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财经

|

国际财经

|
发布: 5:24pm 15/08/2023

全球化

经济体

全球化

经济体

補貼競賽衝擊全球化 主要經濟體利誘行業進駐

全球主要的大型經濟體紛紛提供鉅額補貼,吸引未來的行業進駐,英國、新加坡等無力補貼的國家,自動淪為輸家。過去幾十年受惠於的國家及地區,例如臺灣、韓國,如今也要面臨去全球化的局面。

ADVERTISEMENT

《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政府對製造電池、太陽能等綠色科技的企業提供抵稅優惠,為當地吸引龐大的資金。歐盟、日本也祭出各自的獎勵方案,各國都想降低對中國的倚賴。因此,一些較小的國家較難招商引資,許多過去自由貿易時期崛起的經濟體,如今卻處於劣勢。

例如,德國政府將提供110億美元補貼助英特爾設廠,此金額已遠高於新加坡貿工部全年預算;許多科技公司孕育自英國,卻選擇到別國發展,例如電池新創Nexeon在牛津附近嶄露頭角,但首座商用工廠將落腳韓國,下一座工廠可能設在北美;電動車新創Arrival去年便以租稅減免為由,希望將生產聚焦美國。這場補貼競賽形同各國朝全球化的反方向邁進一步。

全球化曾讓韓國和臺灣等國轉型為高科技、先進的經濟體,許多人因此脫貧,西方消費者則獲得大量較平價的商品及更高的生活水準。但這種模式也伴隨沉重的代價,隨著製造業的工作機會移到亞洲或前蘇聯國家,歐美一些曾經繁榮的社區因此沒落,更別說是製造業大量生產帶來的環境問題、以及外資進出造成的市場不穩定。

發展中經濟體遭遇風險

經濟學家指出,無論是基於國安考量、地緣政治因素,或希望維持供應鏈穩定,如今出現的去全球化趨勢也有自身的問題。較小型、發展中的經濟體又更容易遭遇風險,因為他們若要透過貿易促進繁榮,就必須進入全球市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