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5日訊)他們曾經是傷害家人的家暴者,如今以分享自身經歷,鼓勵其他一樣有情緒管理問題的“兄弟”做出改變,在修復家庭關係的路上互相支持,也希望防止其他家庭深陷家暴的漩渦。
太和觀慈善機構2019年推出的“兄弟會”互助計劃(Brotherhood Programme)以施暴者為援助對象,通過群組輔導活動幫他們掌握情緒疏導等能力,旨在協助他們修復與家人的關係。除了個人保護令的案例,部分受惠者是通過家庭服務中心與其他社會服務機構轉介而加入計劃,至今有超過70人參加。
洪境佑:施暴者也是反家暴夥伴
太和觀慈善機構首席社工洪境佑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解決家暴問題不單是要協助受害者,幫助施暴者也是根治問題的關鍵。約九成的受惠者反映,曾有不愉快的童年,或遭遇某種形式的虐待。上一代對孩子可以造成的影響不能忽視,唯有幫助施暴者走出暴力問題,才能阻斷家暴的惡性循環。
他說:“我們要視他們為反家暴的夥伴之一,當他們與其他兄弟分享經歷,也能幫助他們治癒,賦予他們信心。面子問題往往是阻止男性求助的原因,我們想通過這樣的群組活動建立一個互助團體。當他們聽到其他人的成功例子時,會更有信心做出改變。”
兄弟會也舉辦騎車、遠足等活動,旨在讓成員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這些活動也開放給成員與家人一同參加。成員也會到監獄進行宣導。2019年加入兄弟會的菲爾道斯(35歲,酒店前臺服務員)是其中一名積極參與這些志願工作的成員。
菲爾道斯:一定要求助根治問題
菲爾道斯年少時誤入歧途,混過私會黨,還染上毒癮,進出監獄和戒毒所。在年少輕狂的日子裡,要生存避免不了爭鬥,以暴力解決問題是家常便飯,這也形成他脾氣急躁。20歲結婚後,他易怒的性格影響了婚姻,有時還向妻子動粗,導致婚姻只維持了四五年。他後來與現任妻子組織家庭,脾氣仍然沒有改善,好幾次為了一些小事發火,傷害枕邊人。
有一次,他控制不了脾氣向妻子動粗,導致她昏倒,那一幕猶如當頭棒喝把他敲醒。他撥電報警,也聯繫他的社工尋助。妻子不想申請個人保護令,堅持能自己解決,仍然願意給他機會。
回想過去,他覺得很對不起一而再相信他會改過的妻子,感謝她至今一路相伴。
他受訪時說:“無法控制情緒其實是一種病態,我每次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說了對不起,以為不會再犯,結果又發生了。要根治問題,就一定要求助。”
菲爾道斯記得,母親曾告訴他,他的壞脾氣就像他的父親一樣。由於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過世,他對父親沒什麼印象,但聽哥哥姐姐提起父親如何鞭打他們,粗暴地對待孩子。他不想自己將來和父親一樣給孩子留下陰影,自己也察覺到孩子害怕接近他。為了妻兒,他決定求助,通過社工獲知“兄弟會”後決定參加。
公開自己曾向妻子施暴,不擔心引來異樣的眼光,影響生活嗎?菲爾道斯不假思索地說:“我不管別人怎麼看我,我的目的是幫助像我一樣有情緒管理問題的人。我希望,當他們讀到我的故事時,知道想改變是可以辦到的,是可以求助的。在兄弟會,我不會有被人批判的感覺,因為大家在同一條船上,有著相似的經歷,相互支持。”
他也鼓勵家暴受害者求助,不要擔心會“害”了家人而默默忍受,唯有求助才有機會幫助他們改過,改善家人的生活。
李德煒:言語傷害也是家暴
李德煒(43歲,貨倉行政人員)擔心外籍妻子語言不通,要她留在家照顧孩子,想出外工作的妻子卻覺得丈夫在限制她的舉動。
夫妻倆常為這件事爭吵,妻子有一回忍不住,隨口說出“孩子是負擔”,這一句話激怒了李德煒。他從廚房拿起一把刀,稱要結束自己和孩子的生命,讓妻子重獲自由。
儘管這個魯莽舉動只持續一會兒,但一時的衝動卻讓他付出代價。妻子後來報警,並申請個人保護令,與孩子被安排住進庇護所。
李德煒受訪時說,家人離開後,他感覺自己快崩潰,不知道妻兒住在哪兒,幾時會回家,甚至因此有了輕生的念頭。他撥打幾個求助熱線,也試著打聽妻兒的消息。
後來,太和觀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知道他的情況後加以開導。他通過介紹在去年參加兄弟會,希望改善自己的行為,挽回妻子對婚姻的信心。
他自覺與妻子欠缺良好溝通,以致誤會越來越深,經常爭吵。他說:“她一直說我把她困在家裡,不讓她出去工作。但我的想法是,她不懂英語,很難出外工作。而且,孩子還小,如果她去打工,就要把孩子送去託兒所,工錢都不夠補貼。”
他還說:“以前,我不知道言語傷害、控制行動也算是家暴。我想通過我的分享警示其他人,不要犯和我一樣的錯誤,夫妻倆遇到問題,要儘早求助。”
妻子與孩子住在庇護所近10個月後,終於回家,讓李德煒有失而復得的快樂。他希望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正努力修復與妻子的關係,學習控制好自己的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