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家庭

|
发布: 7:30am 20/08/2023

孩子

家庭

情绪病

负面情绪

接纳

正视孩子情绪问题

孩子

家庭

情绪病

负面情绪

接纳

正视孩子情绪问题

正視孩子負面情緒問題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冰冰

出現負面情緒時,大多數的家長會如何處理呢?
我們也許下意識就說:“不要生氣”、“不要推人”、“不要丟東西”……好像除了“不要”還是“不要”,卻從未告訴孩子“要”怎麼做。

我們經常習慣將孩子的憤怒、悲傷、焦慮、緊張等“壞”情緒堵上,久而久之,這些得不到有效疏導的“洪水”便會潰堤,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會以自殘宣洩。

ADVERTISEMENT

父母該怎麼辦呢?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黃冰冰

在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安排下,臺灣知名教育工作者羅志仲博士接受專訪提到,孩子生氣時,成人是否能接住孩子的情緒很重要。

當成年人對他們說“不要生氣”、“生氣沒有用”、“生氣不能解決問題”諸如此類的話,僅能暫時壓下他們的情緒。

“他們需要一個出口。若在家中無法發洩,可能會在學校打人、偷東西、咬指甲等等。”

“還有的會反映到身體健康上如肚子痛、頭痛,以及行為問題。”

他認為,家長可以建立一個新觀念,要把“情緒”跟“表現情緒的方式”分開。比如,今天孩子生氣了,他摔東西、打人或者傷害自己,可是這些“行為”不對,而非他有情緒不對,重點在於怎麼健康地表達情緒。

羅志仲說,大部分父母會認為,“有情緒”並不健康,因此不允許孩子有情緒。

怎麼接住孩子的情緒?

一、深呼吸(需父母日常生活中先示範)。

二、孩子有情緒時,父母需要先跟他對話。通過對話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爸爸媽媽接住。

例如:孩子從學校回來,他看起來很不高興,家長可以問他是否不高興?現在什麼感覺?若孩子願意傾訴不高興、生氣的原因,家長可回答:“我知道你在難過/生氣”,這是對他情緒的接納。

“通常一個人的情緒被接納或者接住了,(情緒)就會少一些。尤其在越小的孩子身上就越管用,因為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


“他之所以後來會變成那樣,純粹是因為我們大人在這個過程當中跟他說,不要難過、不要緊張、不要生氣,他就一次一次地累積,後來他需要找到一個出口去發洩。”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言傳身教還體現在“表達情緒”上,父母要扮演好示範的角色,所以上述方法需由父母先行,孩子方會效仿。

“有一些爸爸媽媽來上課,他從我這邊學到說深呼吸……可是他自己不練習,回家後看到孩子有情緒,就讓他深呼吸。可是對孩子而言,你沒有做榜樣給我看。”

“如果父母在對孩子生氣,罵他之前先示範深呼吸,爾後孩子發現爸爸媽媽在深呼吸後,罵他比較少或者比較輕微,他就會知道這方式是有效的。”

戒掉“不要” 改說“我知道”

許多孩子向父母傾訴的意願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即使從他們的神情猜出心情不佳,任父母心焦如焚,他們也未必願意訴說,該怎麼讓他們開口呢?

“其實孩子不願意講的原因:講出來對他沒好處。我回家講出來,爸爸叫我‘不要生氣’、‘不要那麼大驚小怪’。

“孩子說我講出來了,結果你潑了我冷水,一次兩次以後我就不想講了。

換言之,孩子傾訴的意願和家長怎麼看待“孩子有情緒”這件事有關。


大部分父母會認為,“有情緒”並不健康,因此會想盡辦法打消、壓下,不允許他們有情緒。

“你讓他不要緊張,他也不會因此不緊張,對不對?”

在接納孩子的情緒後,父母需要讓他走完情緒的過程,方式則視乎孩子需要而定。

“孩子可能想要一個人獨處,那我就可以跟他說:‘爸爸就在書房,如果待會兒想跟爸爸說,你就來找我。’,然後讓他有一點時間跟自己的‘情緒’在一起相處。”

時長因人而異,5分鐘、10分鐘皆有可能,但家長不能替孩子決定時間長短。

“可是我發現很多大人都說,我可以讓我孩子生氣,可是他一直生氣,生氣那麼久,所以他可能希望孩子3分鐘至5分鐘就生完氣,其實不太可能。”

他說,允許孩子有情緒,並且讓他去體驗,於孩子而言很重要,亦能訓練他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不然他一有情緒,我的目標就是要讓他沒有情緒,那等於我是在教他,我來為你的情緒負責。”

他嘆,就像如今極為普遍的現象,當孩子覺得無聊時,父母忙不迭地給他們塞手機解悶,此舉就是為他們的無聊負責。

“小時候感到無聊,我們會自己想辦法找樂子。其實‘無聊’會激發一些想像力或者創造力。以前孩子玩的遊戲是自己發明出來的,因為他在無聊中找一些有趣的事。

“可是我們現在已經剝奪了讓孩子跟自己的‘無聊’相處的機會。”
你不能無聊,媽媽來負責讓你不無聊;你不能難過,媽媽來保證讓你不難過……因此孩子就不知道該怎麼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當小朋友平靜以後,親子再坐下來平靜地交流討論如何更健康地應對“情緒”這件事。

“在那個情況下,他比較容易聽進去 ,所以不要在親子二人有情緒的當下去談。”

接納的同時也要建立規則

相信許多人在週末逛商場,經常會看到小朋友要求買玩具遭到拒絕後,躺在地上耍賴撒潑,家長在一旁要嘛一籌莫展,要嘛厲聲訓斥的場景。還有的家長為了避免打擾行人,會將哭鬧的小朋友帶到牆角,默默等他們平靜下來才繼續行程。

這當中有沒有最優解呢?

他說,此情況下,在接納孩子有情緒的同時,也要傳達不能滿足他們的信息。

“如果可以的話先跟他講一下,表示知道他難過,然後蹲在旁邊或者坐在旁邊陪他,讓他感覺說爸媽就在他身邊,可是讓他也知道繼續哭下去也達不到目的。

“就給他一個規則,但是他也感覺到自己被照顧了。”

他指出,這種場景往往發生在公共場合,而父母真正在意的是他人的看法。

“如果孩子鬧脾氣,四下無人以及大庭廣眾的處理方式會不一樣,且一般會將別人異樣目光的擔憂混雜在一起。

“於是我們的處理就變得不那麼恰當,怕丟臉。”

羅志仲認為,家長們可以建立一個新觀念,要把“情緒”跟“表現情緒的方式”分開。

愛運動未必能避免情緒病

根據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10-19歲人群中,有七分之一患有精神障礙,其中以抑鬱症、焦慮症和行為障礙為主。

那麼,運動是否能有助於避免情緒問題呢?不一定。有一些孩子參與不少體育項目,但仍然被焦慮症等情緒病所困擾。

“其實有戶外活動是很健康的,可是一般遇到這樣的情形,我會問問他在中的狀況,比如說爸爸媽媽是怎麼相處的?孩子在家庭中是否感受到壓力?爸媽是怎樣對待孩子的?這個很重要。”

假設父母是“指責型”,經常責備孩子,可能會造成孩子壓抑內在的情緒,無法抒發出來;再來,雙親是如何看待“情緒”的?或有情緒時,他們是以用何種方式表達出來?還是選擇沉默不語?

“如果是用大喊大叫,怒罵的方式,(孩子)他就會學到。”
此外,父母一旦發現情緒問題已經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應儘快尋求專業的醫生或心理諮詢協助,以避免悲劇發生。

更多文章:
親子對話網絡安全
選童鞋要注意什麼?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