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日訊)僧眾與普通大眾沒有不同,他們也會面對生老病死的過程,晚年病痛時也需要人在旁照護,因此祇園僧伽護理中心在2021年9月18日開始投入啟用,至今照護過20多名出家眾。
目前,祇園可說是全馬第一座專業的非營利僧伽護理中心,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患病僧侶提供所需的專業照護。
獨居僧跌倒臥地3天才獲救
馬六甲祇園修心院監院傳惠法師受訪時說:“曾經有一名獨居老僧侶在家中跌倒,受傷躺在地上3天不能起來無人知曉,後來才被派報人察覺獲救,她是第一位被送進來照護的僧人。”
法師指出,僧眾與普通大眾一樣會面對生老病死的過程,當他們晚年有病痛時也需要人在旁照護,我國的出家人多數是獨居者,最怕的是已年長的他們跌倒無人知道,甚至曾發生出家人在往生後才被人發現。
傳惠法師舉例,院裡有一名之前獨居的年長僧侶,跌倒臥地3天無法求救,直至派報人察覺地上的報紙已數天沒有被撿起,發現不對勁後趕緊投報,由趕到現場的消拯人員撬開門鎖進入,才救回她一命。
法師說,這名女僧是進入祇園僧伽護理中心的第一位出家眾,除了骨折,她也有皮膚問題,在獲得專業照護後,如今已康復許多。
提供專業照護臨終關懷
他說,也有一些患病的僧侶長時間躺臥在床無人協助他們翻身,導致長了褥瘡,因長期缺乏照顧,甚至得了敗血症而往生。
“之前有一名送進來的僧侶,身體就有7個褥瘡,護理員天天定時為其清洗傷口,才慢慢地痊癒。”
法師說,該院有一名90多歲來自外坡的出家人,在被送到這裡之前健康狀況已非常糟糕,皮膚也出現問題,大家原以為這名僧人會熬不過去,但在護理員的細心照顧之下,老人家如今已好轉,臉色也好看多了。
傳惠法師說,祇園僧伽護理中心在2021年9月18日開始投入啟用,至今有20多名出家眾曾在這裡接受專業醫療照護,一些在康復及能自理後決定返回寺院,目前院裡有6名僧侶繼續接受照護。
他說:“在這裡接受照護的僧侶將定期進行健康及藥物審查,對於有需要者,也會被安排依時前往同善醫院接受中醫複診。”
開銷大全靠善心人扶持
他指出,入住僧侶若出現衰老至病情惡化,中心將啟動臨終關懷,包括臨終助念及往後助念,妥善安排後事。
法師說,該院的運作全靠善心人士扶持,僧伽護理中心平均一個月開銷介於7萬至10萬令吉,若病僧需送院接受手術,則開銷更大。
他說,除了醫藥開銷,該院也需支付薪酬予專業護理團隊。
他指出,該院的護理團隊是一名醫院退休護士長,負責帶領及培訓護理員執行對僧侶的照護。
除了軟硬體設備資助,傳惠法師也希望有善心人士可贊助成人尿片、Ensure奶粉給祇園僧伽護理中心,協助減輕開銷。
提供住宿學佛社區
在家人修學當義工
傳惠法師說,祇園修心院也有設立“上蓮居”提供在家人入住於寧靜舒適及設備齊全的環境,安心修學,同時也成為該院的義工,共同奉獻。
法師說,佛法需要在家人的護持,而僧侶通過宣揚佛法回饋社會,在互惠基礎下,因此創設了上蓮居,為60歲以上的退休長者提供修心、修福、修慧的學佛社區。
他說,上蓮居以類似小社區的理念經營,讓入住的在家人在這裡重新啟動生命新頁,在這裡安心修學,規劃人生。
“這裡有4座,每座有3樓,每樓有小佛堂供入住者修學使用。”
他指出,入住者在這裡可修學與自己相應的經典及持誦,小社區裡也不時舉辦文化、藝術等活動讓大家學習。
邀專才加入共同經營
法師說,祇園需要在家人才一同來奉獻他們的專長,協助祇園的發展,也讓他們發揮價值,以“抱團養老”的機制,共同承擔及管理,護持中心的人力資源及資金。
上蓮居還未投入運作,法師說,目前已有20名會員,他們將在這裡重新創造生命的價值,在修學的同時,也在晚年奉獻自己、奉獻專長,展開資源共享,併成為這裡的義工。
傳惠法師說,祇園的理念是提供身、心、靈關懷,安住入住者身心靈,給予他們身心及精神上的扶助。
傳惠法師畢業自國立南澳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他提倡以團隊管理模式,希望有更多人才加入祇園,共同護持這片園地。
他說,祇園經常主辦各類活動,因此非常需要人才的加入共同經營、包括活動策劃專人。
他說,目前該院需要聘請行政經理、廚師,盼有意者加入行列。
注:“抱團養老”概念起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丹麥,過後推廣至瑞士及荷蘭,並在歐美各地流行起來。抱團養老是一種新的養老模式,與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同住一個社區共同生活、休閒,互幫互助,共同承擔生活成本,彼此慰藉精神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