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常收到人物專訪的建議和邀約,也有人慾分享自己的經歷而自薦,一般上媒體都歡迎。不過,要如何判斷其採訪價值?
通常會透過各種管道瞭解有關人士的背景,包括向對方索取資料、查閱發表過的履歷、接受過的採訪文章(若有)等等,很多時候只講個“信”字,採訪過程和成果大都是正面的,甚少出現問題。對於從事學術研究和具備專業資格的人士,不難查核其背景。
ADVERTISEMENT
曾經試過接到受訪者的競爭者或者相識的人來批評對方的事蹟、人品不佳等等,這種情況是少之又少。只要背景屬實,媒體都會專業及中立地處理。
媒體採訪過不少在特定領域有成就的人,除了常曝光的人物,也希望挖掘更多默默耕耘的故事。但我們最怕遇到的,其實是持著專家背景,卻為了宣傳給其利害關係者造成傷害或誤導。
無論是命理、心理輔導、商業投資、養生醫療、身心靈健康領域等等,尤其涉及心理治療方面,我尤其關心的是涉及個案或受助者是否受到保護,以及有關專業人士是否經過正規的培訓、考核和認證。
看過不少身心靈內容的電視節目,我想了解但又害怕,怕製造各種效果或宣傳的節目,是否“接得住”受訪的個案。若是要讓大眾理解心理問題和提高心靈健康的意識,以及認識心理治療師和輔導員的專業或者教學和學習用途,在獲得個案的同意之下尚可接受,最重要的是展開心理治療之後,會否繼續跟進,而不是開了頭,捅進個案內心之後就置之不管。
心理治療師和輔導員的首要職業操守是保密。除了個案,面對訪問的記者,在未經允許之下,或在第三者的在場,就冒然解讀記者心理,這已經違反了心理治療師和輔導員的操守,也摧毀了當事人對專業人士的信任。其他行業如命理師、醫生、肢體語言等專家亦然,因急於炫技而得意忘形將個案隱私公開,遇到這種作為,很常替個案心疼,甚至憤怒。
對於宣傳提供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等的人士,我們也謹慎處理。在教育領域,確實有不少是憑熱忱和愛心執教特殊兒童,就算沒有特殊教育背景,也可以達到教育目標。怕的是進修了短期課程,就宣稱具備音樂治療和藝術治療資格,有能力解讀孩子的心理狀況,這就有誤導之嫌。
各門各派各法或許對某些人有效,但作為大眾媒體不適宜神化,當大家都說自己很厲害時,媒體只能站穩看清楚了。
相關文章: 陳星彤/獻給葡萄牙後裔——馬丁·特希拉 黃琬焮/拍攝和人生,都是一場未知 白慧琪/晚安上巴 李依芳/平行世界? 袁博文/無味覺無嗅覺,吃屎也不自覺 陳愐壯/無關工作! 張露華/請善待它們 林芷桑/忙到冒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