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無法估計綠潮的威力,因此希盟及國陣都不掉以輕心,派出超級重量級的候選人坐鎮以確保萬無一失,其中就包括了行動黨上陣的真納區,就由秘書長陸兆福守土;而已經貴為國防部長的莫哈末哈山也選擇繼續守土晏鬥。

森州選戰開打,繪聲繪影的“綠潮”是否會以海嘯之勢席捲森州政壇還不得而知,不過《星洲日報》記者走訪馬來社群卻發現,雖然鄉區的馬來選民仍傾向支持團結政府,可是城鎮區的馬來選民似乎有所保留,更不抗拒綠潮的到來。
根據去年的全國大選數據顯示,國盟候選人在城市區的支持率並不低,尤其是在芙蓉區、亞沙區,國盟在選票上都展現了一定的實力,這也導致誠信黨的良冷、公正黨拉務失守。
普通會員 | VIP![]() |
VVIP | |
---|---|---|---|
星洲網平臺內容 | |||
星洲公開活動 | |||
禮品/優惠 | |||
會員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動/特級優惠 | |||
電子報(全國11份地方版) | |||
報紙 | |||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作为都市规划概念,“15分钟(一刻钟)城市”强调,市民能以步行或踩脚车的方式,在15分钟可及的移动范围内,满足大部分日常生活所需。这样的规划理念不仅强调城市生活中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也关注邻里生活的多元与活力。
与此同时,也隐含发展多核心城市的愿景。透过各个“15分钟社区”的串联,使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也能拥有充足的生活机能。一旦生活需求不再劳心劳力,便有更多时间留给自己,或是经营与他人的关系。不论对个体或社会,都有益于提升心理健康。
巴黎首创“15分钟城市”
关于15分钟城市的概念,法国首都巴黎索邦大学的卡罗斯教授,于2016年首次发表,随后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也根据自身条件纷纷提出相似,但有点不同的都市原景,例如澳洲宜居城市墨尔本的“20分钟邻里”。
在面对全球环境污染与气候变迁的课题,改变交通方式,就是以步行或脚车取代汽车,有助于回应各国城市降低碳排放量。而且推动“15分钟城市” ,可以对应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第11项“可持续发展城市及社区”,以及第13项“气候行动”,强化各国应对气候变迁的适应力。
巴黎推动“15分钟城市”的契机,来自于市长伊达戈。当时她提出2026年4大目标,包括:生态网络、社会互助、民众参与,以及“15分钟城市”。
法国城市规划师克里蒙指出,巴黎的“15分钟城市”,其实不只关乎都市规划,也是更大范围且更多元的政策。因此,要改变一座城市,不只需要都市规划者,其重点在于如何和市民、参与者共同讨论,并且尊重各个行业,于日常生活中实践理念。
他说,不只是法国首都巴黎,其他国际城市也已经逐渐发展出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愿景。其中澳洲的墨尔本是另一个城市范例。
墨尔本打造“20分钟邻里”
墨尔本是C40城市集团的成员,考量其城市自身的条件,他们以“20分钟邻里”作为城市2017-2050长期规划的原则之一。该原则强调“生活在地化”,目标是在以住家为中心来回20分钟的距离(约800公尺)内满足生活所需,并完善安全的自行车交通环境。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所谓C40城市集团(C40 Cities)是一个致力于应付气候变化的国际城市联合组织,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洲等各国城市的成员。
在马来西亚大城市,即使是首都吉隆坡,尚未能实现“15分钟城市”的愿景,更不用说大巴生河流域其他城市。
吉隆坡市政府之前推崇的步行街,就是将武吉免登一部分路段封路,以便改为“步行街”,坦白说,这是吉隆坡市政府做出的一项前瞻性决策。
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公众参与机制的缺席,在缺乏沟通和说明原意之下仓促落实,引起周边市民的极力反弹,失去了马来西亚展示“以人为本”,而非“以车为本”规划的宝贵良机。
商家和市民反对的理由包括:封路将会“加剧塞车”,“影响商家和小贩商机”,以及带给“商民出入不便”,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探讨和克服 。
环顾亚洲其他典型的紧密都市,从新加坡、泰国曼谷、香港、中国上海、北京,日本东京等,特别是人流密集的购物商圈,普遍会进行步行街改造。
其目的一方面是借由街区景观设计,复兴城市旧中心,另一方面是贯彻公共交通导向。在有关地区周遭设法减低车辆的通行能力,避免“人车争道”,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服务,以提供行人更安全、无障碍、空气污染低的步伐体验。
城市设计师摩卡尼分享其看法,从推动“15分钟城市”的进程与实际例子可以得知,落实“15分钟城市”的关键,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布建,也需要民众的参与和讨论。
他说,除了由市政府主导的政策规划,也需要看到市民、学校、社区组织、商家等城市中各种行动者的投入; 包含基础设施的建置、公共空间改造以及在地商家串联。其中一定要设置脚车道,减少停车格,以便成为脚车友善城市。
总结一句,“15分钟城市”是很棒的概念,对节能减碳尤其有帮助,马来西亚特别是比较先进的州属,应该朝建设“15分钟城市”的目标迈进,除了节能减碳,鼓励民众多步行,减少开车代步,也有益于市民的身心灵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