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謂的圖書館不再擁有圖書,而是單純提供無線上網、電子書籍及刊物、舒適的自習和社交空間,這現象已向世人昭示:傳統空間主打的實用功能,已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與城市共生共長的人們迎來了一場面對現實大趨勢的公共空間革命。
文:林舒儀(草稿特約編輯,南京大學畢業)
ADVERTISEMENT
吉打數碼圖書館(Kedah Digital Library)坐落在吉打州首府亞羅士打一棟歷史淵源悠久的兩層式獨立洋房。建築寂靜地坐落在幾棵參天古樹之間,被生命力旺盛的熱帶植物圍繞,大片綠地也形成圖書館戶外的公園區。這座沒有書的圖書館,除了便捷的網絡和舒適的傢俱,剩下的就是近千本以上可以讓民眾借閱的電子書和期刊。
重新定義搜索知識的教育空間
在這2.13英畝的空地裡,伴隨老房子的還有一個以講堂為主的綜合空間(包含少量的自習和會議空間),整體比洋房寬敞氣派許多。在疫情管控的3年時間裡,本該在南京上學的我,只能在家鄉對著電腦上課,而吉打數碼圖書館賦予我上學的莊重感和儀式感。這個空間提供所有我對大學圖書館的想像,甚至後來發現比許多大學圖書館更充滿科技感。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館內北歐風的沙發包含一個自帶USB插口的充電插座、磁吸開啟的小型桌燈、可放得下筆記本的小木桌和隨時滿電的三星平板供查閱資料使用。如此功能人性化的自習環境,支撐起我在網絡上課的每個日夜。
延續傳統精神及保留歷史痕跡
這棟以灰棕色為主色調的獨立洋房,改自東姑阿都拉曼紀念館(Memorial Tunku Abdul Rahman Building)。圖書館建成以後,父親與我說起了這棟洋房建於英殖民時期。這裡直接引述父親以文字向我說明的一段話:
“如果沒錯的話,這裡是State Engineer(州總工程師)的官方住宅。以前英殖民時代,他們來這邊時都有很好的待遇,可以住大房子,有一堆傭人。獨立後,這些老房子變成州政府的財產。有些還保留給當今的高官住,比如州總警長,州總秘書等等。”
這或許很好解釋圖書館風格似乎融入部分歐洲建築物的風格基因,比如洋房底樓的拱廊式入口,以及二樓以鑿空牆體形成整齊方形洞口的陽臺等等。將古典元素融入現代建築物,使其成為充滿典雅氣質的文化空間。
知識向外延宕的可能
亞羅士打的生活節奏並不能與城市相比,她的主調旋律趨近於鄉間小鎮的緩慢平和。這並不意味她便是處於滯後的狀態,比如現在越來越多的主題新潮咖啡館入駐,越來越多新嘗試在這個小地方不斷髮生,而吉打數碼圖書館主打“無書圖書館”超前概念的公共空間,顯然會給群眾帶來一些觀念上的刺激。藉助網絡科技讓入館者突破只能從紙質書獲取知識的侷限,提高人們內在的求知慾。
館內還有寬廣的講堂,常進行各種交流和思想碰撞,亦可作為他者被動獲取知識的另一種管道。據目前瞭解的情況,圖書館的運營者逐步歡迎中小學借用講堂宣講教育。我所能看見吉打數碼無書圖書館帶來的可能,是空間的公共性正在打破,校園內循環的知識或許將走向社區,這是足以擴大知識傳播的空間區域,拉近知識與人的距離,加深“社區教育”“共享知識”的概念,從而提高城市的書卷氣和魅力。這棟不起眼的洋房做出具有跨時代和歷史意義的改變,無疑是值得我國對現代建築設計和空間意義的反思。
疫情管制開放後,帶著當時在吉打亞羅士打小城數碼圖書館的虛擬大學記憶,來到被譽為文學之都的中國南京留學,我感受到的是,一座活生生的大城市如何有機結合歷史與現代來發展文史保存及文學推廣的工作,使得人和城市及文化建設也可以共同成長。
除了像過去在吉打數碼圖書館的時光,我開始主動思考──公共建設中的文化空間或教育平臺對城市建造可以帶來怎樣的可能?知識的學習及體驗是否可以不僅停留在象牙塔,而是以多種面貌走進公共場合和群眾一起,即使當下社會做不到“往來無白丁”的理想狀態,至少能讓知識去階級化,以平等、透明的方式延宕出去,讓各階層人民受惠。也許,因為紙本沒落缺失所造成的文化“危機”,其實正也是重構新資訊文化搜索平臺及打造新式複合公共文化空間的最好契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