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2:34pm 31/08/2023

国庆日

大马日

叻沙

独立日

马来西亚独立日

国庆日

大马日

叻沙

独立日

马来西亚独立日

【獨立大馬日 美食專題 · 北馬篇】一碗叻沙,盛滿包容與多元

作者: 林德成; 图:本报资料室、受访者提供

【霹靂】還剩湯?放Mamee吧!

“邦咯島小孩吃叻沙時有一種吃法,吃完叻沙麵條後,如果碗中還剩下一些湯,買包Mamee零食放進湯內,又變成一道美味小吃。”陳偉豪笑道,這是小學的回憶,吃完叻沙覺得不飽就會這樣做。

ADVERTISEMENT

普遍上,大家對叻沙印象停留在濃郁順口的亞參叻沙或咖哩叻沙,但邦咯島叻沙些許不同,每一檔的老闆會各施其法,有人只用魚肉和大蔥熬煮,令湯汁清澈鮮甜;有人會添加多種配料,放入豆芽、魚餅和鮮蚶。若想吃辣可以添加辣椒油。

早期檔主會選用新鮮甘望魚為叻沙湯底原料,如今不再侷限一種,可選擇甘望魚、沙丁魚(Ikan Selayang)和旗魚熬煮湯底。“湯底的材料基礎大同小異,在於各家食譜的獨特秘方和調製原料的比例,不會出現統一的叻沙風格。”反觀島上的馬來叻沙會比較“標準”,多數選用粗米粉,褐橙色的湯底,加上水煮蛋、少許大蔥和小辣椒。

邦咯島叻沙的湯底偏深褐色,口感略酸,以亞參皮和魚肉熬煮而成,最重要是香茅和叻沙葉。“這裡的叻沙湯還是很‘清’,只是用魚肉熬煮會令叻沙顏色變得深色。”陳偉豪還透露,邦咯島上有一道特色叻沙——幹撈叻沙。一盤幹撈麵再淋上一勺有魚肉的叻沙湯,立即變得香氣四溢。搭上豐富多元的配料,如叉燒、魚餅、腐竹、豬皮和參巴醬等,讓舌尖一次體驗多重滋味。單憑想像,又勾起我覓食的興趣。

5497LTS20201015190365551396.jpg

5497LTS20201015190375551397.jpg

陈伟豪回忆起小时候,是放一包10仙的小包装Mamee零食,直接倒进叻沙汤内。换成Mamee Monster泡面后,必须手动捏碎,浸泡在叻沙汤也不怕泡软,还是一样脆口好吃。
陳偉豪回憶起小時候,是放一包10仙的小包裝Mamee零食,直接倒進叻沙湯內。換成Mamee Monster泡麵後,必須手動捏碎,浸泡在叻沙湯也不怕泡軟,還是一樣脆口好吃。
邦咯岛上其中一家面档就挂着一大包的Mamee,若吃完叻沙还剩下汤汁,不妨买一包Mamee浸泡在汤中试一试。
邦咯島上其中一家面檔就掛著一大包的Mamee,若吃完叻沙還剩下湯汁,不妨買一包Mamee浸泡在湯中試一試。


【檳城】重新認識檳城亞參叻沙

亞參叻沙(Assam Laksa)是檳城著名的代表食物,曾被美國有線新聞網(CNN)旗下的旅遊網站CNNGo列為全球50大美食的第7名。檳城亞參叻沙傳播幅度非常廣闊,仔細留意,各地社區茶室檔口很常見到它的蹤跡,已成為民眾熟悉的大馬味道。

檳城亞參叻沙有混血的基因,融合了娘惹與馬來同胞的飲食特徵,呈現出絢麗多姿的本土文化。本地美食達人拿督李永光說,“香辣”屬於娘惹的烹飪手法,酸味和峇拉煎則多用在馬來料理。一碗叻沙的好壞取決於湯底,湯熬得好形成美味,其濃度不僅靠魚肉,還需多種配料輔助,如小紅蔥、香茅、南姜、辣椒幹、姜花、峇拉煎,用攪拌機處理後再加入湯裡熬煮,即可呈現出香濃、不粗澀和順口的叻沙。

李永光熟悉食材的特性和源地,他的爺爺李恆40年代從中國來到檳城牛幹冬街開設酒樓,後來轉行批發食材。其父親接管後,他十多歲跟隨父親,酒樓交貨時便趁機向大廚討教烹飪知識。什麼魚肉最適合製作叻沙湯底?他建議使用曹公魚(Tua Bak Kong),能賦予叻沙湯底更甜美和豐富的口味。然而曹公魚細骨多,處理起來很費神。一般人會挑選新鮮的甘望魚,因為魚肉厚實。當然,叻沙還必須配上粗米粉,現有的粗米粉成分包含玉米粉、木薯粉和碩莪粉,混合後比較有彈性和韌性。

亞參和峇拉煎均為馬來料理常見的食材,烹煮叻沙時,店家會用亞參果切片或泰國的羅望子放進湯底。李永光稱酸辣調味是本地創作,中國飲食文化不會研究酸辣食物,如浙江、江蘇一帶以糖醋為主;四川、湖南菜色無辣不歡;廣東傾向原汁原味。雖說中國有酸辣湯,卻是用辣椒粉調配,沒有用亞參叻沙的香料配方成分。

走在檳城街頭,部分叻沙檔的招牌會寫上亞參叻沙和暹叻沙。他說,暹叻沙用了麻瘋柑葉和椰漿,湯汁很像咖哩,較為濃郁。亞參叻沙則以薄荷為主,是偏重口味的食物,具備了酸、辣、腥、甜的味道,配上一匙蝦膏可將鮮味提升幾倍,令人食慾大振。

叻沙以遍地開花之勢構成了一幅龐大的叻沙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特色叻沙,比如高淵和威南一帶會加蝦餅。檳城早期有印裔流動小販銷售叻沙、娘惹糕點和薄餅,其中一種吃法是將鹹香的薄餅泡在叻沙湯內。

在槟城人的味觉记忆中,叻沙代表着亚参叻沙。对于中马或南马的叻沙,则会认为是咖哩面。
在檳城人的味覺記憶中,叻沙代表著亞參叻沙。對於中馬或南馬的叻沙,則會認為是咖哩面。
李永光说,在几十年前,叻沙并不流行,不符合南来华侨的胃口。直至第二代、第三代落地生根后,渐渐接受巫印裔饮食习惯,通婚后更让各族食物有精湛的演化和突破。
李永光說,在幾十年前,叻沙並不流行,不符合南來華僑的胃口。直至第二代、第三代落地生根後,漸漸接受巫印裔飲食習慣,通婚後更讓各族食物有精湛的演化和突破。


【吉打】米都的大觀叻沙

新邦瓜拉市鎮大路邊的大觀叻沙,是亞羅士打居民的集體記憶,“大觀”這名稱源自一家倒閉已久的大觀戲院。早年鎮上居民的生活頗為愜意,節奏緩慢,1957年大觀戲院開張後,迅速成為大家的娛樂消遣。

歷史悠久的大觀小販中心在1960年成立,位於戲院前面。想要消磨時光,抑或電影結束後要填飽肚子,大可相聚此處吃一盤大觀叻沙,外加一碗紅豆冰或煎蕊。根據知食的朋友分享,那時一盤叻沙只賣60仙,曾試過身上不夠錢,唯有用半價點叻沙湯來喝。網上亦有人分享在中學時期,當老闆端上大觀叻沙後,先喝完湯汁再要求加湯,老闆會很大方地送上一碗湯,讓大夥各自添加。

如今,地主有意收回這片土地,因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搬遷,大觀小販中心也宣告走入歷史。電影落幕終究要離場,所幸大觀叻沙攤會搬遷到隔壁的咖啡店繼續營業。

當我撥通這攤老字號的電話號碼時,對方只會說北馬福建話,只好請同事愐壯出手相助,與攤主張亞都妻子蘇萊丹(泰裔,音譯)聊一聊。“我丈夫張亞都從事這個叻沙檔口估計超過50年了,我跟隨他都已經有39年了。”

大觀叻沙招牌分別有酸叻沙和暹叻沙,與檳城的亞參叻沙相比,蘇萊丹認為後者偏甜,吉打的叻沙則偏酸和辣。按照她所知,亞羅士打各家湯底原材料和做法大同小異,全憑檔主自行調製出想要的味覺口感。

蘇萊丹使用沙丁魚(Ikan Selayang,或譯吊景魚)熬煮湯底,配合幼細的叻沙粉,就是一盤美味道地的大觀叻沙。盤中也不會有黃梨或蝦餅,倒是可以額外要求水煮蛋,再配上蝦膏。她笑說,再多的形容也不比親身一試來得好。

大观叻沙汤汁浓郁,配料简单,可以额外要求加水煮蛋,就变成一顿美味的小吃。(摄影:本报 黄荣文)
大觀叻沙湯汁濃郁,配料簡單,可以額外要求加水煮蛋,就變成一頓美味的小吃。(攝影:本報 黃榮文)
大观叻沙的档口已搬到隔壁的咖啡店重新营业。(摄影:本报 黄荣文)
大觀叻沙的檔口已搬到隔壁的咖啡店重新營業。(攝影:本報 黃榮文)


【玻璃市】銘叻沙追求簡單幹脆

玻璃市是西馬半島最北的州屬,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觀、山川巖洞、金黃稻海,以及令人胃口大開的亞參叻沙。玻璃市加央大石路長途巴士站對面便有一間36年曆史的叻沙檔,名為“銘叻沙”。

“1984年4月28日。”蔡水銘依然清楚記得創立銘叻沙的日期。不過,飲食並非他本業,早年為了掙取更多收入,不斷尋找商機和嘗試挑戰各類工作,比如做豆芽、豆腐、駕羅裡、泥車,騎摩托到處兜售加央角和燒包等等。直至一次機緣巧合下,朋友知悉他母親擅長煮叻沙,便建議轉行,蔡水銘也因此轉換跑道,投入心思販售叻沙。

蔡水銘的母親是馬來西亞泰裔,擁有精湛廚藝和知識,碰到街坊討教都不吝分享。常言道,製作美食最大的關鍵是用心,便能創造令人齒頰留香的佳餚。縱使嚐遍各地美食,母親的料理始終位居榜首,無法被取代,即使尋常的沙丁魚也令他難忘。“沙丁魚本來都有味道,她稍微改良卻變得更好吃。”

然而,蔡水銘嘆氣地說,母親早已逝世,所幸妻子習得叻沙真傳,得以延續傳統的味道。“我母親做的(叻沙)是一半馬來西亞,一半泰國,像是混合體。”製作叻沙時,他放很多辣椒,令其顏色較紅,相較於泰國叻沙側重椰漿成分,顏色偏黃。

銘叻沙檔口有販售兩種叻沙,椰漿叻沙是蔡水銘母親的看家本領,而他與妻子則共同研發出符合本地口味的亞參叻沙。無可否認,食客很常將亞參叻沙和蝦膏劃上等號,他卻不會在盤中直接添加蝦膏,但會額外準備給顧客。“它會封閉了你的味蕾,我會鼓勵顧客添加蝦膏時,只是蜻蜓點水就好,點到為止。”美味是很主觀,蔡水銘笑言,亦有人鍾愛蝦膏的腥香和鮮味。

傳統的銘叻沙是採用中粗米粉,近年為了迎合顧客胃口,檔口也備有粿條、米粉、類似福建面的幼面。“後來不知道誰發明了‘摻’,來到這裡會要求混合兩種叻沙。”蔡水銘也全力配合,不過他可不會加蝦餅,那是高淵叻沙的特色。

若細心留意,往往越是好吃的檔口美食,賣相或外表卻平淡無奇,他以前會放薄荷葉、豆芽、黃梨、黃瓜和大蔥,遇到偏食挑剔的食客,時而要求椰漿叻沙不加豆芽,亞參叻沙不要黃梨,“摻叻沙”不要黃瓜,稍微沒有耐心的人恐怕會火冒三丈。後來,他直接化繁為簡,乾脆只放3樣配料——黃瓜、大蔥和薄荷。

不论是亚参叻沙或椰浆叻沙,蔡水铭只会放3种配料——黄瓜、大葱和薄荷。
不論是亞參叻沙或椰漿叻沙,蔡水銘只會放3種配料——黃瓜、大蔥和薄荷。
蔡水铭夫妇尝遍各种不同的叻沙,借由味蕾去辨识各种食材用料,最终调配出专属的亚参叻沙。
蔡水銘夫婦嚐遍各種不同的叻沙,藉由味蕾去辨識各種食材用料,最終調配出專屬的亞參叻沙。
铭叻沙和红豆冰的搭配也相得益彰,加上爽脆的罗惹,成为当地食客下午茶的标准配套。
銘叻沙和紅豆冰的搭配也相得益彰,加上爽脆的羅惹,成為當地食客下午茶的標準配套。
“铭叻沙”位于玻璃市加央大石路长途巴士站对面,旁边是一间九皇爷庙。
“銘叻沙”位於玻璃市加央大石路長途巴士站對面,旁邊是一間九皇爺廟。


【登嘉樓】登州叻沙隔夜更美味?

登嘉樓叻沙湯底分成紅湯(Kuah Merah)和白湯(Kuah Putih),兩者的湯底到底有何玄妙?答案很簡單,紅湯是叻沙,白湯為叻參(Laksam)。

叻參類似華人的豬腸粉,可說比腸粉更厚一些。瓜登唐人街美夫人原鄉館主廚陳春美說,烹煮白湯時會選用大眼魚或甘望魚熬煮,香料則有胡椒粒、小洋蔥、酸柑汁和皮,魚肉和香料攪碎放入水中滾熟,接著倒入椰漿和熄火。最後擠些酸柑汁,用適量的糖、鹽和胡椒調味。她還提醒千萬別圖方便而用胡椒粉,最好研磨胡椒粒,可以激起香氣。

切好叻參放在碗中,湯汁一注而下,再鋪上擁有天然豐富營養的“烏蘭”(ulam)就大功告成。她還建議用烏蘭拉惹(ulam raja),外型像菊花葉,帶有淡淡清香,咬下去能感受到芒果香味。抑或選擇九層塔、姜花、黃瓜絲、亞參葉、腰果葉等。“照片上叻參看起來是白色,但實際上呈現淡淡粉紅色,若嗜辣可額外添加辣椒。”至於紅湯因添加了辣椒醬(Chili Boh),湯底會呈現紅色。

陳春美毫不猶豫地說烹煮登州叻沙需要很多繁雜工序,事前要準備多種辛香料,如大茴香、小茴香、芫荽、肉桂,還有馬來烤香料(Rempah Masak)和椰絲醬(Kerisik)。另外還要有蔥頭、蒜頭、南姜、羅望子、峇拉煎諸如此類。她烹煮的登州叻沙屬於土生華人式的叻沙,由於丈夫是第五代土生華人,她有機會向家公的伯母學習烹煮叻沙和土生華人菜餚。“登州叻沙這道美食是從馬來人飲食演變而來,只不過華人料理時會自行改良,放很多魚肉、椰漿、香料,口感格外不同。”

根據老一輩的說法,叻沙煮好後隔夜味道會更香濃好吃,湯裡的魚肉盡情吸收了亞參和眾多香料的醇香。“如果要更入味,我們當天煮湯底會用小火慢慢滾熟。”豆芽是叻沙不可缺少的配料,她曾看到不少顧客挑走生豆芽,畏懼那股豆腥味。她以藍花飯為例,當所有配料混合一起,反而可以品嚐出豆芽的清脆甜味,咬下的第一口也許有豆腥味,久而久之會嚐出甜味。

陳春美在去年10月已暫停營業,轉向經營私房菜,為自己保留更多時間。自1972年嫁去登嘉樓後,她便在唐人街落地生根推廣登州美食。直至老伴逝世,店內員工離職,孩子又恰好懷孕,各種情況下令她選擇停止營業。“丈夫去世後,這些擔子都落在我肩膀,六十多歲了不用給自己太辛苦,該放下就放下,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陈春美无法用一句话来形容登州叻沙的口感,毕竟当中包含了脆口的乌兰、香浓汤汁的椰香味、鱼肉的清甜,还有叻沙粗米粉的咬劲。(摄影:冯嘉宝)
陳春美無法用一句話來形容登州叻沙的口感,畢竟當中包含了脆口的烏蘭、香濃湯汁的椰香味、魚肉的清甜,還有叻沙粗米粉的咬勁。(攝影:馮嘉寶)
陈春美说,在瓜登有婚宴喜庆也会看到叻沙的踪影,例如早上华人娶新娘时,大多数会准备叻沙和油饭(Nasi Minyak)给宾客享用。(摄影:冯嘉宝)
陳春美說,在瓜登有婚宴喜慶也會看到叻沙的蹤影,例如早上華人娶新娘時,大多數會準備叻沙和油飯(Nasi Minyak)給賓客享用。(攝影:馮嘉寶)
登嘉楼叻沙动用很多辛香料,工序繁琐且耗时耗力,为了一锅风味浓郁诱人的汤底,往往要用几个小时熬煮。(摄影:冯嘉宝)
登嘉樓叻沙動用很多辛香料,工序繁瑣且耗時耗力,為了一鍋風味濃郁誘人的湯底,往往要用幾個小時熬煮。(攝影:馮嘉寶)


【吉蘭丹】Lakse?Lakso?或Laksa?

談到吉蘭丹叻沙,不少人會對Lakse和Lakso感到疑惑,難道是另一個叻沙支派?我向哥打峇魯市木蘭坊叻沙的負責人林宣吟探詢,其實不然,吉蘭丹坊間的馬來方言會將元音“a”發音成“o”,與標準的國語發音有所不同。換言之,Lakso是叻沙(Laksa),Lakse就是叻參(Laksam)。

有者說吉蘭丹叻沙起源自泰國叻沙,亦有一派說是本土巫裔同胞的食物。“泰國叻沙會偏辣,放比較多黃姜,湯汁傾向黃色;吉蘭丹叻沙湯汁偏白,味道較甜一些。”林宣吟烹煮叻沙時,選用了少骨多肉的甘望魚為叻沙湯底基礎,辛香料分別有香茅、南姜、亞參片、紅蔥頭、蒜米和黑胡椒等。她建議,若要讓湯底更鮮甜,烹煮魚肉的湯水無需倒掉,把魚去骨取肉後再用回同樣一鍋湯水熬煮,得以充分釋放原材料的精髓,使其濃郁入味。當然別忘了添加椰漿,切記勿煮太久,避免析出椰油,接著再用鹽和胡椒粉調味。

盛好叻沙粉,烏蘭(ulam)便成了盤中最亮麗的點綴,把豆芽、黃瓜、長豆、叻沙葉、包菜等蔬菜切碎,撒在上面,注入叻沙湯,再搭配自制的參巴峇拉煎,立即揮發出吉蘭丹叻沙極具誘人的魅力。

吉蘭丹擁有最濃厚的馬來文化色彩,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本地華人的生活模式與飲食習慣。早餐會吃叻沙和叻參,節慶時會煮叻沙、黃姜糯米飯、咖哩雞。農曆新年的年初二,有朋友來訪時,桌上會出現叻沙和幾種馬來食物,偶爾會有青葉飯(Khao Jam)。Khao Jam是泰語,Khao是指飯,Jam則是摻雜和混合的意思。據資料顯示,傳統道地的青葉飯會用上百多種草葉攪碎,由於部分草葉已找不著,只好簡化成四十多種,惟想找齊也不容易。吃這道食物還必須得沾吉蘭丹特色魚醬“Budu”,這可是令舌尖跳動的奧妙。

林宣吟說,不少人第一次吃叻參時,看到“豬腸粉”搭配魚肉是一個新奇組合,心裡覺得糾結和奇怪,一旦送進嘴巴後卻彷彿打開了全新的感官體驗,不失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味蕾冒險。

这就是“Lakse”,类似华人猪肠粉的叻参。它使用粘米粉制成,搅成糊状后倒在盘上蒸熟,再卷成条状切块。
這就是“Lakse”,類似華人豬腸粉的叻參。它使用粘米粉製成,攪成糊狀後倒在盤上蒸熟,再捲成條狀切塊。
一碗叻沙搭配清爽可口的乌兰(ulam),既有饱足感,又能解腻。
一碗叻沙搭配清爽可口的烏蘭(ulam),既有飽足感,又能解膩。
林宣吟称,传统吉兰丹叻沙是不会放鸡蛋和黄梨。
林宣吟稱,傳統吉蘭丹叻沙是不會放雞蛋和黃梨。

 (原稿上傳於19/10/2020)

上一篇:

【中南馬篇】一碗叻沙,盛滿包容與多元

最後一篇:

【東馬篇】一碗叻沙,盛滿包容與多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