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去打卡拍照、集章式的旅遊,利用障眼法把真實世界美化得像仙境一樣的傳播手法……以上種種,讓我在這個年代很難再去相信“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這個道理。如果旅行只是從一個舒適圈,走向另一個舒適圈(或美好的想像);不如換一個地方生活,或許更能開眼界,收穫人生新的視角。
剛過去的七八月,臺灣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和勤益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資訊管理系的11位實習生,來到怡保P Lab實習。他們將在課堂裡學過的寫文案、設計、影像拍攝,甚至策展等專業素養,用在協助怡保陶藝匠人陳愇焱的陶捷坊工作室的導覽解說和空間規劃上;他們將企劃的能力結合生活體驗和感受,為怡保舊街場設計一場有趣的親子走讀活動“怡保小遊俠――舊街場尋寶樂”。
ADVERTISEMENT
除了例常的實習工作中,不斷有機會跨界(傳統產業、農業、旅遊業)、跨域(同時到吉隆坡Sehari食農教育基地、金馬侖的產地旅遊路線規劃)學習,生活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國情、隨時切換語言頻道的交流方式、互相影響的各族美食和飲食文化、融合殖民色彩和南洋特色的建築外觀……每一天對他們而言都像是走進萬花筒的繽紛世界裡。我們的日常,固然不是他們的日常,也因為如此,這些生活場景給予他們的感受,轉化成各種對生命的啟迪和衝撞。
他們當中有些因為喜歡某家嬤嬤檔,光顧了近10次,不僅開拓了自身全新的味蕾版圖,還跟那裡的印度小哥成了朋友,建立了跨國友誼。五感的全然釋放,給修讀文學創作的同學填補了更多感官刺激,轉化成他們在文創設計課程中的靈感泉源。在多元共生的國度裡短暫生活,他們還學會了尊重、同理,學會換位思考就等於多了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看待生命、回應家鄉、參與世界的新視角。
在Sehari食農教育基地的實習活動,也讓我印象深刻,在馬來西亞生活近1個月後,這些臺灣實習生將他們感受到、認知裡的馬來文化,經由峇迪蠟染繪畫、棷絲球(ondeh-ondeh)製作的體驗活動,作為小老師傳授給來自對岸武漢技術學院、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的參訪同學;馬來文化在當下變成一種重要的媒界,三地的文化、視野的交流,以及對彼此的好奇,讓兩岸的年輕人有了許多互動火花,還交換了彼此的聯繫方式。
人生總有特定的時候,需要讓自己出走,到陌生的地方找到自己,實習只是過程,心境的轉變才是重要的歷練、沉澱和昇華。雖然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但對於這些實習生而言,走進生活的層面讓他們覓得打開通往另一個世界入口的鑰匙,並透過土地的滋養孕育出新的視野。對於地方和社區而言,透過實習和一系列的大學社會責任導入社區,不但可以讓社區變成學生的實踐場域,也能讓學生成為社區的助力,創造雙贏局面。兩個月下來,怡保成了這些臺灣實習生的第二故鄉,實習生則成了怡保的重要“關係人口”,實習也能成就一樁美好,期待明年再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