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不再是“零地震國家”的論述,早在20年前就被提出。回顧2004年發生9.3級印度洋大地震(震央在蘇門答臘北部亞齊省)引發的海嘯、2007年印尼又發生兩次8.5和8級的地震,專家們就推論,這些連續的強震激活了我國半島的數條斷層帶,使我國出現了地震源。
這也解釋了為何近年來我國地震頻率增多。還記得4月25日印尼蘇門答臘南西部發生 7.3 級強震嗎?當時半島多個州屬感受到明顯晃動,不少人也收到谷歌地震警報,他們說,這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與地震這頭巨獸那麼靠近。
ADVERTISEMENT
火環帶晉活躍週期
打開地圖,順著太平洋周圍畫出一個4萬公里長的馬蹄狀,這是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帶——環太平洋火山帶(簡稱火環帶),全球90%的地震發生在火環沿線,75%的活火山也分佈在這裡。
從2017年發生多起強烈地震後,不少專家和監測中心都認為火環帶已經進入活躍週期。
那麼,馬來西亞處在火環帶之上嗎?答案眾說紛紜。
大馬在火環帶外 地震率低
“那就要看你如何定義火環帶了。”工程地質專家張昌文指著屏幕上的板塊分佈圖,所謂的火環帶是指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或隱沒帶,有密集地震活動的範圍。也就是說,沒有活火山,目前也沒有頻密發生地震的馬來西亞被劃分在火環帶之外,屬於低地震率國家。
研究統計,馬來西亞距離火環帶範圍大約500至600公里。2004年大海嘯以前,我國也許在過去100年才發生數次4級以上的地震,但這之後的20年來,微小地震次數有增加跡象。
彭武吉丁宜數月發生23次地震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彭亨武吉丁宜的活躍斷層。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武吉丁宜在短短几個月內共發生23次地震,但震級最高也只有3.5級,一般來說不會對建築物造成嚴重毀壞。
“地震儀測量結果是,這些地震活動不是來自印尼的餘震或震波,而是武吉丁宜斷層本身出現震源。”
地殼就像雞蛋殼,會有大裂縫(板塊)和小裂縫(斷層),任何的大震度活動都可能造成板塊或斷層的滑移。事實上,蘇門答臘近年來多次強震激活了我國半島以前不活躍的舊斷層,也有可能在發生不同規模的地震後被延伸,甚至產生出新的斷層。
畢業於臺灣大學的大地工程師劉少雄以臺灣為例,1999年引發921大地震的車龍鋪斷層其實早已存在,只是重新被觸發,而災後也產生了新的斷層,“意思是說,這個地方的地殼已經是個弱點,是能量的釋放口,那麼發生地震的幾率就會變大。
“斷層是一個破裂面,它也許會延伸,或在旁邊有新的斷層,或是破碎帶擴大和厚度變大,都有這種可能性。”
大馬被巽他板塊擠壓
導致馬來西亞斷層變得活躍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巽他板塊(Sunda Plate)正在被周圍的活動板塊擠壓,過程中形成和累積的能量會存儲在斷層,再尋找出口釋放。
沙巴著名地質學家菲利斯東古博士在馬來西亞科學院期刊《大馬地震科學概覽》中列出數據,菲律賓板塊每年往西移動10公分,歐亞板塊每年往南移5公分,印澳板塊則每年往北移7公分。
“這裡可以看到馬來西亞正在被四方擠壓,一些資料顯示,巽他板塊在朝東方移動,跟菲律賓板塊相碰。”張昌文補充,沙巴更接近菲律賓群島和火山活躍地區,是大馬發生地震最頻密也是震級較大的地帶。
“不過,歐亞板塊和印澳板塊碰撞,需至少數百萬年才可能讓這兩個板塊變成板塊邊緣。”
西馬有4主要活躍斷層
活躍斷層越長,一旦發生地震,影響的距離可能越遠。
目前大馬半島有4條主要活躍斷層(active fault),分別位於武吉丁宜、吉隆坡、芙蓉和樂芭,是指過去10萬年內有發生過地震的斷層線。
其中武吉丁宜斷層大約120公里,這是一條很長的斷層線。張昌文分析說,這條活躍斷層確實是有條件發生比較高震級的地震,影響距離可以遠至50公里外的吉隆坡和布城。
無論如何,他認為目前半島震級要高於6級的幾率不高,但還需更深入研究地底下岩層活動、地質、斷層面才能證實。
“既然武吉丁宜斷層是活躍斷層,就應該要有地震發生和釋放能量才屬正常,假如接下來30年內都沒發生地震,反而要擔心發生大地震的可能。”
釋放低震是好事 勿恐慌
地震是奪命的天災,每當提起馬來西亞的地震風險,都會令人聞“震”喪膽。不過,劉少雄卻認為,隨著火環帶的活躍,馬來西亞發生小規模的地震是正常且可預見的現象,無需過度恐慌,也不要危言聳聽。
他解釋,從正面角度來看,破壞力低的地震活動讓斷層累積的能量能夠適時適度、持續地在一些地殼較脆弱的地帶釋放出來,反而是一件好事。
“能量的累積總會達到一個極限,如果能量一直疊加而不釋放的話,最後有可能會產生大規模地震,帶來災難性破壞。”
張昌文不排除一些大級地震前夕會頻密發生微小地震,“地震很複雜,也要看斷層面儲存能量的性質是怎樣的,馬來西亞近年才剛有活動斷層,需要更多研究和統計資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