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品需求正在下降,从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来看,29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70%企业活动出现“萎缩”。受疫情结束的影响,消费重心从商品转移到服务业,同时以先进国为中心的货币紧缩及中国内需低迷产生负面影响。由于需求不足,供给制约的解除并未变成东风。服务业能否支撑整体经济将成为焦点。
供应链制约解除
但未变成东风
日本海事中心的数据显示,亚洲对美国的海上集装箱运输量进入2023年后一度年减少20至30%。业内有声音表示:“虽然存在销售需求,但无法消除零售的过剩库存,并未强劲到需要新增生产和运输。”
ADVERTISEMENT
给全球带来通胀压力的供应链制约已基本解除。由于中国防疫措施的改变,经济活动实现正常化,影响明显。对于制造业来说,有助于零部件采购等生产工序的改善。然而,目前并未充分利用供应链正常化,这是因为实际需求不足。
市场相关人士关注纽约联储银行每月公布的“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GSCPI)”。该指数以海上运输的运费和主要国家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供应链相关项目等为基础计算得出。
8月4日公布的7月GSCPI为-0.9,连续6个月低于零。5月跌至仅次于雷曼危机后的2008年11月创出的最低值(-1.59)的水平。2008至2009年,美国陷入经济衰退,同时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下降,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蒸发。
受疫情影响,宅家消费导致商品需求激增。美国调查公司标普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洞察的海运分析与研究主管李泰金针对当前的需求下降指出,受疫情结束影响,“消费模式从商品转为旅游等服务的影响突出”。
加速加息引发信贷紧缩
导致需求萎缩
也有观点指出,以先进国为中心的中行的货币紧缩效果正在显现。之前受疫情影响,实施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了资产价格暴涨和过度消费。目前加速的加息引发了信贷紧缩,导致需求萎缩。
中国的内需也弱于预期。7月贸易统计显示,进口额连续下跌,按月也转为下滑。法国欧莱雅的首席执行员耶罗尼米斯在7月财报发布会上针对中国销量表示,“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承认复苏缓慢。
商品需求的不足导致了全球制造业的低迷。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7月美国制造业指数为46.4,较上月小幅改善,但仍连续9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该指数连续低于50的时间创出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以来的最长纪录。电子产品和化工产品订单低迷。
标普国际发布的7月全球制造业PMI,已经连续11个月低于属于中性水平的50。跌破50的时间长度仅次于雷曼危机之后的经济衰退期。从地区来看,在29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70%低于50,企业活动萎缩。尤其是欧洲的低迷尤为突出,区域内最大的德国为38.8,比中性水平低11.2%。
日本7月制造业PMI为49.6,连续2个月低于50。由于晶片短缺的消除,汽车生产有所恢复,减速较为缓慢。目前总体表现强劲的日本上市企业也难免受到外需减少的影响。
作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之一的印度保持强劲势头。除了内需之外,还在争取孟加拉国等周边国家的需求。墨西哥似乎受益于对美出口企业的“去中国化”。
目前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的火车头均为服务业。还在增加雇用,很快陷入经济衰退的风险很小。不过,如果需求不足和制造业长期低迷,是否能仅靠服务业支撑实体经济?经济明显恶化的忧虑依然存在。(日经中文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