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雲

發佈: 7:15pm 24/08/2023

創新

初心

深造

選擇

喝茶

跨界

學術

工商管理

馬斯洛

千羽

跨界二则/千羽(吉隆坡)

作者:千羽(吉隆坡)
01 / 进了这家店就喝这杯茶

这不是我的茶。

读博,我被自己的勇气帅瞎了眼。然而,上了几堂课,我却觉得怎么好像跟自己想像中差很多呢?我打从心底里呐喊“这不是我的茶”。能说出这样一句话,表示我内心的挣扎和抗拒。奈何进了店,入了座,茶也奉上了,不喝,就凉了。进了这家店就喝这杯茶,这店有的就这些,爱喝不喝。

ADVERTISEMENT

回想起来,我确实是在这家陌生的“店”门外徘徊良久才决定进门的,只是后仿佛又陷入了彷徨。

跨界读博意味着得做好面对不熟悉的领域和概念的准备。选择研究方向或课题时,我只能根据自己懂得的皮毛,仔细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并与导师教授讨论才能理出一个头绪。这种情况,就像在店里咨询店员或朋友以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茶一样。

跨界读博还需克服学科之间的差异。选择一杯茶可能涉及对茶叶种类、制作方法和口感的了解,而跨界读博需要学习新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过程中免不了阅读大量的文献、参加课程和咨询导师的意见,以便快速适应新环境,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选择一杯茶可以带来新的味觉体验和享受,跨界读博则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思维。

尽管跨界读博充满挑战,但我相信这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此杯中茶虽涩,也许,不久后便会回甘。稍安勿躁,来都来了,放宽心,慢慢品呗。

在呐喊“这不是我的茶”时,我也不断提醒自己“是谁说要进这家店的”?还不是当初自己喝腻了别的茶,想要换个口味。浅尝一口就说不是我的茶,这是没风度还是自打脸呢?如果这杯真喝不下,可否用它来调一杯特饮?也许就此成了一杯好茶呢?再说,一桌的丰盛飨宴也需有清茶祛腻调节,又何必急着拒绝呢?

02 / 追寻

10年前,我像着了魔似的,迫切想重新回到学习的氛围。在不知道自己寻找的是何种学习氛围的情况下,我跑去学古筝。然而,3个月过去,我发现音符并没有在自己的血液里,于是,我毅然把从古筝音乐学院租回来的古筝退还回去了。

10年后的今天,我再次被那种按捺不住的情绪吞噬。

在准备读博的友人协助下,经过两轮分别跟商学系和社会科学系的5位教授线上会议,被问及为何不在商学系继续,而选择“跨界”到社会科学系时,我的回答是“我想”。听起来再纯粹不过的愿想,却隐藏不住一丝执拗,所以,心中所想,真切地反射到简单粗暴的言语当中。教授不吝赐教,希望指给我一条明路,省得我因一时迷惘而踏上一条曲折之路,还不一定到得了终点。他们的用意和好意,我深深感悟,也感谢。然而,我还是秉承自己的,选择了跨界,也许,客家人都是这般的“硬颈”(执着)吧。

其实,跨界是费时、费力、费钱的麻烦。明明可以直通,我却非得挑一条有收费站的曲折路线。3个科目、6份功课、3个演示,9周内完成,除非做好了栽在跨界路上的打算,否则,说不吃力就是自欺欺人。

友人说,远一点的路,也许沿途风景更迷人。毫无疑问,这条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路线,必定有值得期待的魅力,我甚至打趣称这一路必定风光明媚,处处花团锦簇,而那些沿途遇见的似锦繁花,又名“头昏眼花”。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喜欢上学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是一般。唯一一次考获第一名,还是10年前的硕士学位。当时,以应届第一的名次受邀上台致辞,那便是我人生中,在学习的道路上绝无仅有的一次高光时刻。

而今,相隔10年再一次回到学校,我知道,这一次,我为自己挖的坑是前所未有的大而深,而且,在这个超级大深坑之前,我还义无反顾地为自己多添加了3个大坑。现在看来,估计得插上翅膀才能飞越过去。

有人说,一把年纪才活成自己年少时最厌倦的模样,这不是在开倒车吗?其实,这一路上,一把年纪的比比皆是,而且,少了那些岁月的打磨,还未必能经得起读博的洗礼呢。虽然我没有翅膀,但是,我愿用我的意志化成行动,按部就班地前进。

这一路,漫长而险峻,我称之为:追寻马斯洛(注)之旅。我,出发啦。

备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受尊重、自我实践。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pm 25/04/2025
我有药,你需要吗?/千羽(吉隆坡)

“最怕突如其来的问好。”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冷漠,却又透着世事洞明的无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本该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动,可现实却往往让人学会在寒暄里探寻隐秘的玄机。

许久不见的人,突然来问:“在吗?”仿佛是一扇久未开启的门,被人轻轻叩响,试图探寻门后是否仍有人应答。你心头一紧,暗自揣度——是谁?突然找我干嘛?借钱、推销、拉人头?还是单纯的寒暄,想找个出口诉说些什么?

有些时候,简单的一句寒暄,也许不再是单纯的问候,而是一剂温度莫测的药。有人递来的是糖衣裹着苦口的“机会”,有人带着千回百转的诉求,有人只是想借你的耳朵缓解心头的负荷。而我们,在社交的洪流里练就了一身本领,不动声色地试探,隐晦地应对,维持体面,也守住分寸。

也许,无需猜测,也不必逃避。既然是突如其来的问候,也便坦然回应。你若问:“在吗?”我便回:“我有药,你需要吗?”

这话里藏着几分戏谑,也藏着几分温情。倘若你真的遇到困难,那便说来听听,或许我的药能解你的忧。倘若你另有所图,那便各自留一线,不让这份突兀的问好变得更为尴尬。

若是换个不太客气的版本,或许可以直接回一句:“你葫芦里不是有药吗?怎不自个儿吃呢?”可终究,世事已然艰难,言语又何必刀锋相向?于是,我还是愿意温柔地留一丝余地,既保留揶揄,也留存善意。

社交有时像是一场交易,筹码是情感,是资源,是无形的人情债。我们习惯性地权衡利弊,衡量关系的分量,判断对方的目的。只是,在这精打细算的世界里,是否还剩下那么一点点不计得失的真心?

交换药方的人生旅程

想起曾经的某个深夜,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一条消息:“你睡了吗?”当时心头微微一紧,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后来才知,他只是失眠了,想找个人说说话。若是当时没回,他或许就默默把这条消息删掉,从此再无交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确实可以脆弱至此。

于是后来,我学会了不再草率地解读每一句问候。有人需要帮忙,有人只是需要一点安慰,有人也许只是试探自己是否还在你的通讯录里。世事无常,人心难测,但倘若我们能多一点宽容和善意,或许这突如其来的问好,也能成为温暖的一隅。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问候都值得珍惜。有些人带着目的接近,有些话语裹着糖衣的陷阱。这时候,“我有药,你需要吗?”就成了一道有趣的防线。若对方只是虚情假意,听到这句话,或许会笑笑离去。若是心怀真诚,或许会认真地问一句:“什么药?”

人生在世,不过一场彼此交换药方的旅程。有些药能治病,有些药能宽心,有些药只是让人看清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旅程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是施药者,或是受药者。有时我们给予慰藉,有时我们接受善意,有时我们只是微笑着摇头,不必多言。

我有药,你需要吗?若不需要,那便作罢,至少这世间曾有过一句真诚的对话,不带算计,也不设防备。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