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品需求正在下降,從製造業的景氣指數來看,29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70%企業活動出現“萎縮”。受疫情結束的影響,消費重心從商品轉移到服務業,同時以先進國為中心的貨幣緊縮及中國內需低迷產生負面影響。由於需求不足,供給制約的解除並未變成東風。服務業能否支撐整體經濟將成為焦點。
供應鏈制約解除
但未變成東風
日本海事中心的數據顯示,亞洲對美國的海上集裝箱運輸量進入2023年後一度年減少20至30%。業內有聲音表示:“雖然存在銷售需求,但無法消除零售的過剩庫存,並未強勁到需要新增生產和運輸。”
ADVERTISEMENT
給全球帶來通脹壓力的供應鏈制約已基本解除。由於中國防疫措施的改變,經濟活動實現正常化,影響明顯。對於製造業來說,有助於零部件採購等生產工序的改善。然而,目前並未充分利用供應鏈正常化,這是因為實際需求不足。
市場相關人士關注紐約聯儲銀行每月公佈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SCPI)”。該指數以海上運輸的運費和主要國家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的供應鏈相關項目等為基礎計算得出。
8月4日公佈的7月GSCPI為-0.9,連續6個月低於零。5月跌至僅次於雷曼危機後的2008年11月創出的最低值(-1.59)的水平。2008至2009年,美國陷入經濟衰退,同時金融機構的貸款能力下降,汽車等耐用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需求蒸發。
受疫情影響,宅家消費導致商品需求激增。美國調查公司標普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洞察的海運分析與研究主管李泰金針對當前的需求下降指出,受疫情結束影響,“消費模式從商品轉為旅遊等服務的影響突出”。
加速加息引發信貸緊縮
導致需求萎縮
也有觀點指出,以先進國為中心的中行的貨幣緊縮效果正在顯現。之前受疫情影響,實施了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了資產價格暴漲和過度消費。目前加速的加息引發了信貸緊縮,導致需求萎縮。
中國的內需也弱於預期。7月貿易統計顯示,進口額連續下跌,按月也轉為下滑。法國歐萊雅的首席執行員耶羅尼米斯在7月財報發佈會上針對中國銷量表示,“仍未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承認復甦緩慢。
商品需求的不足導致了全球製造業的低迷。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佈的7月美國製造業指數為46.4,較上月小幅改善,但仍連續9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該指數連續低於50的時間創出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以來的最長紀錄。電子產品和化工產品訂單低迷。
標普國際發佈的7月全球製造業PMI,已經連續11個月低於屬於中性水平的50。跌破50的時間長度僅次於雷曼危機之後的經濟衰退期。從地區來看,在29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中,70%低於50,企業活動萎縮。尤其是歐洲的低迷尤為突出,區域內最大的德國為38.8,比中性水平低11.2%。
日本7月製造業PMI為49.6,連續2個月低於50。由於晶片短缺的消除,汽車生產有所恢復,減速較為緩慢。目前總體表現強勁的日本上市企業也難免受到外需減少的影響。
作為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之一的印度保持強勁勢頭。除了內需之外,還在爭取孟加拉國等周邊國家的需求。墨西哥似乎受益於對美出口企業的“去中國化”。
目前全球經濟和美國經濟的火車頭均為服務業。還在增加僱用,很快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很小。不過,如果需求不足和製造業長期低迷,是否能僅靠服務業支撐實體經濟?經濟明顯惡化的憂慮依然存在。(日經中文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