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EAM 聚团举办的“马来西亚中学生戏聚奖”经历了约 20 年岁月,其中“戏聚展”演出从小型黑箱剧场演出发展至中型的剧场,碰上疫情的时候也转成线上形式呈现。戏聚展历经了多次形式的改变,为的是提供中学生更好的演出与参赛形式。
今年,戏聚展将摆脱以往的展览模式,以较为正式的比赛模式进行,本届主题为“第 19 届马来西亚中学生戏聚比赛—— 戏时代”。
ADVERTISEMENT
TEAM 聚团一直秉持着中学生戏聚奖的精神,“一窥中学生的实验天空,感受中学生的原创动力”,期待看到年轻学子带来更
多新鲜的创作题材与概念,为疫情后的新时代注入更多新的戏剧元素,故名《戏时代》。
本届戏聚展废除了多次演出的模式,让参赛者体验“比赛只有一次机会”的紧张与刺激感,提醒参赛者不抱侥幸地好好把握唯一的演出机会。
虽然这一届戏聚展以比赛模式进行,但依然保留“自己与自己比赛”的形式,奖颁奖典礼将与以往相同,并不是以“最佳”的形式颁奖,而是甲等系列的奖项;也就是说,只要参赛者达到甲等水准,就能得奖。
10 支参赛队伍除了雪隆区的兴华中学戏剧学会、光华独中戏剧学会、尊孔独中戏剧学会、坤成中学戏剧组外,还有来自彭亨的关丹中华中学梦朝戏剧社,以及芙蓉中华中学戏剧学会。
活动简讯:
日期与时间: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 1PM
地点: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DPAC
颁奖典礼: 同日 @ 7PM
十支参赛队伍:







兴华中学戏剧学会 – 《灰色岛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今年我开始在中学朗诵诗下苦功。过去几年写了很多高小的诗,实验性的“量身定做”这种方式已完成它的阶段任务,接下来就要让有兴趣创作小学朗诵诗的老师承接起来。也不算是完全不写小学诗,只是想写更多实验性的作品,譬如马华新一代的童诗,还有适合朗诵的中学诗。
我们都知道,过去中学生拿来参加朗诵比赛的大多是现成的现代诗,所以常常会看到杨牧、陈黎、顾城等人的诗作被朗诵,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些都是训练老师喜欢的诗,而不是属于朗诵者喜欢或想要的诗。过去几年,我大力向中学老师推荐本土马华诗人的现代诗,方路、曾翎龙、周若涛、吕育陶、刘育龙等都有很好的现代诗作,但很多老师给我的回应是,他们写的很多诗不适合朗诵。以吕育陶为例,吕的诗作很多时候是以后现代语言书写的城市政治诗,诗作通常存在大量的城市物体或现象词汇,要解读就必须先切割再组合,要拿到舞台上朗诵并不容易,短短几分钟内不容易向听众传达诗里隐藏的讯息。也不是无法做到,吕本身朗诵自己的诗作都很精彩,原因是他懂得把整首诗最关键的部分传达给听众。
隐喻再多也只是堆砌
近年来我喜欢诗意比较轻的诗,我觉得意象太多会累赘,读的时候很累,尤其是一些不十分贴切的意象,会对诗句的流畅造成反效果。诗意轻并不代表意象不够,而是尽量避免把意象压缩成过于密集的词汇,它在阅读或听觉上都是困扰。这样的现象有点像是ZIP档,要读者或听众在短时间内UNZIP和解码,有点困难。当然,这样的说法并不包括写得很好但诗意密集的作品,譬如陈大为年轻时创作的《再鸿门》这本诗集,里面很多诗句、词汇都意象丰富,匠气十足之余,读起来也不会拗口。所以问题并不一定在于意象或词汇太多,而是内容的处理和细节的描述,决定了一首诗的好坏,无论是口述或朗诵,必须让听众听得懂诗中之意。
文本的丰富首先由主题决定,有些人或许不同意我这个说法,我举个例子证明。我给你一杯白开水,在不改变化学成分上,能够改变物理变化;说真的,你只能弄一杯温开水或冷开水,就算是变成冰块,它还是索然无味的液体,变化的层次极度有限。加盐加醋就已经改变化学成分了,不在考量范围。假如题目或主题本身不具备延伸或扩展的先天条件,无论文笔多好,词汇多丰富,隐喻再多,也只是堆砌相同的事物或感觉。再举一个例子,〈两只老虎〉这首歌,由于音律简单,再好的管弦乐团也很难演奏出经典之作。关键在于它的音律太短,能够发挥的细节太少了,内容也没有展现多元变化的条件,所以题目本身就限定了创作者或表演者的发挥。
中学生的朗诵文本和小学有点不一样,小学生的文本着重于词汇简洁、内容尽量交叉避免延伸、题目适合相对年龄层的知识与经验。中学生的知识与阅读经验比小学生成熟很多,在题目的选择上相对就多了,所以题材可以更为广泛,无论是社会、人文、地理历史、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等等,都可以尝试。我觉得国外大师的作品不太适合本地中学生朗诵,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及人生经历,对事物的看法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常常会纠结在名家作品里的“生与死”这种难以解释的体验和感觉。
反之,我觉得马来西亚诗人的作品更容易被接受,马来西亚一些重要事件的侧写、诗人的童年或生活体验、本地人文或社会现象的书写等等题材,很适合中学生朗诵。当然,文本的厚度和题材的丰富层次还是很重要的元素,要不然也只会永远停留在单纯某个景色描写、对于种族的情怀描写,或太过个人主义的感情描写这些比较片面或直观的诗作,既无法让朗诵者完成多层次的演绎,也无法让观众得到诗文本想传达的讯息。
下一次我们再谈高中的即席朗诵,这种朗诵比赛方式的诗文本选择一直以来存在明显的问题,想要解决,就必须大刀阔斧改革。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