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以前,這個世界並沒有二十四節令鼓。”首批鼓隊成員黃國強說。
普遍而言,二十四節令鼓發源於柔佛新山,由音樂家陳徽崇和詩人陳再藩以南洋獅鼓共同創立,2023年亦是此文化表演誕生的第35週年。故事的源頭得從1988年4月說起,當時新山中華公會承辦第九屆全國華人舞蹈節,主題為《九舞》。
ADVERTISEMENT
“那年我17歲,我們和白鶴會館借來9面大鼓。開幕演出後震撼許多人,中華工會說這個鼓的打擊法比舞蹈還好看。於是,他們就放了24面鼓在寬柔中學。”回憶起二十四節令鼓的誕生,黃國強如是說道。
王喜民與黃國強一樣,也是鼓隊的首批成員,當時,兩人都是新山寬柔獨中的軍銅樂隊(為管樂團前身)成員。黃國強透露,二十四節令鼓隊在正式成立前,在樂隊間叫做“24面鼓”。
“憑著一股叛逆精神,人家不要的我們拿。創造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很難,從無到有,我們自己寫鼓譜、想隊型,才有了這個大馬獨有的文化表演。”他說。
打鼓招式源自花式操和武術
最初,二十四節令鼓隸屬軍銅樂隊,僅作為敲擊樂的一個組別演出,直到7年後才獨立自成一團。由此二十四節令鼓演出的招式以及概念,深受軍銅樂隊的舞臺花式操影響。
“部分的打鼓招式也源自武術,如下馬步、跳下鼓或舉手。”黃國強強調,二十四節令鼓不只是打鼓,更像一場表演,“就像那時我們特意安排‘疊羅漢’這種難度高的動作,作為演出設計的一環。”
當時作為樂隊指導老師的陳徽崇,則負責提供音樂指引,“陳老師會給我們一個方向,大概兩個星期後再看我們的發展如何。”王喜民認為,陳徽崇的教學方式除了激發創作力,同時也讓學生培養了領導能力。“那時基本上都是國強以及幾位敲擊樂的團員負責,當時的領導都是學生。”二十四節令鼓的文化精神,便是這樣由學長姐教導學弟妹的方式,一代傳一代。
“我們在上課時寫鼓譜、創作故事……用不到一年時間,就讓大家知道二十四節令鼓的存在。”
天后宮“源之夜”一炮而紅
經由一次次的巡迴表演,二十四節令鼓漸漸為眾人熟知。“我們1988年在吉隆坡天后宮‘源之夜’的演出一炮而紅,隔年被邀請為馬六甲文化節序幕禮演出,之後更是出國到新加坡表演。”如今,二十四節令鼓被列為大馬國家遺產,黃國強認為文化的幕後推手功不可沒。
“即便如此,仍然很多人覺得二十四節令鼓源自中國。”黃國強無奈表示。
對此,新山鼓隊團長林煜凱強調,二十節令鼓的三大元素:“鼓”、“二十四節氣”和“書法”確實是中國文化,“但新山把這3樣東西結合起來,才有了二十四節令鼓。”他以鼓隊教練的身分進一步解釋:“二十四節令鼓源自馬來西亞,這就是我最想傳播出去、也是這次《鼓動新山》演出欲傳遞的訊息。”
盼更多人知二十四令鼓源頭
8月,新山鼓隊與吉隆坡人人人鼓劇場聯手製作的《鼓動新山》重回大眾視野。
90分鐘的演出分為兩個部分,上半場以二十四節令從9面鼓到24面鼓的演變過程為主題。下半場則由人人人鼓劇場呈獻,以我國各族的傳統樂器、聲樂與身體律動,創作含大馬多元文化元素的表演。其他演出特邀嘉賓有男高音胡志強、安琪兒舞蹈藝術學院黃歆貽與葉梅琪,以及來自吉隆坡的基奠阿陸巴與女高音Rosemary Colony。
隨著柔佛首座歌劇院——蘇丹後查麗蘇菲雅歌劇院的建成,林煜凱期盼能將二十四節令鼓演出設成“定目劇”。《鼓動新山》能在如此具有地標意義的劇院演出,他冀望大眾能因此而更瞭解二十四節令鼓的故事。“這樣以後外州人來到新山,第一個想到的文化表演便是二十四節令鼓,”他說。
《鼓動新山》演出資訊
2023年8月12日@2PM、8PM
2023年10月14日@2PM、8PM
2023年12月30日@2PM、8PM
演出時長:105分鐘,含15分鐘中場休息
地點:新山蘇丹後蘇菲雅歌劇院
(Permaisuri Zarith Sofiah Opera House)
票價:RM68、RM85、RM105、RM125、RM145
購票鏈接:https://www.cloudjoi.com/shows/drum-up-jb
詢問熱線:011-2727 9927 (https://wa.me/601127279927)
Trip Advisor Review: https://bit.ly/drum-up_tripadvisor
更多文章: 吳偉才/日本的後現代虛無感 郭少麒/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尋求突破——馬來西亞華人舞蹈周塑造傳承新形態 西北孤鳥/從“父親缺席”到“父歸”──《尋夢環遊記》與《父歸》的時代意義 葉偉章/當梵樂遇上藝術──《慈愛之音》新山專場 感受魔幻非凡的魅力 完美融合鼓擊與空中舞綢—— 空中歌舞劇《SAKTI》 葉偉章/古老歌謠的靈魂 現代舞蹈的身體──專訪當代編舞家布拉瑞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