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掀起的下南洋浪潮,是被逼出來的。家鄉生活苦到極致,三餐不繼,遇上南洋處在大開發的契機,自此逼得華人投奔怒海,帶著淘金夢橫越南中國海。由此可知,下南洋那幾代人肩負著為家族找活路的使命,在南洋辛勤工作所得,想盡辦法也要寄回家鄉贍養家中老小。
問題來了,在跨國郵政和金融服務系統還未建立起來的年代,該如何匯款或寄送物資回鄉?初期,依靠的是討海的水客。水客靠走船帶貨,往返南洋和中國做買賣;同時也帶人,相當於職業中介。當然,間中有不少水客也在經營惡名昭彰的豬仔貿易。
ADVERTISEMENT
帶信帶款帶物資
身處南洋的華僑會委託信得過的水客,通常是同鄉,幫忙帶信、帶物資或帶款回鄉。盡責的水客會根據託付,按時妥當的把東西交到接收人手上,並收取合理的佣金。因為信用卓著,生意越做越多,一種獨特的,結合郵政、金融和物流服務的跨國行業就誕生了,叫銀信局、僑批局、信局、僑批匯兌局等,而且發展出一套非常嚴謹的系統。所謂“批”,就是福建話的“信”。
從最早的水客一條龍服務,到僑批匯兌局的企業化服務,百多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僑批匯兌的服務一直做出應對調整,然而收件時的標註方式、親自登門送件並收取回文再將回文發回給寄件者的服務,則有其一整套不變的系統。至於如何處理不同國家區域的匯率轉換,或是如何以貨易錢、再以錢易貨等,則是極為複雜的操作,也靠精準算計產生更大的利潤。及至跨國郵政和金融服務開始出現後,初期與傳統僑批匯兌局有合作關係,最終到了1970年代僑批匯兌行業終於完成歷史使命,最後一批信局大抵在此時宣告熄燈。
近期拜讀《僑批與金融》(黃清海著),書中提供了一些數據,“在新中國成立前(即1949年以前),閩南和潮汕地區靠海外僑胞寄回‘批款’維生的民眾,就佔了當地總人口的一半甚至更多”,“如以僑眷家庭為單位計算,每月平均收到的批款,約佔家庭總收入的80%”(頁178)。換言之,當年沒有這些僑匯,不但僑眷家庭生活更艱辛,中國的經濟情況也會更為糟糕。
在東南亞地區,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各地都設有為數不少的僑批匯兌局,每年在南中國海上往返的批信、匯款和物資是難以計數的。
古晉的僑批匯兌局
作為其中一個南洋僑批中心,古晉在僑批歷史方面的記錄甚少。幾年前曾經在本欄粗疏整理過一些資料,如今根據手邊的文獻再行梳理,整理出1950至60年代的僑批匯兌局,列出如下——
僑通行砂拉越分行、南市、和芳(以上海唇街);許統丹(下橫街);衛元堂(亞答街);沈炳初有限公司(牙達街);張鴻順(浮羅岸);建新號、燕山公司、李南光金莊(以上印度街);蔡恆發、廣安隆、萬順豐、東昌隆、李南豐(以上甘蜜街);義興公司(老大石路)。另有順茂和聯慶兩家商號,地點不詳,是閩南正大信局的分聯號。
縱觀以上各大僑批匯兌局,由經營進出口貿易的京菓土產店(雜貨店)或洋雜店兼營居多;只有衛元堂是藥行,李南光是金莊,義興公司則是腳車店。就籍貫來說,經營者以潮汕人士居多,客家人次之。
長期來,新加坡是古晉的進出口岸,在僑批匯兌業的全盛時期,新加坡有超過200家僑批匯兌局。新加坡僑通行創辦於1938年,是其中一家居領導地位的閩幫信局,創辦人是林樹彥,祖籍福建省安溪人。其砂拉越分行,先設在古晉友海街73號,後來搬遷至海唇街60號,總經理是林光彥。林氏在二戰後出任砂拉越華僑青年社社長,是當年活躍一時的左翼團體。
老古晉較為熟悉的海唇街35號南市信局,由潮州人許應勤所創辦。許老1897年出生在潮安,25歲時抵達古晉創辦南市寶號,開始從事洋雜與土產出口,並提供僑批匯兌服務。解讀南市在1960年代刊登的廣告,可以發現在收取批信與匯款單後,南市或許是通過香港、九龍、澳門等地的信局進行匯兌,後再轉入中國交由當地信局送件。除了潮州,僑批也送到詔安、福州、瓊州、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範圍非常廣。
許老退休後,將業務交由兒子統生打理;統生的兄長統丹也於下橫街一號另創“許統丹”寶號,同樣經營出入口貿易和僑批匯兌服務。
衛元堂是上百年的老藥行,根據其1960年代的廣告,其銀信匯兌部的服務,是對接永泰行汕頭分號。
甘蜜街萬順豐也是土產雜貨店,其廣告很有意思,明言“兼收唐信”,也強調“迴文快捷”。迴文就是故鄉的親人在收到批信和匯款後,必須寫一封迴文,讓僑批匯兌局的職員帶回古晉交給寄信人。有些規模較大的信局,索性先墊付匯款,待取得迴文後再向寄件人收取全額,由此加強人們對它的信任度。
同在甘蜜街的東昌隆,在廣告寫上“兼收瓊崖匯兌銀信”,明確強調其服務海南同鄉的意願。與東昌隆相隔幾個鋪位的蔡恆發,強調收取“潮梅各屬保家銀信”,其中指的應當是潮州和梅縣(梅州)。
營運系統既複雜又嚴謹
縱觀整個僑批匯兌行業,最高峰時期應當在19世紀末至二戰以前,可惜的是這期間的文獻記錄較為匱乏,目前無法得知當代古晉有哪些僑批匯兌局。前面提到的順茂和聯慶兩家,正是1930年代的信局。本文列出的1950和60年代的這十幾家信局,今日大多已經結業。
僑批匯兌服務是一套非常複雜的系統,可以在國際形勢不穩定的情況下運作百年是很不簡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埃德蒙森(Dr Ray Edmondson)說:“僑批中所涉及的人群是一個成千上萬的人群,他們作為國際移民,承載著東西方的交流並持續了數個世紀,留下了豐富的檔案。這些文件並不僅僅屬於他們自己,也屬於一個時代,屬於世界。”
延伸閱讀: 蔡羽/橫渡大江大海的臺籍士兵 蔡羽/金珠盛永文宮的神蹟故事 蔡羽/世紀米荒的挑戰 蔡羽/變成廢紙的香蕉錢 蔡羽/70年前老地圖上的浮羅岸 蔡羽/承載滿滿回憶的第一代商場 蔡羽/消失在城市裡的大園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