亞洲、中東和南美洲的採礦和能源計劃。
報道引述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數據庫指出,2022年,中國國有企業和機構在亞洲、南美和中東的投資總額為245億美元(1119億令吉),比2021年增長了13%。交易包括中國國有石油巨頭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在巴西的19億美元(約86.80億令吉)投資,以及汽車製造商長城汽車和比亞廸在泰國的投資。
印尼佔中海外投資總額17%
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初步估算,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總額達295億美元(約1347億令吉)。印尼憑藉豐富的戰略礦產資源,包括電動車電池的重要材料鎳,成為吸納中國資本最大接受國,在中國海外投資總額中佔比17%。
《華爾街日報》認為,投資流向的轉變顯示了“中國如何應對它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關係的惡化,如何加強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和投資聯繫”,但此舉也可能在全球經濟製造新的斷層線。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或惡化
報道指出,更廣泛來講,這一轉變表明全球化正在消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更有可能惡化。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新數據,去年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直接外國投資已降至1470億美元(約6715億令吉),比前年下降18%。由於海外併購急劇下降,中國政府收緊了遏制資本外逃的規定,最新的水平比2016年的峰值下降了25%。
報道認為,儘管中國政府放寬冠病防疫措施,但中國不太可能重返海外交易的鼎盛時期,主因是與美國及其盟國的地緣政治緊張不斷升高。分析師說,美國及其盟國正以國安為由,阻止更多中國投資。
中國對外投資正在縮小
分析家還認為,在中國國內,人民幣疲軟、民營經濟舉步維艱,以及中國政府日益重視國內經濟建設以提高中國的自給自足能力,也將抑制中國投資的外流。
標普全球的首席亞太經濟學家高路易表示:“總體而言,中國向外國先進經濟體直接投資的空間正在縮小。”未來3到5年,中國海外投資流量不太可能大幅增加。
反之,中方可能會重新調整投資,以鞏固其在再生能源和電動車等領域的主導地位,這可能意味著擴大對東南亞、中東、非洲和拉美等新興市場的投資力度
中國最大新能源汽車製造商比亞廸本月宣佈,計劃向位於巴西的多家汽車廠投資逾6億美元(約27.40億令吉)。
中資撤離喜憂參半
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學家史劍道說,雖然美國經濟不太可能太想念中國資本,但中國資本的撤退對澳洲、加拿大或匈牙利等較小西方經濟體來說可能會更痛苦。
對西方經濟體而言,中國資金撤離也確實有一些好處。例如,這可以減少推高房地產價格的投機行為,疫情前中國資金曾在加拿大、美國和澳洲等地起到這樣的作用。
上個十年中期,中國投資者在紐約等市場掀起了一股投機狂潮。2015年,保險公司安邦以19.5億美元(約89億令吉)的價格買下了華爾道夫酒店,創下歷來最大規模的美國酒店收購案。
安邦於2018年被政府接管,不久之後,安邦創始人因集資詐騙、職務侵佔等金融犯罪獲刑18年。華爾道夫酒店改建為豪華公寓的計劃尚未完成。
2016年之前,中國政府曾積極地鼓勵中企投資海外,以幫助擴大其經濟影響力。諸如海航和大連萬達等集團當時將大筆資金投向全球銀行、連鎖酒店和影院領域。惟到了2016年,由於擔心資本外流和中國企業集團的財務壓力,中國政府收緊了資本管制,並加強對企業合併與收購交易的審查。
在近期,隨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惡化,中國收緊中企在海外合併與收購交易的監管。
去年中投資歐洲402億 10年最低
2016年,中國國有企業和機構在七國集團(G7)國家進行了120項投資,其中63項在美國。包括在美國收購電腦打印機制造商利盟國際,以及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但在去年,中國在G7國家的投資僅有13項。
而紐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和柏林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在歐洲的海外直接投資88億美元(約402億令吉),為10年來最低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