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對甜味劑(俗稱代糖)這個名詞應該不陌生,對於希望減少熱量攝取和減肥的消費者,代糖既可滿足對甜食的慾望,且較低的熱量正好符合大眾的需求。然而,民眾對甜味劑的質疑聲量逐漸高漲,批判零熱量的背後暗藏許多陷阱,像是無助減肥或反造成食慾增加,真相又是如何?
ADVERTISEMENT
甜味劑的種類很多,一般有人工和天然兩類。常見的人工甜味劑有阿斯巴甜(aspartame)、醋磺內酯鉀(acesulfame potassium)、蔗糖素(sucralose)及糖精(saccharin)等,其甜度很高,可達蔗糖(砂糖)的200~700倍不等。以阿斯巴甜來說,1克就可取代200克的蔗糖,僅需極小分量即可讓人品嚐到甜味,由於使用量小,添加到食品中幾乎不提供熱量,所以一般會稱為非營養性甜味劑(non-nutritive sweetener)。
至於天然甜味劑的部分,最常見的有糖醇(sugar alcohol),天然存在於水果和蔬菜之中。以無糖口香糖中常用的木糖醇為例,也能透過微生物發酵將玉米芯和白樺樹的半纖維素酵素進行酵素水解,大量製作木糖醇。因糖醇在腸道中不會被完全消化和吸收,轉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較慢,升糖指數較蔗糖低,每克糖醇平均可大約產生2大卡的熱量,這類甜味劑又稱營養性甜味劑(nutritive sweetener)。
甜味劑可藉由本身的高甜度及較低的熱量,小量添加就能賦予甜味,可減少及取代糖份的攝取,幫助控制血糖和熱量攝取。在甜味劑還沒面世之前,過去為了讓糖尿患者也能享受到甜味的樂趣,營養師會讓患者食用果糖,同時又能避免血糖波動,但後來卻發現長期食用果糖所帶來的問題,並不亞於攝取葡萄糖所導致的高血糖,甜味劑或代糖的出現就為此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熱量低不等於負熱量
隨著減肥可樂等低卡飲料的推出,不少人會誤以為代糖本身具有減肥或消脂作用。事實上,雖然甜味劑本身幾乎不含熱量,但無法幫助消耗已攝取的熱量。市場上也有一些主打低糖,以糖醇取代蔗糖的烘焙產品(如:餅乾),但我們必須瞭解產品中的澱粉本身就是碳水化合物,雖然蔗糖的使用量是減少了,但成分中佔比最多的澱粉依然存在。況且,糖醇的甜度比蔗糖低,卻需要更多的糖醇才能達相同甜度,若想用這類產品來控制血糖和熱量將事與願違。
2022年《營養學期刊》刊登了一項由波蘭波茲南醫科大學的研究,曾提到若能適當的使用甜味劑來取代蔗糖和減少熱量攝取,確實有助於體重的管理。總的來說,要成功控制體重,少吃多運動是基本原則,能否降低飲食中的總熱量攝取會是重要的關鍵。
問:有報道提醒甜味劑會引發糖尿病,是真的嗎?
事緣有研究對部分甜味劑的代謝機制提出假設,認為甜味劑的甜味會刺激腦部發出神經訊號使食慾提高,並導致代償性的熱量攝取增加及血糖上升,同時部分甜味劑會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促使胰島素產生阻抗及影響葡萄糖的耐受性,提高了肥胖發生的幾率和糖尿病的風險。
但根據波茲南醫科大學於2022年所發表的文獻綜述,其結論是迄今仍無充分證據證明食用甜味劑會引發糖尿病。研究團隊歸納了許多有關甜味劑會否影響食慾及胰島素分泌的研究,發現食用甜味劑並不會對食慾造成影響,也沒有充分證據顯示甜味劑會影響非糖尿病患(健康人士)的胰島素敏感度,而從部份針對糖尿病患正常食用甜味劑的研究,卻觀察到受試者本身生理上的代謝紊亂,可能才是促使胰島素分泌增加的元兇,非食用甜味劑的結果。
更多【食在安心】文章: 周志輝/醃漬蔬菜被列為致癌物引恐慌 亞硝胺的威脅沒想像中嚴重 周志輝/有乳糖不耐症也能食用芝士 周志輝/鹹魚致癌風險與亞硝胺有關 應秉持偶爾小量的食用原則 周志輝/東南亞料理的靈魂——魚露,成分主要是魚肉和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