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艺文

|
发布: 7:55am 14/08/2023

剧评

客家

西北孤鸟

王冠庭

TEAM聚团

剧评

客家

西北孤鸟

王冠庭

TEAM聚团

西北孤鳥/評《客家》的衝突、語言和“無戲而終”

作者:西北孤鸟

西北孤鸟/评《客家》的冲突、语言和“无戏而终”

從戲劇類型來看,Team聚團編導的《》是一出現實主義戲劇。現實主義戲劇吸引人的首要因素是戲劇衝突。主人公陳來娣、張福生之戀被阻滯有兩個因素,一是籍貫相異,另一是階級相異。編劇選擇了後者作為戲劇衝突。但我認為,編劇如果選擇前者的話,衝突會更尖銳,戲劇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為早年的中國南方就有嚴重的籍貫衝突歷史,在臺灣甚至還有閩客械鬥事件。小時候常聽到一句閩南人罵女人的話:討客兄。當時知道它是養漢的意思,但不理解當中“客”的意思,便自作聰明地理解為閩南人家中來了客人,家中女人跟客人好上了的意思。後來看了臺灣作家林文義的著作《逆風之島》後才知道此客非彼客:不是客人,而是客家人。這是“唐山過臺灣”後,閩南人與客家人在臺灣島上的一段恩怨情仇(因爭生存資源、地盤而械鬥)的歷史背景下衍生的詞語,含鄙視的怨恨情緒。當年這個詞語的咒罵對象,不只是那些閩客兩籍的苟且男女,應該也包括所有未婚的兩籍男女的交往。可見閩客仇恨阻斷了多少閩客姻緣。而對當年的閩南女人來說,只要找的男人不是閩南籍貫的(或者不從父母之命的),就會被罵成“討客兄”。反正就是把氣發到客家人的頭上就對了。至於客家人呢?自然“投桃報李”,罵本族不貞的女人為“福佬婦”。

ADVERTISEMENT

西北孤鸟/评《客家》的冲突、语言和“无戏而终”

籍貫元素更為“有戲”

之所以提這些是要說明閩客兩籍的族群宿怨,必然會對兩籍男女的自由結合產生阻力。即便是時間來到40年代的現代,閩客宿怨也還是擋在想自由戀愛的人之間的一道鴻溝。而更為重要的是:從人物關係的角度來看,籍貫元素比階級元素更有利於編劇的發揮,更為新穎“有戲”。因為階級因素造成的婚戀阻力已經是老生常談,很難玩出新意。本劇也難逃窠臼:來娣父親與福生的多次對話,內容離不開“我只有一個女兒,我要給他找合適的人家”、“我會盡我的努力給她幸福的”(大意內容),在沒有更多的衝突元素應用下,這個過程只能是一種缺乏張力平淡無奇的敷衍,並在不出人意料之下草草結束——編劇用一場火災來反轉,讓陳父為報恩而接受張福生,戲劇得以往下走。

西北孤鸟/评《客家》的冲突、语言和“无戏而终”

西北孤鸟/评《客家》的冲突、语言和“无戏而终”

第二點談本劇的語言安排。這是一個多語戲劇,所謂多語是人物因應其籍貫背景選擇說不同的方言。例如福生一家說客家話、來娣一家說閩南語、來娣的聯姻對象一家說粵語。那他們之間是如何溝通的呢?用華語。這顯然是一種看似理想的安排,而實際上是疏忽了史實的處理。當下的本地確實是這樣,不同籍貫的華人用華語交談,這是想當然耳——大家基本都曾在學校學過華語。但這種理所當然並不適合上個世紀40年代的中國。因為當時執政的是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教育部遲至1932年才正式發佈新國音——“國語”。但由於戰亂(抗日、內戰),國語無法在當時普遍推行,包括本劇的地點福建省。後來的國語(普通話)推廣,應是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後才正式開始。所以從反映現實的角度來看,劇中不同籍貫人士之間用華語來交流是不可能的。他們是在哪裡學的華語呢?

但我更想說的是,無論從現實或創作角度,如果去表現不同籍貫人士之間的語言不通,反而會更有“戲”可做。因為由於溝通不暢而引起的誤會,或為套近乎而尋找彼此的文化與習俗的共同點及努力拉進彼此距離的種種動作,可能會使本劇製造出更多的有趣內容、喜感與更大張力。參考一下臺灣電影《悲情城市》,大致就能想像出畫面與效果吧?

西北孤鸟/评《客家》的冲突、语言和“无戏而终”

歌舞意味著開始抒情

粵語短語:“捉倒鹿唔識脫角” (倒:得到), 意為捉到鹿卻不懂怎樣把鹿角取下來,比喻在接近成功時不知道怎樣舉措才能獲得成果。這與本劇的處境很貼切,頗為可惜。本劇題材——客家人,故事核心意義——鄉與情,都是蠻吸引人的。但故事結構與臺詞設計卻顯得流於俗套平淡。可以這麼說,戲劇演了半場後,基本上矛盾已經解決(來娣父親已接受福生),下面還有什麼戲可做?只能表現離愁別緒(下南洋)和開拓新鄉(彼邦定居),這些內容是用了幾場歌舞形式來表現的,而故事呢?沒有故事。戲不夠,歌舞來湊。這些歌舞的音樂編得不錯,雖然歌詞還不夠凝練,但曲調還是能渲染一服淡淡的哀傷與期待的氣氛。歌舞的本質是抒情。歌舞一起,意味著開始抒情,戲劇行動就得停頓,戲劇張力也消失殆盡。本劇整個下半場基本上處於鬆散停滯的狀態,最後“無戲而終”。

我看的那場人潮洶湧,大排長龍——滿座。等待進場時聽到不少人講客家話或閩南語,顯然特定題材吸引了不少特定觀眾(很多長者),看起來一些人應是首次來看戲的。這讓我想到:戲劇如只倚重特定題材和方言這兩個賣點,雖會吸引到特定觀眾,但要讓他們成為正式觀眾新人口,戲劇本身一定要精彩出色。

西北孤鸟/评《客家》的冲突、语言和“无戏而终”

本劇演員由Team聚團的戲劇老師和學生組成 。由於主要角色多由學生飾演,故整體演技稍顯青澀。固然有經驗豐富的演員(如劉家榮等)幫撐,但囿於劇本的單薄而無甚發揮餘地。一眾年輕演員閩南語說得很溜,但其中飾演來娣和僕人的兩位演員的快語速的念詞方式,卻暴露了對臺詞錘鍊的缺乏,失去了通過臺詞展示人物個性的機會。說到底還是劇本沒有提供更多的個性化的人物語言與行動來幫助演員展示個性。“戲劇不是描寫人,是描寫人的行動——行動決定了人的幸福與不幸;戲劇中的人不是為了表現性格而行動,而是在行動中自然地表現了性格”——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值得編劇同仁們再三琢磨。

更多文章:

在鼓聲中傳承文化精神
吳偉才/日本的後現代虛無感
郭少麒/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尋求突破——馬來西亞華人舞蹈周塑造傳承新形態 
西北孤鳥/從“父親缺席”到“父歸”──《尋夢環遊記》與《父歸》的時代意義 
葉偉章/當梵樂遇上藝術──《慈愛之音》新山專場 
感受魔幻非凡的魅力 完美融合鼓擊與空中舞綢—— 空中歌舞劇《SAKTI》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