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安华当然可以为了争取更多选票向马来社会示好,惟政府不能因此忽视政治沟通的重要性,在落实所有政策之前,务必清楚相关政策会引发哪些政治效应,备有配套式的回应机制去化解纠纷与误解。
ADVERTISEMENT
国盟在6州选举获得不俗的成绩,无疑是对团结政府的一次冲击,说明安华拜相以来所作的各种努力都未能博得大部分马来选民的认同。
根据巧思民调机构的分析,团结政府于此次州选获得42%的整体支持度,超过八成的华裔和印裔挺安华,却只有24%马来选民支持团结政府。另一方面,国盟在6州选牢牢掌控马来选票,整体而言,依然停留在2022第15届大选的政治氛围,即多数马来选民力挺国盟,华印裔选民一面倒支持希盟。
更加有趣的地方是,巧思民调机构发现,希盟+国阵的势头仅停留在槟城、雪兰莪和森美兰,在伊党执政的吉打、吉兰丹和登嘉楼仍没有太大的政治突破。或许,安华支持者可以归咎时间太短,就此断定团结政府得不到马来社会支持并不公平。无可否认的是,团结政府的政治论述跟实际作为,在许多课题上有许多矛盾之处,而这些矛盾是造成政府改革力度软弱的缘故。
身为华社的一份子,笔者有非常合理的基础担忧安华乃至整个团结政府,为了跟国盟争夺代表马来穆斯林利益的正当性,而舍弃“昌明大马”中的包容原则,选择性地拥抱这个政治论述里面伊斯兰和马来土著的议程。同样地,国盟也会趁机扮演捍卫马来穆斯林权益的角色,巫统担心基本盘持续流失,使双方围绕马来人、土著和伊斯兰进行恶性竞争,间接迫使希盟卷入这场无止境的混战,最终的结果就是继续停留在族群宗教的恶质对立,拖慢国家的社经发展与建设,加速投资者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步伐。
最明显的例子是,教育部决定将“四十圣训”列入小学课程的风波,首先是五大宗教理事会对此不太认同,一些非政府组织也随着跟进,向教育部表达非马来穆斯林社会的担忧。代表伊斯兰和马来社会的宗教司、学者、非政府组织则予以反驳,认为非穆斯林不应该片面解读“四十圣训”,而且非穆斯林学生不会接受这些教学内容,没有理由反应过敏。与此同时,一些政党见缝插针,马华和民政党借此向行动党开炮,揶揄该党无法为华社发声,而行动党不敢示弱,令“四十圣训”的讨论掺杂非常多没必要的误解。
关于“四十圣训”列入小学课纲,教育部已经说明这个单元仅涵盖穆斯林学生,副教长林慧英更以“四十圣训”的内容比作《弟子规》,意在传授为人处世的人品美德。公正党籍的科艺部长郑立慷也表示,“四十圣训”引起的风波是沟通不良所致,试着平息这场风波。另一方面,巫统、伊党和土团党对教育部的这项措施表达支持。
马来穆斯林社会非常欢迎教育部强化伊斯兰教育的作为,而华社则倍感担忧,担心各族的教育和信仰权利遭到逐步蚕食。再加上,6州选之后,公正党在槟雪森的行政议员阵容缺乏多元性,内政部面对敏感课题时显得用力过猛(如没收“共产主义书籍”、SWATCH手表),使得安华的进步、中庸、多元和包容形象大打折扣,然而,马来舆论对此却没有什么异议,甚至给予正面回应,显示马来社会和非马来社会持续族群极化的趋势。
的确,团结政府在6州选所遇到的挫折,使得安华必须花更多心思去经营马来社会,包括彰显他们跟国盟处在相近的光谱位置,但是,以华印裔选民为基础的政党,如行动党、马华、国大党和民政党,还有部分公正党领袖,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必须对敏感的政治议题表明立场,甚至开启“嘴炮”,互相泼脏水,从而激化非马来社会的敏感神经线。
笔者认为,安华当然可以为了争取更多选票向马来社会示好,惟政府不能因此忽视政治沟通的重要性,在落实所有政策之前,务必清楚相关政策会引发哪些政治效应,备有配套式的回应机制去化解纠纷与误解。同时,希盟也要通过实际作为展现改革决心,尤其在国阵巫统虚弱无力之际,更应该坚守本身的政治光谱,勇敢地做回真正的自己,不必冒着脱离政治光谱和支持者的风险,尝试去捞敌对阵营的铁票。
朝野政党也不要为了刷存在感而展开毫无意义的口水战,揶揄特定政党无法保护特定群体,一来这些争吵对民众没有任何好处,二来此类攻防绝对不会带来任何加分的政治效益,主动发起口角的一方,到头来必定面对民意最严厉的惩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