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处理了一则关于狠父虐打致死9岁女儿的悲剧,看着主控官叙述着这名最终被判绞刑致死的前军人如何又踩又踢的打死亲生女儿,真的觉得很心寒。
ADVERTISEMENT
家暴、虐待,从来不是社会的新鲜事,就像生与死一样,家暴和虐待事件每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着,有些人获救了但留下了终生的阴影,有些人死了,施暴者却也未必得到应有的惩罚。
但是,比起可以看得见伤痕,闻得到血腥的家庭暴力,家庭精神暴力也不容忽视,毕竟利刀割肉伤易愈,恶语伤人恨不消。
一个人要是割伤了,结疤后就好了,可是家人之间用言语伤害的话却会变成留在心头的伤口,慢慢溃烂。
以前我以为一般都是父母会对子女施行精神暴力,通过言语各种的打压、数落、羞辱,让孩子觉得自己失去价值、丢失灵魂,仿佛行尸走肉。
这种精神虐待没有痕迹、不流血,而被精神家暴的孩子也依然活着,像是一切如常。
后来,进入了媒体界接触的人更多,我才发现,精神暴力根本不局限在父母对孩子,还可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情侣夫妻之间、也可以是孩子对父母反向精神暴力和情绪勒索。
当每一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时,便会理所当然的把当下不愉快的情绪归咎于他人,各种的埋怨和不满都是别人的错,此时若是身边有一个“善解人意”或“不懂拒绝”的人存在,他便可能不幸沦为那个遭受精神暴力的受害者。
施虐者会把自己的不幸和不愉快都发泄到这个人身上,因为他知道对方不会反抗并且对他依赖,而这样的对象一般都是施虐者的家人。
举个例子,帮女儿带娃的母亲把家里收拾妥当,把午饭也做好了,女儿回到家却连娘都没叫一声,就开始对孩子嚷嚷,母亲忍不住斥责马上就迎来了一顿数落,比如受的教育程度低不懂教育孩子、比如退休后没有工作不知打工人的苦等。
母亲不得反驳,否则女儿就带走孙子并中断给家里的生活费。
像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认为不就是家庭常事,却很少人会想为什么为母者因为爱和在意就必须无条件的长期忍辱?
我们很多人在外面讲话都是通情达理的,但对待自己的亲人从来就不好好讲话,因为习惯了,也因为心里一直自私的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个性,家人就必须习惯的让着和宽容,却忘了每个人都是个体,有毒的关系,别人也可以切割。
然而当受害者终于选择反击,就会引起连番的攻击和挑衅,施虐者为了增加对方的愧疚感就会出现“你这个人根本无法沟通”的指责。
上面的例子,是作为儿女,因为外来因素造成情绪不满,回家便宣泄于至亲,通过奚落来贬低受害人的价值,让其产生自我怀疑并闭嘴安静受罪。
这种精神暴力在许多家庭中随处可见,在知识分子家庭中也是如此。
当然也有发生在父母施于孩子身上的,尽管不鞭打,却通过泼水、砸坏孩子的东西或者把孩子的书包衣服往外丢作为宣示权力的威胁手段,长久下去同样会在孩子的内心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和阴影。
可怕的是,施虐者从不认为自己的行为造成别人受伤,反倒认为自己是那个受害者,必须被一直宽容和体谅,所以这种情况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轮回重演。只要当事人没有醒觉,那无论过了多少年,与他有关的关系都会自带毒素,让人难以招架。
年纪大了,就不只是孩子们心里畏怯的父母,日后还会是难搞的恶婆婆或恶公公。因为习惯了以情绪勒索、以身分地位羞辱奚落贬低别人的价值而得到想要的效果,所以施虐者就会一直采用这一套。
“我不要你,你就流落街头做乞丐!”
“你敢跟我作对,我就把我给的全部要回来!”
“你就是比我蠢,比我差劲,比我无能,说是我家人我都嫌丢人。”
“你最好去死,死了我轻松。”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说出这些话的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生存环境会给家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长期被“精神暴力”和情绪勒索的人而言,他们也常会误以为自己需要活在被勒索中才能保持两人的关系,纵然内心压抑和委屈,但还是会因为害怕和罪恶感而妥协,于是只要施虐方若无其事,受害者也会逼迫自己当没事一样的相处。如此一来,有毒的关系就这样一直存在那儿。
其实我们每个人,除了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家庭精神暴力施虐者、那个善于情绪勒索的人,虽然没有动手打人,但还是足以给家人带来精神创伤。
所以,除了关注可以验伤的家暴之外,记得不要忽视看不见伤痕却可以让人痛入骨髓的精神暴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