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來孔子他老人家還真是挑食,大牌得很。吃魚等肉類,變質的東西不吃;變色的東西不吃;變味的東西不吃;烹飪得不好不吃;切的不好看不吃;調味料不好不吃。
ADVERTISEMENT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個老饕吃貨。而且猜想他老人家在那個年代吃東西,口味應該比較清淡。再講究些的,吃肉還要求吃得精細,要吃其原味和鮮味。請問這是哪家的料理呢?孔子是魯國人,春秋時代的齊魯之地就是今天的山東。中國八大菜系,魯菜為其一。但要談孔子喜歡吃什麼?恐怕還是要回到孔子的那個年代。
孔子的那個時代,物資相對貧乏,不容易吃到肉。能吃到肉,很多時候是因重要祭典,其上供的六牲在祭祀完畢後會分享給參與者。既然是祭祀的供品,自然要珍惜和講究了。所以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要吃就吃精緻料理,吃肉,能夠的話,最好就吃切得細細的新鮮生肉片。“膾不厭細”的“膾”即是指切細“生吃”的肉片。由此可窺,“吃生肉片”原是中華美味的料理。
什麼時候中國飲食少吃生肉了呢?這得從中國飲食文化的演變發展說起。其實就中國飲食文化而言,宋代是個分水嶺。宋代及宋代以前的中華料理,大抵較為清淡。料理方式以煮、蒸為主,吃肉亦有膾(生吃)與炙(火烤)。講求雅趣品質生活的宋代文人(如蘇東坡等)更愛吃生魚片(鱠)。那時辣椒還沒有傳入中國。一些稍重口味的料理,大抵多是漢至唐的外來品,例如“胡”椒、“胡”餅(芝麻餅)等。當時“炒” 的料理也還不普遍。但是到了蒙古元代以後,中華料理偏重口味了,而且大家喜愛圍坐一起吃火鍋。此外,有此一說,可能是遊牧民族的關係,食物難保鮮,遂乃棄生食肉類。也因此,元代以後,中華料理的主食譜,少吃生肉。至明代,熱炒之料理躍起,辣椒也開始傳入中國。入清,辣椒料理在食材比較難保鮮的中國內陸地區如雲南、廣西、貴州、四川和湖南、江西等地盛行。辣椒料理可以蓋掉原食材的一些雜味土味,食材處理、料理方式相對容易和方便,食材用料也相對比較經濟實惠。這些地方的“中華料理”又辣又重口味,其實是晚近的事。而且吃辣是會上癮的。
宋代及宋以前的清淡飲食料理,迄今有那些地方還承其傳統原味呢?一是東亞文化圈裡未經蒙古入侵的日本。那些刺身(生魚片)、飲團、壽司、味噌,其實全在宋朝都有了的。關於這論據,李開周《食在宋朝》有很好的說明,可參閱。惟其二,想補充說明的是,我們的閩粵菜和潮州菜的承傳及再造。迄今,閩粵潮菜料理之主調,“正宗”一點的,還是以清淡為主,強調吃原味、再加一個鮮味。想吃魚生,也還是有的。而且中國原鄉的傳統閩粵潮菜,並不嗜辣。
那,什麼才是吃肉的原味和鮮味呢?就說回孔子愛吃什麼吧!《論語.鄉黨》記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講來他老人家還真是挑食,大牌得很。吃魚等肉類,變質的東西不吃;變色的東西不吃;變味的東西不吃;烹飪得不好不吃;切的不好看不吃;調味料不好不吃。不過他也說肉類雖多,但不要吃過量(“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而其中的“不時不食”(不是時令不吃)更是關鍵,吃東西要遵循自然之道,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吃當季盛產新鮮的食材,那才是真正的吃貨。
孔子是老饕吃貨。有得吃的,當然要吃好的。但他也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理.述而》)白話語譯:吃粗飯,喝冷水,彎著手臂當枕頭,快樂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手段獲得的財富,在我看來,就像天空飄過的浮雲。這才是真正的孔子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