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发布: 7:36pm 07/08/2023

马华文学

排华

贺淑芳

五一三

马华小说

马华文学

排华

贺淑芳

五一三

马华小说

【讀家說書】劉雯慧 / 記憶與遺忘——談賀淑芳的《蛻》

作者:刘雯慧(台大中文系硕士)

渡越忘川,去重見那遺落河床的。——《蛻》

面對沉默暗啞的歷史創傷,我們可以選擇遺忘嗎?賀淑芳最新推出的首部長篇小說《蛻》以1969年發生的事件作為故事主軸,敘述劫後餘生的人們如何展開“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的生命歷程。小說聚焦在葉金英一家三代人的命運,透過他們的遭遇和情慾,反映個人在暴力的政權和殘酷的現實下,艱難的生存處境。在五一三事件中,一夕之間失去家人和兒子的葉金英,儘管仍在繼續過著點火、吹火、煮水、煮飯的日常生活,但心和身體的連接似乎經已斷開,靈魂像是被斬過,魂魄不齊。失去兒子的空缺永遠都無法彌補,家裡處處都是他失蹤前的痕跡,而母親在任何一個時刻,一旦記憶起孩子就忍不住悲傷地哭。然而國家卻強迫人們對此沉默與遺忘,剝奪了受難者可以縱情傷心、憤怒的資格,似乎只要這段充滿血腥黑暗的歷史,種種不能公開言說的暴行,能從官方的歷史記述中消失,人們的創傷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消散。於是最終能夠進入國家檔案館的記錄,都只剩下那些明亮的記憶,它們的出現是為了抑制黑暗的記憶,使人們更善於遺忘。

ADVERTISEMENT

跟隨著作者的敘述,我們深刻感受到受難者遺屬的創傷,體認到種族間隙與歷史遺緒仍持續至今,但更多的是被撲面而來的血腥暴行和屍身遍野的場景所驚震。小說到處都是手持木棍、巴冷刀的憤怒馬來青年,揮動武器擊打、砍傷華人,同時又有別處被不明人士縱火燃燒、爆炸,而荷槍的軍人對準民眾開槍砰砰砰射殺,羅裡後方隱約可以看到塑膠般的人體,或是燒焦的、僵硬的斷肢殘骸和屍塊。而關於其他縱火案或傷人致死的案件,警察捉捕私會黨和非法持械者的新聞資訊也都藉由插敘進入小說。這些殘酷的事實,不管是作者蒐集的新聞素材抑或是坊間傳聞,都過於直接呈顯在敘事之中,衝擊了虛構的邊界。大量怵目驚心的死亡不斷襲來,巨大的死亡陰影籠罩小說的前半部,令人不忍卒讀。

此外,小說的時間雖然始終圍繞著1969年5月13日前後展開敘事,間中或有穿插故事人物早年從事不同行業的經歷,似要藉此勾勒早期馬來亞重要的經濟活動如洗琉琅、割膠等生活面貌。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是要以古喻今,“五一三並沒有結束,誰會相信。……人與事,會一再重複,即使不盡全相似。”她要處理的是當代的問題。從種族的矛盾到爆發的衝突,再到無可彌補的裂縫,在在揭示了大馬種族政治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各種族和諧共存的假象。因此第三代主人公的蘿,她所身處的社會現實看似已遠離前一代的國家暴力,卻一再遇到“傾斜”、“歪斜”的不平等政策,他們的生存空間因不斷被擠壓而變小變形。這也是當今的大馬華人以及弱勢族群普遍遇到的問題。

儘管如此,生活還是要繼續。帶著不能公開談論“秘密”或“禁忌”而被迫噤聲的委屈、憤怨,垂老的葉金英等到可以開口說話時,她決定趁自己還記得,將所有她知道的五一三事件的真相說出來。終於小說迎來曙光,“那曾好長的黑夜,不知道什麼時候,離開了。你仍然記得,甚至歷歷在目,它卻不再傷你,反而平心靜氣,想,我也曾經這樣。我經過了。”曾經常駐心底的悲傷,因禁忌而不能言說的憤怨,主角經由對記憶的清理,從內部生出蛻變的力量,穿越黑暗與死亡,終能渡越忘川。

【讀家說書】張錦忠 / 成為真正書寫的人——僵局、困境與賀淑芳的小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9:05am 22/02/2025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詩歌朗誦為引 學子深入詩意

第5届“新纪元杯”全国爱华文诗歌朗诵比赛,于去年12月21日落幕。本届比赛获得近400位学生报名参加,俨然是本地一场文学盛事。

有别于一般的诗歌朗诵比赛,新纪元杯给予参赛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可加插方言、乐器、道具、背景音乐等,旨在鼓励参赛者全情投入诗作,在深刻阅读作品之后,了解其意境和优美,再找到最佳演绎方式。这一点,从采访本届青年组和少年组冠军团队便可得知,在准备比赛的同时,文学之美已然潜移默化到他们的心扉。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冠军的诞生过程并不只是在台上,透过青年组冠军得主陈历旗的叙述,这是他首年接触诗歌朗诵,但为了这次朗诵,他已筹备半年。

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代表学校出赛的经验。2024上半年,他第一次参与霹雳九独中比赛(那是北马诗歌朗诵盛事),就顺利拿下冠军。在那之后打铁趁热,继续参加教育局举办的比赛,于霹雳州州赛止步于第四名,无法进入国赛。

老师、教练与学生共同备赛

带队老师陈丽华提及,她今年才接手诗歌朗诵训练任务,以往她负责歌唱比赛,没那么专注在诗歌朗诵这一方面。今年接手后,决定请教练张奕霖去训练学生。陈历旗高二,刚好符合比赛资格。回想老师如何煞费苦心推广诗歌朗诵,他笑着说:“老师用鼓励的方法把我骗过来。肯参与面试就加一分。我心想有这么好的事,就参与了。”

由于必须兼顾课业,训练时间多在课余。有时遇到加练或学校拍摄环节,学生会在最后两节外出(但不常如此)。朗诗的声音,比较多的是课后才出现。

一位热心的老师,一位专业的教练,加上天赋努力型学生,成就了冠军。团队涉及三人,教练是万话筒口才训练中心创办人张奕霖,是怡保口才圈知名人物。他们三位对于诗歌选材有什么考量?教练得知本届“新纪元杯”规定需朗诵马华作家的诗作,便开始广读马华作家作品,再根据风格去选适合历旗的作品。经过前两次比赛大家已经知道,他适合沉稳、气势宏大、题材广阔的作品。

当问及学生本身对诗歌的赏析能力,是否涉猎新诗,他表示,平时接触古诗较多,现代新诗是高中课文里接触。马华诗歌则更少接触。课文里较多的是〈再别康桥〉类的中国诗歌。他个人对诗歌的接触不算多。如果算上课堂里的新诗的话,也基本以国外为主。

一位热心的老师,一位专业 的教练,加上天赋努力型学 生,成就了冠军。左起为教 练张奕霖、陈历旗、陈丽华 老师。

诗歌选材理解是关键

陈历旗个人在上课时有喜欢的诗歌吗?虽也会体会意境,但没有朗诗那么深刻。诗歌朗诵是必须深入了解才可以朗诵。他如此形容自己:“抒发自己感觉,就像握着拳,把拳头打出去,爆发内在感情。我是比较内敛的人。”

这种情况也体现在训练。教练认为训练进行并不容易。“一开始逼他(把情感)放出来,他给我多,好过给我少。之后再一点一点往内收。”

他选择的诗歌〈会馆〉,是著名诗人陈大为的作品。选择它之前,他没有明确规定自己要不要选择它,教练先解释诗歌背景,叙述诗人及其年代。如果他完全没有理解,则需要换诗歌。但他能理解并进入作品,教练就知道,选这首准没错了。

朗诵诗歌有它本身脉络和律动。当被问及哪个部分最触动他?他提及,在南洋,重建会馆刀光剑影那部分,他表达得最爽,甚至用喊的。诠释诗歌并非一个人的事情。团队会讨论及沟通,诗歌到底表达什么意境?如果大家有不一样想法,会尝试说服对方。能接受对方的观点,就用对方的方式;不能,就折衷找到双方满意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提供了不少意见给学生。老师透露,近年校方开始重视诗歌朗诵。早前师资不足,无法特别专注这块,也没有专业老师去指导。但她也坦言,诗歌朗诵这个活动于学生了解诗歌会有作用吗?作用或许有,但没有想像的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有难度。很难要求学生们深入了解诗歌。一些学生从初中开始,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就因为如此,那些在台上发光的学生会更让我们珍惜吧?

陈历旗:抒发自己感觉,就像握着拳,把拳头打出去,爆发内在感情。我是比较内敛的人。”

诗歌朗诵冠军的养成之路

少年组冠军苏凯轩则来自国民型中学,一年级已经开始接触朗诵。两组的冠军学生都有教练指导。教练Carmen梁嘉玲的学院在大山脚Talent’s Sparkz。和青年组冠军不同的是,苏凯轩是以私人名义到学院上课。而非学校委派。他自己找合适的老师,四年级开始上课。如今14岁的他已有深厚底蕴。在诗歌朗诵选材部分,他是交由老师推荐。老师阅读诗歌后从中遴选适合他的作品。当被问及她基于什么考量来选材,他说本身选了好几篇。只要他能喜欢,能理解的,就是合适的。“不能理解是进不了诗歌朗诵的。看得懂的诗歌比较触动到我。”马华诗人周若涛的〈老街待拆〉曾感动无数人,“一个世纪的余音如风吹过”到“仅仅属于你的声音”,意境被拉满。教练透露,很多人选这首用以朗诵。而诗人恰好人在现场。周若涛透露,近几年不常做评审。这次担任青年组评审时恰好也看到有人朗诵这首诗。当他评完青年组,评完下来恰好看到苏凯轩的朗诵。

若要对比两者,苏凯轩的表演更为内敛,没有太多设计。青年组的表演者使用了音乐,加上很多肢体语言、表情动作,更为戏剧化。两种处理方式各有千秋,但苏凯轩的朗诵让人感觉很舒服,听来很平缓,能进入诗歌情境里面。

教练梁嘉玲也表达了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我很喜欢这首诗。曾在教导这首诗时哭得稀里哗啦的。这么多年来,感触一直还在。”她透露自己住在老街,有着老父亲,一首好的诗歌,会引起读者很深层的共鸣。虽说不同人有不同感受。周若涛的老街在苏丹街,苏凯轩的老街在大山脚。虽然苏凯轩父亲还年轻,但他也尝试代入情景,模拟演出。“父亲还年轻,老家在那边,但是没有待拆。”他展示了另一种诗歌朗诵的可能性:这么多年浸淫于诗歌朗诵,他对诗歌朗诵有自己的诠释。“认真去读,才会了解诗意。”他透露自己是个偏理性的人,却在诗歌朗诵里展示感性。因此他强调需要看明白诗歌,看得明白就选。看得懂,自然有深切感受。更何况,从当初被选中上台诗歌朗诵,一路走到今天,自己为什么会参加?他是自主做这件事,这里面有多了一份对诗歌朗诵的喜爱。

苏凯轩:“不能理解是进不了诗歌朗诵的。看得懂的诗歌比较触动到我。”

强调朗诵的艺术与情感

梁嘉玲提及,马华文学里有很多很好的诗歌作品。这次因为大赛硬性规定,被迫用马华作品,但却并非坏事。经过这次比赛,她才发现文本库里有很多很好的马华作品。相较于以往必须上网找中港台作品,除了国情不同,有时也不太合适用于本地。为了这次比赛,她也买了很多本地作者的诗集。大部分诗歌属于短小精悍的,但也不乏适合朗诵的作品。她认为本地应该好好推广,大量售卖诗集。毕竟从校级赛到各类型诗歌朗诵比赛,一直都很缺乏素材,尤其儿童诗向来很匮乏。有时从儿童角度去写诗很困难,有些则是写来抒发而不是用来朗诵。这次新纪元杯坚持使用马华作品,而以往参赛者朗诵马华诗歌的机会多吗?其实并不多。以往基于各种原因,大家都选中港台诗人作品,但其实马华诗歌水平并不弱于人。

今年比赛,另一个大家讨论的课题,则是方言朗诵。〈老街待拆〉是周若涛其中一首著名作品,他曾亲自在马华著名诗歌表演“动地吟”上朗诵。诗里有些句子需要用方言朗诵,别有韵味,但以往朗诵规范以中文为准,难免限制了一些发挥空间。梁嘉玲也举例,林健文诗句里的“月光光照地堂”,必须以方言念。倘若朗诵者最终用了华语,始终感觉有所不足。而新纪元杯允许用方言朗诵,唯不能喧宾夺主,这为诗歌朗诵提供多一些发挥空间,是不错的方式。

至于诗歌朗诵里的表演性,也是一再被讨论的话题。要怎么拿捏戏剧化和朗诵呢?有些朗诵者有大将之风,无需有过多动作,气场足以镇压全场。周若涛认为,高中不适合太戏剧化的演绎方式(除非特定情况)。他提及,其中一首诗提及魔术师,朗诵者扮演魔术师,朗诵得很戏剧化,这是因为那首诗的特别情况,因此适合如此表演,不可一概而论。

一场比赛,汇集了热心诗歌朗诵的师生、口才训练教练、诗人与评审。这样的盛事,实在应该继续下去。

苏凯轩(中)和梁嘉玲教练(右)在现场遇见〈老街待拆〉的原作者马华诗人周若涛,合影留念。

第5届“新纪元杯”全国爱华文诗歌朗诵比赛总成绩

儿童组(8至11岁)

冠军 徐晧玚 雪兰莪蒲种汉民华小

亚军 陈思杉 霹雳万里望万华一校

季军 林宇恬 雪兰莪蒲种汉民华小

优秀奖

王渝钧 雪兰莪敦陈祯禄华小

徐婧语 雪兰莪蒲种汉民华小

黎芷瑄 霹雳珠宝培南华小

林晋爵 森美兰芙蓉三民华小

赵正懿 吉隆坡冼都巴沙(平民)华小

少年组(12至16岁)

冠军 苏楷轩 槟城锺灵华中

亚军 刘巧晴 雪兰莪巴西不南邦启智华小

季军 陈思康 柔佛新山宽柔中学

优秀奖

苏君豪 巴生中华华中

陈祉欣 霹雳怡保圣母玛利亚中学

陈诺滢 槟城北海锺灵华中

林敬轩 槟城日新华中

黄梓涵 雪兰莪巴生滨华独中

青年组(17至22岁)

冠军 陈历旗 霹雳育才独中

亚军 唐子轩 雪兰莪新纪元大学学院

季军 庄轩 森美兰州英迪国际大学

优秀奖

董丽颉 雪兰莪世纪大学

梁慧婷 雪兰莪新纪元大学学院

卢心怡 霹雳江沙崇华华中

陈歆茗 雪兰莪新纪元大学学院

李妍柔 槟城锺灵独中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