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迷宫毯子》在2012年出版,标志了贺淑芳进入一个在说故事成规与写实、现代歧路之间的“新小说”空间,一个不“老老实实讲故事”(贺淑芳语)的叙事方向。《迷宫毯子》可说是马华“新小说”的一个新起点,或者贺淑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写的人”的开端。不过,那个开端不是2012年,而是2002年。
2002年,贺淑芳写了〈别再提起〉、〈黑豹〉与〈墙记〉。〈墙记〉后来改题为〈墙〉,收入2014年出版的《湖面如镜》,于是将《湖面如镜》的开端拉回2002年——贺淑芳的“新小说元年”。从2002到2011年,她不断修改/重写《迷宫毯子》里的12个短篇,那是书写的人无绝期的功课。
◢《迷宫毯子》离不开梦境
《迷宫毯子》写一群常人与弱势者,如受害者、父亲卷款走路的女儿、火车服务员、霸王房客、返乡的女儿、被抢劫者、疯妇、不想上学的女孩、梦游者、采访编辑、编织的女孩,以及写小说的人,他们在僵局与困境存活寻路。他们没有时间与空间“讲故事”。他们活在时间隙缝与空间边境,讲话通常像独白、梦呓。
更多时候小说离不开梦境;梦境至少出现在《迷宫毯子》的6篇小说里。梦境是真实/现实的对照组,也是贺淑芳解决小说问题的方法,例如让人物梦游。在梦境或现实世界,小说中的沟通对象并非他者或读者,而是“我”自己,或“我”的分身(doppelgänger),如〈月台与列车〉里的疤痕脸或〈时间边境〉里的房客。即使是书信,收信者也无法回复,只能写给自己看。
这些存活者的空间,多半是偏乡小镇,以及镇上破旧房屋。〈日夜骚扰〉里父亲卷款走路,祖父失智,大伯疲弱地微笑、姑妈老在抱怨、没事持拐杖的叔叔咄咄逼人,无法离开小镇的“我”只能逃到屋顶,像小说开头屋顶上的兽般在那里苟存。这篇“变形记”可视为向七等生〈我爱黑眼珠〉致意之作。〈重写笔记〉被抢走的未完稿寓言了书写困境,但小说的现实困境却是生病的母亲。〈消失的陆线〉也书写类似困境与人物关系,不过被偷走的不是文稿,而是象征沟通管道的电话线。小说里的女儿从远方返回饱受霾害的家乡,带回一大批书,不确定是否将永远困在小镇,与那些书为伴,继续无尽的书写。
《迷宫毯子》最后一篇是反映“此时此地的现实”的改教议题小说〈别再提起〉,颇具“马华文艺独特性”,很难想像世上还有哪里会搬演如此滑稽荒唐的闹剧。改教议题在《湖面如镜》中更是重要焦点。
◢《湖面如镜》“老实讲故事”
《湖面如镜》中最早的一篇是2002年的〈墙〉(重写的〈墙记〉)。两篇改教议题小说〈Aminah〉与〈风吹过了黄梨叶与鸡蛋花〉和涉及踩宗教红线的〈湖面如镜〉都发表于书出版前两年,为作者以“小说对当前的思索”产物。〈湖面如镜〉写两位不同族裔女性讲师教学踩了“踩不起的火线”,分别受到校方关注与解雇。叙述者陷入僵局,就像送马来女讲师回家后车轮陷入烂泥凹沟,无法脱困。两个阿米娜/张美兰/洪美兰在“信仰之家”的故事背景是90年代。阿米娜申请退教失败后发疯,成为裸体梦游者,仿佛活在一个看得见的平行空间。另一篇阿米娜小说是一个分身的故事,也是书写与自由的寓言。
《湖面如镜》里的人物多有名字,跟《迷宫毯子》叙事方式显然不同,故事元素多,作者也比较努力“老老实实讲故事”。书中风格贴近《迷宫毯子》的是〈箱子〉与〈墙〉,可见作者偏好处理这类空间与物件。〈夏天的旋风〉与〈天空剧场〉近似通俗剧。〈十月〉结尾的腹泻怪诞闹剧,其嘉年华式狂欢风格,不下于〈别再提起〉以抢那坨黄锦树许为马华小说史上最著名的大便收尾。相形之下,〈小镇三月〉是宁静、抒情的安魂曲。小说写90年代初,某年3月的记忆。情窦初开的翠伊在镇上老旧的南天旅社帮姑妈打杂,3月多雨,小镇时间过得慢,如幽灵般诡异的房客每天下午重复出现。
〈别再提起〉当然不是叫读者“别再提起”。这篇小说也收入2004年出版的同名马华小说选,编者序文题为〈一九六九年,别再提起〉,其实是并置两个短篇题目以反讽之,而不是希望读者选择遗忘。1969年5月13号的种族流血惨案,影响国家民族个体多少个世代,岂可忘怀
告别?过去马华文学书写者往往自动噤声消音,不碰禁忌议题,贺淑芳的《蜕》应该是第一部直面五一三惨案的马华长篇小说。
◢《蜕》重启513记忆
《蜕》的〈楔子〉写女画家作品总是呈现“世界和祥宁静”的画面,但是“五月过后,不再是了。天翻地覆。她不能再那样画,手会拒绝那样安好的世界。”这句话令人想起阿多诺那句名言——“在奥施威兹之后写诗是野蛮之举;甚至有损何以今时无法写诗的认知。”五一三过后,世界已不那么安好了,个人与族群创伤难以抚平,诗人已很难像以往那样写诗了。
1969年5月13日,当然不是“此时此地的现实”,但恐惧与创伤永久长存,不去面对就永远无解,它总是“缺席的在场”,阴魂不散地在人间作祟。《蜕》重启记忆,一再地复返创伤历史的原初现场,俾以“在伤口重生”。贺淑芳终于抵达之前小说中诸多僵局与困境的源头——那场五月暴动及其后遗症。对生于1970年的贺淑芳而言,五一三不是她的记忆,而是“后记忆”。就像《蜕》中1970年生的“萝”,她们都属“后记忆世代”。
小说从陈桂英一家开始叙述,也写阿清姨,以及其他五一三家属、见证者或幸存者,写的是1969年5月13日,前一晚,前几天,以及过后几天,隔年,一直到新千禧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他们都是社会底层庶民,以卑微的存有方式,在城市以及城市边缘求生。在5月排华暴动中,他们一夜之间成为“裸命”,成为暴动见证者或五一三家属,从此活在创伤与集体记忆的阴影下,直到老死。小说前半部聚焦在桂英与阿斑、陈父陈母、阿清姨与阿烈身上。然而,不管是叙述谁的故事,五一三的杀戮场景总是重复出现,那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小说第三章结尾,美姬死了,桂英赶不及送她最后一程,就像在五一三失去的亲友一样。
《蜕》第四章回到1969年,插入阿未与百花剧团的故事,他们是另一组五一三幸存者,其中杜丽娘复活的戏总是唤起五一三家属的心愿,然而人生并不如戏,现实中死者无法重生。小说末章以萝为中心,旁及经历五一三的不同族裔与其后代,写他们如何回应1969年在国家档案局缺席的当代现实。结尾以戏剧控诉依然倾斜的房屋。最后穿过2021年,2015年,回到文良港,回到1969年5月,那是小说带我们复返的创伤记忆所系之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第5届“新纪元杯”全国爱华文诗歌朗诵比赛,于去年12月21日落幕。本届比赛获得近400位学生报名参加,俨然是本地一场文学盛事。
有别于一般的诗歌朗诵比赛,新纪元杯给予参赛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可加插方言、乐器、道具、背景音乐等,旨在鼓励参赛者全情投入诗作,在深刻阅读作品之后,了解其意境和优美,再找到最佳演绎方式。这一点,从采访本届青年组和少年组冠军团队便可得知,在准备比赛的同时,文学之美已然潜移默化到他们的心扉。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冠军的诞生过程并不只是在台上,透过青年组冠军得主陈历旗的叙述,这是他首年接触诗歌朗诵,但为了这次朗诵,他已筹备半年。
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代表学校出赛的经验。2024上半年,他第一次参与霹雳九独中比赛(那是北马诗歌朗诵盛事),就顺利拿下冠军。在那之后打铁趁热,继续参加教育局举办的比赛,于霹雳州州赛止步于第四名,无法进入国赛。
老师、教练与学生共同备赛
带队老师陈丽华提及,她今年才接手诗歌朗诵训练任务,以往她负责歌唱比赛,没那么专注在诗歌朗诵这一方面。今年接手后,决定请教练张奕霖去训练学生。陈历旗高二,刚好符合比赛资格。回想老师如何煞费苦心推广诗歌朗诵,他笑着说:“老师用鼓励的方法把我骗过来。肯参与面试就加一分。我心想有这么好的事,就参与了。”
由于必须兼顾课业,训练时间多在课余。有时遇到加练或学校拍摄环节,学生会在最后两节外出(但不常如此)。朗诗的声音,比较多的是课后才出现。
一位热心的老师,一位专业的教练,加上天赋努力型学生,成就了冠军。团队涉及三人,教练是万话筒口才训练中心创办人张奕霖,是怡保口才圈知名人物。他们三位对于诗歌选材有什么考量?教练得知本届“新纪元杯”规定需朗诵马华作家的诗作,便开始广读马华作家作品,再根据风格去选适合历旗的作品。经过前两次比赛大家已经知道,他适合沉稳、气势宏大、题材广阔的作品。
当问及学生本身对诗歌的赏析能力,是否涉猎新诗,他表示,平时接触古诗较多,现代新诗是高中课文里接触。马华诗歌则更少接触。课文里较多的是〈再别康桥〉类的中国诗歌。他个人对诗歌的接触不算多。如果算上课堂里的新诗的话,也基本以国外为主。

诗歌选材理解是关键
陈历旗个人在上课时有喜欢的诗歌吗?虽也会体会意境,但没有朗诗那么深刻。诗歌朗诵是必须深入了解才可以朗诵。他如此形容自己:“抒发自己感觉,就像握着拳,把拳头打出去,爆发内在感情。我是比较内敛的人。”
这种情况也体现在训练。教练认为训练进行并不容易。“一开始逼他(把情感)放出来,他给我多,好过给我少。之后再一点一点往内收。”
他选择的诗歌〈会馆〉,是著名诗人陈大为的作品。选择它之前,他没有明确规定自己要不要选择它,教练先解释诗歌背景,叙述诗人及其年代。如果他完全没有理解,则需要换诗歌。但他能理解并进入作品,教练就知道,选这首准没错了。
朗诵诗歌有它本身脉络和律动。当被问及哪个部分最触动他?他提及,在南洋,重建会馆刀光剑影那部分,他表达得最爽,甚至用喊的。诠释诗歌并非一个人的事情。团队会讨论及沟通,诗歌到底表达什么意境?如果大家有不一样想法,会尝试说服对方。能接受对方的观点,就用对方的方式;不能,就折衷找到双方满意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提供了不少意见给学生。老师透露,近年校方开始重视诗歌朗诵。早前师资不足,无法特别专注这块,也没有专业老师去指导。但她也坦言,诗歌朗诵这个活动于学生了解诗歌会有作用吗?作用或许有,但没有想像的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有难度。很难要求学生们深入了解诗歌。一些学生从初中开始,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就因为如此,那些在台上发光的学生会更让我们珍惜吧?

诗歌朗诵冠军的养成之路
少年组冠军苏凯轩则来自国民型中学,一年级已经开始接触朗诵。两组的冠军学生都有教练指导。教练Carmen梁嘉玲的学院在大山脚Talent’s Sparkz。和青年组冠军不同的是,苏凯轩是以私人名义到学院上课。而非学校委派。他自己找合适的老师,四年级开始上课。如今14岁的他已有深厚底蕴。在诗歌朗诵选材部分,他是交由老师推荐。老师阅读诗歌后从中遴选适合他的作品。当被问及她基于什么考量来选材,他说本身选了好几篇。只要他能喜欢,能理解的,就是合适的。“不能理解是进不了诗歌朗诵的。看得懂的诗歌比较触动到我。”马华诗人周若涛的〈老街待拆〉曾感动无数人,“一个世纪的余音如风吹过”到“仅仅属于你的声音”,意境被拉满。教练透露,很多人选这首用以朗诵。而诗人恰好人在现场。周若涛透露,近几年不常做评审。这次担任青年组评审时恰好也看到有人朗诵这首诗。当他评完青年组,评完下来恰好看到苏凯轩的朗诵。
若要对比两者,苏凯轩的表演更为内敛,没有太多设计。青年组的表演者使用了音乐,加上很多肢体语言、表情动作,更为戏剧化。两种处理方式各有千秋,但苏凯轩的朗诵让人感觉很舒服,听来很平缓,能进入诗歌情境里面。
教练梁嘉玲也表达了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我很喜欢这首诗。曾在教导这首诗时哭得稀里哗啦的。这么多年来,感触一直还在。”她透露自己住在老街,有着老父亲,一首好的诗歌,会引起读者很深层的共鸣。虽说不同人有不同感受。周若涛的老街在苏丹街,苏凯轩的老街在大山脚。虽然苏凯轩父亲还年轻,但他也尝试代入情景,模拟演出。“父亲还年轻,老家在那边,但是没有待拆。”他展示了另一种诗歌朗诵的可能性:这么多年浸淫于诗歌朗诵,他对诗歌朗诵有自己的诠释。“认真去读,才会了解诗意。”他透露自己是个偏理性的人,却在诗歌朗诵里展示感性。因此他强调需要看明白诗歌,看得明白就选。看得懂,自然有深切感受。更何况,从当初被选中上台诗歌朗诵,一路走到今天,自己为什么会参加?他是自主做这件事,这里面有多了一份对诗歌朗诵的喜爱。

强调朗诵的艺术与情感
梁嘉玲提及,马华文学里有很多很好的诗歌作品。这次因为大赛硬性规定,被迫用马华作品,但却并非坏事。经过这次比赛,她才发现文本库里有很多很好的马华作品。相较于以往必须上网找中港台作品,除了国情不同,有时也不太合适用于本地。为了这次比赛,她也买了很多本地作者的诗集。大部分诗歌属于短小精悍的,但也不乏适合朗诵的作品。她认为本地应该好好推广,大量售卖诗集。毕竟从校级赛到各类型诗歌朗诵比赛,一直都很缺乏素材,尤其儿童诗向来很匮乏。有时从儿童角度去写诗很困难,有些则是写来抒发而不是用来朗诵。这次新纪元杯坚持使用马华作品,而以往参赛者朗诵马华诗歌的机会多吗?其实并不多。以往基于各种原因,大家都选中港台诗人作品,但其实马华诗歌水平并不弱于人。
今年比赛,另一个大家讨论的课题,则是方言朗诵。〈老街待拆〉是周若涛其中一首著名作品,他曾亲自在马华著名诗歌表演“动地吟”上朗诵。诗里有些句子需要用方言朗诵,别有韵味,但以往朗诵规范以中文为准,难免限制了一些发挥空间。梁嘉玲也举例,林健文诗句里的“月光光照地堂”,必须以方言念。倘若朗诵者最终用了华语,始终感觉有所不足。而新纪元杯允许用方言朗诵,唯不能喧宾夺主,这为诗歌朗诵提供多一些发挥空间,是不错的方式。
至于诗歌朗诵里的表演性,也是一再被讨论的话题。要怎么拿捏戏剧化和朗诵呢?有些朗诵者有大将之风,无需有过多动作,气场足以镇压全场。周若涛认为,高中不适合太戏剧化的演绎方式(除非特定情况)。他提及,其中一首诗提及魔术师,朗诵者扮演魔术师,朗诵得很戏剧化,这是因为那首诗的特别情况,因此适合如此表演,不可一概而论。
一场比赛,汇集了热心诗歌朗诵的师生、口才训练教练、诗人与评审。这样的盛事,实在应该继续下去。

第5届“新纪元杯”全国爱华文诗歌朗诵比赛总成绩
儿童组(8至11岁)
冠军 徐晧玚 雪兰莪蒲种汉民华小
亚军 陈思杉 霹雳万里望万华一校
季军 林宇恬 雪兰莪蒲种汉民华小
优秀奖
王渝钧 雪兰莪敦陈祯禄华小
徐婧语 雪兰莪蒲种汉民华小
黎芷瑄 霹雳珠宝培南华小
林晋爵 森美兰芙蓉三民华小
赵正懿 吉隆坡冼都巴沙(平民)华小
少年组(12至16岁)
冠军 苏楷轩 槟城锺灵华中
亚军 刘巧晴 雪兰莪巴西不南邦启智华小
季军 陈思康 柔佛新山宽柔中学
优秀奖
苏君豪 巴生中华华中
陈祉欣 霹雳怡保圣母玛利亚中学
陈诺滢 槟城北海锺灵华中
林敬轩 槟城日新华中
黄梓涵 雪兰莪巴生滨华独中
青年组(17至22岁)
冠军 陈历旗 霹雳育才独中
亚军 唐子轩 雪兰莪新纪元大学学院
季军 庄轩 森美兰州英迪国际大学
优秀奖
董丽颉 雪兰莪世纪大学
梁慧婷 雪兰莪新纪元大学学院
卢心怡 霹雳江沙崇华华中
陈歆茗 雪兰莪新纪元大学学院
李妍柔 槟城锺灵独中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