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改革措施,往往都是停留在口號的階段,要落實也可能是“虛晃一招”。沒有循序漸進的從根本去著手,任何改革或轉型都是徒勞,若有一天全國人民嚐到苦果才能醒覺,這樣就為時已晚了。
ADVERTISEMENT
首相安華早前宣佈振興經濟新措施,主要在於提升經濟體質,並且讓國家經濟轉型,往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安華的提振經濟的政策,方向是對的,因為國家經歷冠病疫情的衝擊之下,已經元氣大傷,兼且也暴露了政策和經濟體質的弱點。由於我國經濟仍然大幅度的依賴石油和原材料,導致我們人民的整體薪資還在相當低的水平,安華就指出我國一半僱員的月薪低於2250令吉的。
每位首相都清楚知道國家經濟需要轉型,但是從馬哈迪到現在,為何都不成功呢?我們曾經推動汽車工業,也想發展重工業,然而最終皆是失敗告終。從1980年代至今,歷經將近四十年的時間,我們的經濟還是隻能靠石油和其他天然資源。安華在馬哈迪掌政時入閣,在宦海浮沉多年,亦歷經“非一般”的政治鬥爭,他應該相當清楚問題之所在。
安華比許多政治人物都更清楚國家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何在,但是礙於目前的政治形勢,他根本不敢也無法推行具改革性的經濟轉型。安華只能提出經濟轉型的口號與一些願景,以此來穩住基本盤。任何實質性的改革,如果沒有從根本去解決,最終任何美好的計劃,還是會無疾而終。
推動我們經濟轉型和提振我們的經濟能量,關鍵在於我們的政治人物是否敢去觸碰族群的利益。經濟無法轉型,其一在於我們缺乏足夠的人才來支持整個經濟的改革。我們擁有三大民族,三千多萬的人口,為何我們會缺乏高端的人才?這必須迴歸到我們的教育制度去看,教育本來是培育國家人才最重要的一環,但是我們國家教育政策的偏差,破壞了我們教育的體制,讓部分學子選擇到他國深造,最終演變成楚才晉用。我們政府清楚知道,國內一年流失多少青壯精英,這些都讓我們國家一直缺乏高端的人力資源。
教育政策的失敗,癥結在於族群政策,因此我們整體的經濟政策也是圍繞在族群議題上。馬哈迪時代的經濟政策和各項大型計劃,基本上還是以族群利益為考量。任何事情都從某族群利益去思考,最終只會讓改革計劃缺乏競爭力,國產車計劃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市場經濟講求的是透明度、競爭力和追求最大的利潤,如果加入族群的因素,就好比在運動場上,一個國家派出三位運動員,但是有兩位要處處顧慮到另一位,包括不可以超越他,還要保護他免於受傷,最終這場比賽這個國家一定是墊底,其他國家都會輕易超越之。這個比喻是有點滑稽或荒唐,而實際上是不是發生在我們的國家呢?這就留給讀者們好好的思量。
面對六州選舉、國盟的兵臨城下、團結政府內部的不穩定,安華只能步步為營,許多的改革措施,往往都是停留在口號的階段,要落實也可能是“虛晃一招”。沒有循序漸進的從根本去著手,任何改革或轉型都是徒勞,若有一天全國人民嚐到苦果才能醒覺,這樣就為時已晚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