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家】沒蹭熱度,等老高“抄襲”話題退熱了,才來談談。
ADVERTISEMENT
8月伊始,YouTuber“藍泉媽媽”扔下震撼彈,響徹整個中文YouTube圈。“老高抄襲與否”的話題,延燒多日。老高的兩篇聲明都沒承認抄襲,僅以“只有真正的源可以要求我標註源,而且我從來沒有說自己是源”等說辭予以推託,引來多方詬病。然而,任何相關帖子下方,幾乎都會被老高鐵粉的無限支持留言所淹沒。這種盲目崇拜的現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此外,譴責揭發者蹭熱度的也為數不少,其中一條留言令我印象深刻,大意就是“看到藍泉媽媽的嘴臉就不想看了”。這種以貌取人的行事作風,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裡頗有微詞。在“鉛字文化”盛行的時代,知識主要以紙本為媒介傳播,當時的讀者也樂於思考。曾幾何時,美國一般民眾的會聚集於演講廳,聆聽政治人物論述他們的政治主張。有時就連文豪——艾默生及馬克吐溫等人也是主講人。
◢知識型人設,根植粉絲心裡
電視機出現之後,娛樂元素成為了重中之重。電視節目變得取悅觀眾為主,電視上的人物,外型要求漸漸變得比內容更重要。作為延續了電視機功能的YouTube,其放大娛樂的功能有過之而無不及。老高的頻道內容龐雜,都市傳說、歷史科普、動漫情懷等,不要求嚴謹真確,但求有趣討好,老高在視頻裡對各種題材信手拈來,侃侃而談,這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型”人設根植在粉絲心裡。老高的人設符合《拒絕真相的人:人們為何不相信科學》所描述的魅力領袖的形象:具有特異或強大的特質、能言會道高超的交流技巧以及能調動觀眾情緒的高超手腕,尤其最後一項,是培養鐵粉必不可少的技能。
人腦有兩個部位分別掌管理性(前額葉皮質)和感性(邊緣皮質),俗稱的理性腦和感性腦,當人的情緒高漲時(感性腦活躍),無論是正面或負面,都會壓抑理性腦,這就是當我們開心或生氣時無法正確判斷的生物原因。雖然這種分類法不怎麼精確,但對一般讀者而言有益於理解。
老高在視頻裡能說會道,臺風穩健,知識淵博的形象早已深入粉絲心裡,不少粉絲表示老高是他們的知識來源,甚至鼓勵家裡的孩子觀看。老高很懂觀眾的心理,以精彩(但未必精確)的故事讓觀眾代入,調控說話節奏吊起觀眾的情緒,觀眾自然而然就關閉了理性腦,因此對於他的說法就更能全盤接受。
以色列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如果受試者第一次接收了某資訊,之後被告知所接收的乃是錯誤資訊時,感性腦會劇烈活動,從而壓制理性腦。少了後者的理性分析,也降低了人們修正錯誤的初始印象的幾率。之後,人們只會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觀念的東西,對於相左的想法則會極力抗拒。這種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既有想法的傾向就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講述尼采遭到專家批評
由此,對於老高粉不分對錯極力護航教主的行徑就說得通了。兩年前老高講述尼采時遭到尼采研究專家朱建豪指正(全文可看〈“老高與小茉”最新一期影片中,對於尼采哲學的理解幾乎全部都是錯誤的〉),並呼籲老高能意識到問題,並好好發揮自身的影響力,以及擺正求學心態。毫不意外,這番言論引來粉絲反彈,並斥責朱之流好扮高端。老高在FB聲明裡更直接嗆聲:“任何強加給我們的極端對錯觀念,我們不接受。”
若以老高頻道內容來看,可以把他歸類為真確知識圈外的“邊緣群體”。通過個人魅力,將其他同樣邊緣群體的眾人收入麾下。共同志趣也好,共同偏好也好,魅力領袖由追隨者高高捧起,造神活動因之而起。感性腦作祟之下,尼采事件和抄襲事件在擁躉腦中形成了強烈的“我們”、“他們”的意識,任何妄想說老高不是的都是企圖抹黑的“他們”!
然而這種摒棄邏輯思考,獨尚感性情緒真的好?研究後真相各種奇葩現象的開山鼻祖之作————《美國的反智傳統》的作者肯定會蹙眉搖頭。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在知識之上提出了另一個概念:智識(intellect)。在他眼裡,有別於成為專業人士運用工具的知識,智識(intellect)則是更偏向於深度思考。但這是最簡化的說法,肯定有偏差,想了解更多可以翻閱此書。作者以智識為標準,從美國宗教、民主政治、社會文化和教育不同層面切入,大加撻伐。以宗教為例,作者批評美國宗教界從大覺醒運動後,摒棄了邏輯思考能力,嚴謹考究精神,取而代之的是激情感性的宣教方式。延續這一作風,後世牧師更看中電視的便利,以亢奮的表演,高亢的腔調動觀眾的情緒,以誇張動作娛樂觀眾以達到宣教的目的。此書在特朗普上任總統後,因其自身出格言行,鼓動粉絲引起騷亂而是令人傻眼,於是這本書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大家追捧的熱書。
◢如何避免輕易被鼓動情緒?
對於該如何避免群眾成為易受情緒鼓動的人群,《娛樂至死》與《拒絕真相的人》不謀而合地指向教育(《反智》一書大肆批判美國教育理念)。《娛樂》的建議比較籠統,《拒絕》的方案更加具體:由小學開始插入符合真正學思想的科學方法。除了抨擊要求學生了解背誦科學知識,作者也強烈呼籲科學科目必須多進行實驗,讓學生從體驗中習得並內化科學思想,碰到任何難題,不要直接由情感去感受,而是可以用科學方法處理。題外話,回想一下我們上學時期到底總共做了多少項實驗?身為父母,也可以問問孩子在學校做了多少項實驗。然後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說的是否屬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