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日综合电)今年以来,中国医疗机构第一把手“落马”的消息不断。中共中纪委曾曝光的一个案例是,医院以352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250万令吉)买入一台直线加速器,其中1600万元是给院长的回扣,震惊社会。
据澎湃新闻周二报道,8月1日至7日晚,至少再有10名医疗领域人士接受调查,不乏医院院长及党委书记,当中5人来自广东,包括汕头市潮南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林海东。
ADVERTISEMENT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今年初至7月底,中国至少有155位医院院长、书记等高层领导人被查,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两倍。仅第一季度,就有60多位医院领导或医疗卫生系统的官员被查。此外,还有诸多科室主任被查。
据报,当前中国医药行业多是透过药企外包合约销售机构(CSO)虚开发票套现行贿;业内人士透露,还有药企直接捐赠4辆马赛地休旅车给医院。
“盯紧”医院院长、书记
中新网报道,近年在医药反腐力度持续加大背景下,医院院长、书记成为被“盯紧”对象,特别是今年开年以来,反腐风暴越刮越强。
澎湃新闻报道,仅仅一周内,“蛇毒克星”赛伦生物告称,董事长范志和因涉嫌职务犯罪被实施留置并立案调查;广东揭阳第三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负责人林铁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汕头市潮南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宗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黄锦联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党委书记唐荣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揭西县原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壮权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取消退休待遇。
过度检查医疗属腐败
对于这场针对“白色巨塔”内的反贪风暴,北京天霜律师事务所主任万欣透露,这么多年以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药领域腐败因素也掺杂其中,同时也给医保基金的支付带来较大的压力,“有一些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背后实际上也是腐败问题。”
国家卫健委网站上月21日宣布,十个部委将联合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中国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
多地医疗机构开启自查自纠
中国医药反腐引发全行业震动。多地医疗机构已经迅速开启自查自纠,倒查回扣。
新财经报道,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今年4月就发布了关于医药代表拜访医务人员的公告,其中对于接待时间、接待地点、接待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规定。
公告明确医药代表要进行登记建档,应当提供包括加盖企业公章的廉洁承诺书等材料,另外,接待部门应当按照“三定三有”即“定时定点定人”“有预约有流程有记录”要求接待。接待时原则上不少于2人,包括访问科室主任或者医务人员,以及归口部门或监察室的工作人员至少1人在场,必要时可邀请分管领导或院长参加。接待时由拜访科室负责人做好接访记录,备院纪检监察抽查流程与记录。
医院重点区装监控自清
上述公告还提到,严禁任何科室及个人私自接待医药代表,不允许医药代表私自进入科室(门诊、急诊、病房、药学部、行政办公室等)进行相关有产品推介、促销和其他活动。医院在重点区域安装高清视讯监控设备,监控录影保留90天等。
江苏省邳州市纪委监委督促公立医院完善药房、财务、采购管理等关键岗位轮岗监督制约机制,对医药代表实行审查备案登记制度,并签订廉洁购销协定,利用大资料建立处方抽查机制,避免高价药品滥购滥用。
中新财经报道,近期已有北京、福建、海南、山西等多地卫健委公布举报电话,推进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举报内容涉及医药领域行政管理部门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娱乐、健身、旅游等活动;药品、器械、耗材“带金销售”腐败问题等。
逾2千万购医疗器械
院长收贿逾半被“双开”
商业贿赂在医药行业一直都是“公开的秘密”,但是随着监管部门对商业贿赂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医药企业开始采取更为隐蔽、复杂的手段,为其贿赂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引发中层干部上行下效
今年5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就曝光一起2020年发生的腐败窝案: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文俊和原党委委员、副院长杨文红,与供应商称兄道弟,肆意吃请玩乐、收受礼品礼金。医院在讨论购买一台进口价1500万元(约952万令吉)的医疗器械直线加速器时,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都明确反对,但杨文俊执意购买,最终医院以3520万元(约2234万令吉)买入,杨文俊吃掉了1600万元(约1015万令吉)的回扣。
在杨文俊影响下,该医院中层干部上行下效、各自盘算,纷纷利用手中权力非法牟利。
最终,该院财务部原主任刘某文、后勤服务部原主任张某生、医学装备部原主任叶某光等科室长均被立案审查调查,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供应商精心策划“围猎”
中媒指,调查发现,医疗器械供应商陈某虎是该案涉及行贿范围较广的人之一。 他费尽心思精心策划,无所不用其极瞄准普洱市人民医院各层级医生,投其所好“围而猎之”。在处心积虑送票子、钻空子,竭力腐蚀、精准“围猎”下,陈某虎逐渐成为市人民医院的“圈内人”,生意越做越顺,仅该院“直线加速器”一个项目,就非法获利1500万元。当局已对陈某虎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指出, 这起“直线加速器”回扣案,共对20人采取留置措施,其中公职人员9人、行贿人员10人、共同涉案人员1人。
此外,杨文俊还存在其他违纪违法问题。2021年1月,杨文俊被开除党籍、公职,2021年7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万元。其余责任人均被给予相应处理。
“以药补医”是腐败温床
“医改”数十年难除恶习
根据台媒独家报道,中国人口14亿,公民营医院3.6万家,全国执业医师200万人,一个医生要服务700人以上,加上城乡资源不均、公费医疗转轨不易,因此“医改”至今数十年仍难去除恶习,“看病难”、“医病冲突”、“收回扣”仍是医药体系通病,很难“药到病除”。
在中国医院看诊经验想必都不太好。报道引述某台商称,一次到上海医院“国际部”看感冒,医师问诊后开药,结果拿了十几包药,要价800多元(约507令吉)。台商抱怨的不是钱,而是为何小感冒吃那么多药?这位台商有次在路上遇“碰瓷”,他开车实际未撞到对方,但小心起见还是带对方去医院,没想到医师什么都不做,开检查单就做“核磁共振”,双方大吵一架后离开,台商付医院1700多元,付“碰瓷者”2000元。
从医院角度来看,公立医院除享财政补贴外,另就是保险报销及药价定价,很大部分靠医院自创营收。而这其中,就存在许多问题。
社会主义体制下,医师待遇原就不高,因此,将药价订高,医师开药越多,就赚越多,是过去“以药补医”的政策,但也衍生医师拿回扣,高报销医疗器材从中赚差价现象;且容易产生“医病冲突”,医生、病患间关系相当紧张,甚至引发暴力冲突。
药商构成复杂关系网络
“以药补医”是因早年中国财政拮据,但医师不顾病人实际,不断加价加药,“看病难,看病贵”却成大小医院通病。2012年时任中国卫生部长陈竺表态,要在“十二五”期间取消,但直到2017年时任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才说,“我们通过医改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取消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今后要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切实造福亿万群众!”
报道称,在医院背后,还有许多药商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牵一发动全身。中国2009年曾成立国务院“基本药物制度”(EDS),并发布307种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院所只准准备、使用和销售目录上药物,但地方政府可增添新药,药价由地方政府及药商协同订价,但2015年再修改版本。
学术推动变相成“带金销售”
对药商来说,想将药物商业化,与医院医师沟通必不可免,“带金销售”、学术推动也就成药商与医院沟通的主要模式。所谓“带金”说白就是抽佣金、拿回扣,但因官方前几年表态从严打击,近年就变相“学术推广”,以更隐蔽方式进行“带金销售”。
医疗行业风声鹤唳
多场医药学术会议延期
随着医疗反腐力度持续加大,全行业风声鹤唳。近日,包括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陕西医学会、广西医学会等8家举办方确实发出过相关学术会议延期的公告。另据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至少有10场即将举办的医药行业学术会议、论坛等宣布延期。此外,还有部分学习班、培训班也在近日宣布延期举办。
原计划于8月6日举办的太原市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病理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胸部学组肿瘤病理诊断学习班,于8月3日宣布延期举办,原因是“受客观因素影响”。
原定于8月12至13日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2023华南腔内影像及功能学高峰论坛暨CCEC·花城影秀”也宣布延期举办,官方表示原因是“由于时间冲突”。
尽管会议延期的原因各异,但业界大都认为与此次反腐行动有关。
中新财经报道,对于学术会议延期,有专家表示,在当前反腐高压之下,压力传导到了行业的方方面面。学术会议是除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之外的另一大调查重点,且由于“红线“和“越界”的行为判定标准还不明确,相关学术会议的组织者和拟参与者都不能保证没有任何风险,自然就想着不要在这段时间“抛头露面”了。赞助会议的企业或基金会也会开始退缩,所以就出现了以上情况。
严查医疗器械 不合理取酬
一名医药代表召梅(化名)也提到,年年都在查,今年查得特别严,医药领域重点被查的是医疗器械,“春节过后,我们这边就有好几位院长、副院长被抓,一些医院开始了自纠自查,要求医生清退讲课费、回扣费等,现在医药代表都不敢进医院。”
公开报道显示,不合理取酬专项清退工作已经陆续在部分地区开展。
例如网传文件指,广西一家医院指示全院医务人员须主动清退2018年-2023年5月以来所收受的讲课费、培训费、研讨费等不合理报酬。沈阳一些公立医院,类似清退工作也已经开展。
另有媒体报道称,广东有几家大医院也开始禁止医生参加厂家举办的会议,排查讲课费等。
医院纪委紧盯医药代表
药企“动弹不得”拟裁员
在中国医药领域持续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对药企来说,现在几乎“动弹不得”。报道说,有跨国医疗设备厂商的医药代表表示,医生最近都很谨慎,自己很少去医院拜访,这导致其产品进院推广的进程很缓慢,“团队已经在考虑裁员”。
另报报道,上海长征医院向知名药企诺华等发函,要求开除医药代表。
医院要求药企开除医药代表
中新财经报道,诺华中国8日证实,近日“诺华中国”确实收到某医院函件,其中涉及两位诺华医药代表。
诺华表示,对此事件高度重视,经查证,函中提及的一位人员已于2018年从诺华离职,另一位并未被诺华聘任过。
对于传闻中的两份函件为何只回应了一份,诺华称,目前确认只收到一份函件。“关于所涉及的人员,我们还在公司的系统里核查。”
公开数据显示,诺华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产品覆盖全球约140个国家和地区。上海长征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另据《第一财经》引述一些医药代表表示,医院纪委现在紧盯医药代表。“还是可以进医院见客户,但是电脑、手机等设备是不敢带进去了,生怕会被没收。”有医药代表表示,“近期有人带着‘ 资料’进医院见客户,结果被抓了现形,相关产品全部被停了。”
医药业微信群“集体解散”
从医药行业微信群“集体解散”,业界也嗅到紧张气氛;某上市药企行销人员向《财联社》透露,“今天一上午,(我所在的)一堆群都解散了,不光是报销群,相关专案群、会议群、沟通群,企业相关微信群全解散了。”
“有人销笔记,有人避风头”、“我们会议暂缓了,你们活动有受影响吗?”记者“潜水”的某医药行业聊天群,医药代表各自分享最新动态,惶惶不安。
多地招标建方舱医院
部分得标公司资历惹议
日前中国黑龙江省传出仍在兴建方舱医院,中国媒体进一步调查发现,包含吉林、河南等地也有相关建设招标,金额落在人民币数百万到千万不等。其中多家得标厂商成立不到1年,引人疑窦。
黑龙江哈尔滨市、佳木斯市近日因为仍在兴建方舱医院而受到中国舆论关注,相关讨论更一度冲上社群平台微博的热搜榜。其中哈尔滨市的建设资金来自专项债券和地方财政自筹,高达人民币1亿8798万元(约1亿1932万令吉),引起抨击。
据第一财经进一步调查后发现,黑龙江省并不是个案,今年5月以来,中国许多地方政府仍持续发布和方舱医院相关建设的专案招标和得标公告。这些专案多数为设备采购,部分为硬体建设,价格在人民币百万元到千万元不等。
报道指出,仅仅今年7月,至少就有吉林、河南、宁夏、江西等地在进行方舱医院相关专案招标。招标的项目除了设备采购外,更有“建设方舱医院”的项目。除了这次受到关注的黑龙江两个城市外,云南的文山州、江西的上栗县也都发布了千万等级的招标案。
部分投标厂商资料相同
报道也点出了投标与得标企业似乎存在一些问题,包含部分得标的企业成立时间不到1年、同一专案的投标厂商公司注册资料相同。
以哈尔滨方舱医院3期项目的得标厂商“河南先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例,成立于今年3月,并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注册。今年7月就以人民币496万元的金额标得哈尔滨方舱医院3期的设备专案。
根据中国企业资讯整合平台“天眼查”显示,与河南先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竞标而落选的“哈尔滨凡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哈尔滨佳宁商贸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公司注册电话相同。
多家得标企业成立不到1年
报道另列举出多家成立不到1年便获得方舱医院相关标案的企业,包含成立于今年1月的上海彼博斯科贸有限公司,于7月6日以68.8万元金额标得了宁夏中卫市的方舱医院相关项目。
而成立于2022年9月的杭州湘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今年7月以124.6万元,标得吉林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第一方舱医院的升级项目。
针对中国全国多地仍在发布方舱医院建设招标一事,在微博等社群平台上有不少批评,网友讽刺“国家的钱,真好挣”、“这体现了我国领导的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有人感叹纳税钱被这样花掉了,“就不能捐给灾区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