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越忘川,去重見那遺落河床的。——《蛻》
面對沉默暗啞的歷史創傷,我們可以選擇遺忘嗎?賀淑芳最新推出的首部長篇小說《蛻》以1969年發生的五一三事件作為故事主軸,敘述劫後餘生的人們如何展開“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的生命歷程。小說聚焦在葉金英一家三代人的命運,透過他們的遭遇和情慾,反映個人在暴力的政權和殘酷的現實下,艱難的生存處境。在五一三事件中,一夕之間失去家人和兒子的葉金英,儘管仍在繼續過著點火、吹火、煮水、煮飯的日常生活,但心和身體的連接似乎經已斷開,靈魂像是被斬過,魂魄不齊。失去兒子的空缺永遠都無法彌補,家裡處處都是他失蹤前的痕跡,而母親在任何一個時刻,一旦記憶起孩子就忍不住悲傷地哭。然而國家卻強迫人們對此沉默與遺忘,剝奪了受難者可以縱情傷心、憤怒的資格,似乎只要這段充滿血腥黑暗的歷史,種種不能公開言說的暴行,能從官方的歷史記述中消失,人們的創傷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消散。於是最終能夠進入國家檔案館的記錄,都只剩下那些明亮的記憶,它們的出現是為了抑制黑暗的記憶,使人們更善於遺忘。
ADVERTISEMENT
跟隨著作者的敘述,我們深刻感受到受難者遺屬的創傷,體認到種族間隙與歷史遺緒仍持續至今,但更多的是被撲面而來的血腥暴行和屍身遍野的場景所驚震。小說到處都是手持木棍、巴冷刀的憤怒馬來青年,揮動武器擊打、砍傷華人,同時又有別處被不明人士縱火燃燒、爆炸,而荷槍的軍人對準民眾開槍砰砰砰射殺,羅裡後方隱約可以看到塑膠般的人體,或是燒焦的、僵硬的斷肢殘骸和屍塊。而關於其他縱火案或傷人致死的案件,警察捉捕私會黨和非法持械者的新聞資訊也都藉由插敘進入小說。這些殘酷的事實,不管是作者蒐集的新聞素材抑或是坊間傳聞,都過於直接呈顯在敘事之中,衝擊了虛構的邊界。大量怵目驚心的死亡不斷襲來,巨大的死亡陰影籠罩小說的前半部,令人不忍卒讀。
此外,小說的時間雖然始終圍繞著1969年5月13日前後展開敘事,間中或有穿插故事人物早年從事不同行業的經歷,似要藉此勾勒早期馬來亞重要的經濟活動如洗琉琅、割膠等生活面貌。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是要以古喻今,“五一三並沒有結束,誰會相信。……人與事,會一再重複,即使不盡全相似。”她要處理的是當代的問題。從種族的矛盾到爆發的衝突,再到無可彌補的裂縫,在在揭示了大馬種族政治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各種族和諧共存的假象。因此第三代主人公的蘿,她所身處的社會現實看似已遠離前一代的國家暴力,卻一再遇到“傾斜”、“歪斜”的不平等政策,他們的生存空間因不斷被擠壓而變小變形。這也是當今的大馬華人以及弱勢族群普遍遇到的問題。
儘管如此,生活還是要繼續。帶著不能公開談論“秘密”或“禁忌”而被迫噤聲的委屈、憤怨,垂老的葉金英等到可以開口說話時,她決定趁自己還記得,將所有她知道的五一三事件的真相說出來。終於小說迎來曙光,“那曾好長的黑夜,不知道什麼時候,離開了。你仍然記得,甚至歷歷在目,它卻不再傷你,反而平心靜氣,想,我也曾經這樣。我經過了。”曾經常駐心底的悲傷,因禁忌而不能言說的憤怨,主角經由對記憶的清理,從內部生出蛻變的力量,穿越黑暗與死亡,終能渡越忘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