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聖訓”這回事,有人樂見,也有人擔憂,也有人洗白成類似《弟子規》教學。這一洗,還真的看出兩者有共通之處,都是為了民族和教育。
ADVERTISEMENT
在強烈反對“四十聖訓”之前,何不想想《弟子規》之類的華夏思想典籍,區別只是一個由官方引進教育體系,另一個是通過非官方渠道,帶進隸屬教育部體系之下的華文學校讓學子廣為學習,甚至還辦晨讀早讀不分族群的學習。
“華教”不是宗教,卻遠勝於不可被質疑的宗教,只要跟華教沾邊,都不可被質疑。
當然,《弟子規》有儒家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理念,有助於讓新一代傳承“儒家”思維,算是發揚文化要從小做起的典範。這也跟官方說法一樣,“四十聖訓”是涵蓋穆斯林各方面的生活指南,有利於塑造更符合教義、宗教觀更優質的新生代。
這麼一看,兩者並無差別。為何華社反對“四十聖訓”?卻不看看自己通過非官方管道在政府學校實施了多少年的《弟子規》教學?還有邀請了不計其數的“講師”,到學校進行了無數的激勵講座,更是落實了不少來自外國的教育理念,聲稱可以快樂教學、幸福教育。
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勵志與否不知道,只知道聽了這些講座,學生就可以全A,提升校譽,讓所有人以你為榮。當然也可以順便賣點書什麼的。
至於書本的內容,適不適合學子,或者有沒有教育局的允許,也許大家都顯得寬容,畢竟為了民族教育。
“四十聖訓”這回事,有人樂見,也有人擔憂,也有人洗白成類似《弟子規》教學。這一洗,還真的看出兩者有共通之處,都是為了民族和教育。
若是阻止這兩者進學校,也會有人隔空對罵,嗆聲不要插手彼此事務。何其護教,又何其堅定與“分裂”。就這一下,把長期以來的溫情面具掀開,族群本來看起來和睦共處,一旦觸碰到“宗教”和“華教”這兩教,彼此就會變得不共戴天的對立。說什麼和諧?
課本都印出來了,進學校是勢在必行。部長副部長要麼靜靜,要麼笑著回應。包容、和諧、“拖了染希”-toleransi,向來是各族相處的信條,有什麼是國慶月一檔溫情廣告不能解決的?如果沒有,那就再來幾檔。
國民都在溫情廣告裡,看到了彼此的和諧國度烏托邦,暗想著,我有個異族朋友、鄰居,我某天路邊拋錨,來了個阿邦幫忙……,是政客造成不和諧,人民還是和諧。
廣告一刷,回到現實,還是互相叫囂著不要插手彼此宗教、教育、民族事務。如此猜忌又不容質疑,是什麼讓你有了民族共融的幻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