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发布: 7:30am 26/07/2023

新教育

合作

环保

合作社

土地

自然

Kongsi Co-op

马来西亚合作社

有机食材

找回生活

大人的学校

合作经济

Kongsi Co-op合作社 連接人、土地和自然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黄玲玲

位於巴生河旁的於2021年7月成立,去年3月正式註冊為社。在追求“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資本主義時代,Kongsi Co-op願意拋棄“一管理的霸權形式,選擇以“一人一票”的民主表決方式管理。換言之,裡頭的人們希望透過群體力量,以相互合作取代競爭,集結眾人的力量,連接人、

“合作社所推動的理念,其實就是合作經濟。”Kongsi Co-op的創始人之一戴寶蘭這樣表示。

ADVERTISEMENT

從蒲種開往舊巴生路的半途,駛入拐彎處。經過一小段住宅路後來到工廠區,便可見寫著Kongsi Co-op停車場的招牌。沿著巴生河走去、沿途盡是綠意,一間隱匿在城市裡的馬來木屋展現在眼前。

從停車場前往Kongsi Co-op的示意圖(攝:陳星彤)
Kongsi Co-op保留馬來板屋的原有面貌,讓來訪者在城市裡也可以感受鄉村氣息。

這裡是Kongsi Co-op社員的辦公處,時不時聚集了不同領域的人在此聊天、分享生活理念。

“我們在裝修時想保留這間木屋原有的特色,這些木板可能有60年曆史了。”Kongsi Co-op工作團隊之一的張兆豪,指著踩在腳下的褐色木板如是說明。

來到Kongsi Co-op內部,隨處可見設計小巧思,而踩在腳下的木板有60年的歷史。

社區廚房聚集人與人

房子的後方是社區廚房(Community Kitchen),時不時會有料理匠人在此烹飪蔬食。在洗碗槽下方放著環保酵素,Kongsi Co-op的創始人之一戴寶蘭解釋道:“這是每一次餐後的to-do-list,我們會把廚餘製成酵素,用來清理水源、淨化空氣,還可以種植。”

戴寶蘭展示分配好的廚餘,之後將製作成環保酵素。
為提倡節約用水,Kongsi Co-op以重複用水的方式洗碗。

雖然Kongsi Co-op坐落在都市一隅,這裡的人卻不見城裡人為生計忙得焦頭爛額的模樣。人們一面品嚐創意料理一面交談,歡笑聲不間斷。

“一家有機店老闆帶我來這裡,我一開始也搞不清Kongsi Co-op是做什麼的,以為只是一個市集的名字。”回憶起年初認識Kongsi Co-op的契機,林俊仁接著說:“我喜歡做園藝但家裡沒有空間,慢慢地我會來這邊跟大家一起做。”他表示,Kongsi Co-op所推行的活動離不開環保友善、有機食材、社區關懷護理等,吸引其注意。“更重要的是,這邊不會給我貪心、只顧著賺錢的感覺。”

社區廚房採取開放式設計,讓到訪者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能與大自然接觸。
這裡的人不見城裡人為生計忙得焦頭爛額的模樣。人們一面品嚐創意料理一面交談,歡笑聲不間斷。

說起Kongsi Co-op的理念,其實就懸掛在大廳的白色木牆上:“我們是馬來西亞的一家消費者合作社,專注連接自然、土壤和人。我們渴望創造一個以人類和環境為中心的社區,讓文化和社區得以永續經營。”

在大廳內貼著Kongsi Co-op的理念和七大原則。(攝:陳星彤)

注重權力平等的合作社

在深入瞭解Kongsi Co-op前,你對合作社(英文:Co-operative ;馬來文:Koperasi)的概念,又瞭解多少呢?1909年,英國人正式將合作社的概念引進馬來亞。在80年代,國內發生華資合作社風暴,24家合作社一夜倒閉,華裔小商家或市井小民所投注的儲蓄化為烏有。由此,老一輩華社對合作社的感觀不佳。

現在,活躍於大馬的合作社多以巫裔為主,其中就屬大馬農民產銷合作社、自立合作社及馬化合作社最為華社熟悉。對此,張兆豪說:“其實我們從小就接觸過合作社,國民型中學內的學生合作社便是最明顯的例子。”

學校合作社不只是單純買賣東西的場所,而是由師生共同經營的合作組織。透過合作社的形式以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張兆豪認為,這完美體現了合作社營運模式不只發展經濟、增進社會福祉,也與教育結合的目的。

換言之,合作社由一群人組成的經濟組織形式,旨在滿足社員的共同經濟、社會和文化需求。通過共同投資和管理,再以合作經濟的模式,讓合作社成員能共享利益。

而世界上首個現代合作社於1844年在英國成立,名為羅虛戴爾合作社(Rochdale Society of Equitable Pioneers)。

合作社為維護工人存在

19世紀初期,歐洲正值工業革命。

人們普遍遭遇低薪、工時長、商人販賣假貨的問題。為了改善生活條件,28名紡織業工人各自拿出一英鎊,集資組成消費合作社。對內向社員販售質量和價格更合理的日常必需品,如麵粉、葡萄乾、糖等,對抗血汗剝削。

至於在組織管理上,羅虛戴爾合作社在成立之時便設下營運原則。當中,最主要的便是採取民主管理制,男女皆有投票權,通過一人一票制共同決定合作社的職務。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合作社迅速擴展至全球,亦被視為幫助農民、工人和貧困群體脫離貧困,且實現經濟獨立和社會發展的模式。

18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ICA)成立,該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非政府社會經濟組織。ICA在羅虛戴爾原則的價值基礎下,制定了世界通行的“合作社七大原則“。

羅虛戴爾原則
(1844年)
國際合作社聯盟七大原則 (ICA)
(2003年)
1. 開放的社員制 1. 自願與公開的社員制
2. 民主管理(一人一票) 2. 社員的民主經營管理
3. 按交易比例分紅 3. 社員的經濟參與
4. 限制股息 4. 自治與自立
5. 對政治和宗教中立 5. 教育、訓練與宣導
6. 現金交易(不賒賬) 6. 合作社間的合作
7. 促進教育 7. 關懷地區社會

按照上述圖表,ICA所設定的合作社七大原則中最後一項為“關懷地區社會”。不難發現,Kongsi Co-op的創辦理念圍繞在此。
“你的需要由我來負責,我的需要由其他人來負責”,戴寶蘭如是強調。

用合作經濟建立起的大同世界

相較起以私人公司的形式營運Kongsi Co-op,她直言選擇合作社的難度更大,“因為大家都可以‘講話’,私人經營的公司叫Sendirian Berhad,最壞的情況也是我說了算。”惟戴寶蘭認為話事權集中在管理層的模式,無法讓Kongsi Co-op的理念傳播得更遠,“要把這樣的概念做得更久、走得更遠,需要更多的時間讓很多人理解。”

這也是為何Kongsi Co-op每個月都會舉辦2小時的Green Carpet說明會,邀請大眾前來了解他們堅持的理念。“這個過程確實非常不容易,但合作社的初衷是非常美的,若我們可以把合作社的七大原則做好的話,真的會邁向大同世界。”

Kongsi Co-op每個月都會舉辦2小時的Green Carpet說明會,邀請大眾前來了解他們所堅持的理念。(攝:陳星彤)

究竟Kongsi Co-op又是使用怎麼樣的形式,將合作社的理念套用在日常,影響他人?

提倡為他人付出

食物是人類日常起居的基本需求,亦是連接人與人的橋樑。這亦解釋了何以任何人到訪Kongsi Co-op,這裡的人都會開口問一句:“你吃飯了嗎?我們這邊有煮,要來一點嗎?”Kongsi Co-op的廚房時時刻刻都有人,人們相互分配工作、不分種族為彼此準備有機素食,正正體現了Kongsi Co-op提倡的精神之一,為他人付出。

目前,Kongsi Co-op的工作團隊有13人,主要負責合作社的運作和活動設計。這些成員加入該合作社前,在室內設計、金融、行銷等不同領域工作。而聚集這群人的首要功臣,便是從事有機事業多年的戴寶蘭。

她表示,成立Kongsi Co-op的概念並非冠病疫情後才迸發,但當時大家為生活奔波並沒有餘力深入思考。直到一場冠病疫情襲來,才喚醒了戴寶蘭內心的渴望。她對著自己反問:“我究竟能為社會、團隊做些什麼?在全世界都停下的時段,我才真正重新思考現有的生活方式。”

用吃連接人與人

在眾多方式中,她認為從“吃”可以帶給更多人溫暖,“你看許寧(Kongsi Co-op成員之一)就是因為吃,被我‘騙’進來的。”

許寧表示,Kongsi Co-op的平臺讓她有機會將所學的知識,用人與人接觸的方式真正傳遞給大眾。

“今天新認識的一位馬來朋友,首次接觸有機食物,吃到最後他還添飯。”戴寶蘭以此為例續稱,“每個人都要吃飯,當我們很自在地吃飯就很自然地connect,可以一起談彼此的理想。”這裡也時不時聚集對烘焙和烹飪有興趣者,分享飲食心得。透過這樣的方式,Kongsi Co-op慢慢地遇見擁有相同理念的人,彼此聚集一塊成為現在的模樣。

社區廚房內也設有烘焙角落,吸引對烘焙有興趣者前來交流。

為大人成立的學校

此外,教育是Kongsi Co-op主要推廣的部分。目前,生命教育學院(KONGSI academy)由沈曉虹負責經營。在此之前,她在一家企業擔任行銷,亦曾開辦有機咖啡廳。

“我認為有機是一種健康導向的生活型態,這與Kongsi Co-op的理念很契合,”她解釋何以加入合作社的原因說道。沈曉虹深信,唯有透過教育的方式才能傳承知識,“我們歡迎有相同理念、渴望學習新生活方式的人前來,讓更多人知道其實生活還有別的選擇。”

沈曉虹負責生命教育學院的課程,她強調人必須帶有意識性(consciousness)地去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一切。
對沈曉虹來說,Kongsi Co-op更像是一個全人的發展空間,為人們找回生活的基本技巧。

Kongsi Co-op會定時舉辦工作坊,如老人護理、導讀會、發酵飲食、園藝、營養等課程,喚醒人們對身心靈的知覺。她解釋,生命教育學院更像是給予人們一個發展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此教育空間針對大人設計,“因為只要大人做得夠好,小孩就也會變好。”

對此,戴寶蘭進一步說明,大人離開象牙塔後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大人也是孩子,我們也有自己的專長。只是社會上用作衡量人的尺,只有一把。”但這把尺是否真的存在,衡量標準又是誰來制定?她續稱,“後來我發現那把尺根本不存在,我們每個人才是自己的一把尺。同理,社會就是一個大型拼圖,每個人都一樣就不好玩了。”

她深信,當人人都可以發揮所長、成為真正的自己,才能讓社會漸漸變得更多元,“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小活動,讓參與的每個人從中受惠。”

人人都可發揮專長

若仔細觀看,Kongsi Co-op的活動範疇囊括教育、餐飲、農業等議題,張兆豪強調說:“我們活動內容多元代表每個人的想法 ,好像Callie(戴寶蘭)往吃的方向、我往農業發展。”即便想法是一個人的,但這裡的人們會聚在一起腦力激盪、一起對話,“Kongsi Co-op像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可以做任何想要的東西,其他人會全力支持與配合。”

張兆豪認為,Kongsi Co-op更像是一個讓大家共享想法的平臺,“一個人做很累,但有一群人分擔又不一樣了。”

當活動內容變得多元,戴寶蘭隨後補充道:“除了工作內容不會乏味無趣,成員也可以學習如何為自己爭取想做的。”目前,Kongsi Co-op每個月都會舉辦不同主題的市集,吸引有興趣者來此處交流。

“我是一名市集狂,我認為每個社區都需要有一個市集。因為可以把人聚在一起,從中得到啟發,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地方。”她說。

即便不是Kongsi Co-op的成員,亦可以來到這裡交流,一如每週五出沒的園藝小分隊。一群人會在房子的周圍除草、種植或挖池,從中得到滿足感。對此,戴寶蘭解釋說:“這就是我們說的‘人的發展’,慢慢地,他的創造力、合作力和意志力會被開發,會開始和社區產生共鳴,這不就是我們和諧社會的根本嗎?”她認為,若社區以合作經濟的模式經營,文化和人權都會被滿足。

“但現在社會上只跑金融經濟這塊,忽略了身而為人,甚至沒有人想過自然的權力,也就是Kongsi Co-op一直強調的‘人、泥土和自然’。”張兆豪進一步分析說。

最難走的路

Kongsi Co-op以合作社的模式運行了2年,正如戴寶蘭先前強調“最難走的路”一樣,張兆豪也略有感觸。他說:“有時這裡很多張嘴在說話,但也是這樣另類的交流,讓我們相互磨合,最終知道大家的理念是否一致。”

戴寶蘭認為,人總會在無意識地堅持自己的立場,而合作社的存在亦讓人學會考慮對方的需要。她說:“我們要相信先為他人做,肯定會有別人來幫我做。”在此過程中,人們也能懂得如何建立起對人的信任,學會考慮對方的需求。

問及Kongsi Co-op的最終方向,張兆豪和戴寶蘭雙雙坦言,希望藉著Kongsi Co-op讓更多人瞭解合作社的精髓,“慢慢地,或許很多人也想做合作社,我們大家就能相互扶持。”

目前Kongsi Co-op工作團隊共有13人,他們認為唯有透過合作經濟,才能尋回生而為人應有的文化、經濟、教育等權力。
更多點看:
小學生不愛閱讀?從小說看小學生的閱讀文化
赴俄留學 醫學工程系最熱門
本地漫畫家梅志民——用平凡故事創不平凡的《我小的時候》
徐有利與哥妹倆——創刊20年 故事未完待續
飢餓30自辦營營長分享“傳承”經驗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