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搣”的是廣府民系,說“麵粉粿/麵粉貼”的是福建人,叫“刀麻切/麵粉茶果”的是客家人,還叫“麵粉糕”的,大都是來自馬六甲或附近的人,大家叫的是同一碗麵──麵疙瘩。難道沒有人聽過“𧊅仔跳潭”嗎?這些年來,我問過不少人,但好像真的沒有人聽過這個客語名稱……
ADVERTISEMENT
坐在板麵攤旁,一邊吃麵,一邊豎起耳朵聽客人點餐。
──板面,搣嘅;
──板面,拔的/捏的;
──板面,要一片片,不要一條條;
──刀麻切/麵粉茶果;
──麵粉糕;
──麵粉粿(Mi hun ker)/麵粉貼(Mi hun thiar)。
說“搣”的是廣府民系,說“麵粉粿/麵粉貼”的是福建人,叫“刀麻切/麵粉茶果”的是客家人,還叫“麵粉糕”的,大都是來自馬六甲或附近的人,大家叫的是同一碗麵──麵疙瘩。
──叫法有n種,但有的拗口,有的囉嗦,有的貨不對版,馮京當馬涼,完全叫錯了!
難道沒有人聽過“𧊅仔跳潭”嗎?這些年來,我問過不少人,但好像真的沒有人聽過這個客語名稱。
每次說起“𧊅仔跳潭”,我就突然變成一個驕傲的客家人。你是知道的,客家話常被人取笑粗鄙俗氣,很多時候我也無法否認,但在這碗庶民麵食的命名上,我覺得“𧊅仔跳潭”完勝其他方言,替客家人爭回一口氣!
同一碗麵食,不同籍貫,不同叫法
我們家是東莞客人,從小到大把青蛙稱作“𧊅仔”,“𧊅”一字,網絡上查來的發音是“guai”,第一聲,但我們習慣叫“gai”,也不知道是口誤還是鄉音有別。在鄉下老家看到的青蛙都是小小隻的,跳躍時強健的後腿一蹬,像彈弓那樣長長拉伸,一下就跳得老遠。
我們家煮麵時,麵糰擀片後用手搣開還不夠,還要將之拉展開來,投入鍋中,看起來就像是一隻只小青蛙跳進雲霧氤氳的綠潭。綠,是因為樹仔菜,剛摘下的樹仔菜是暗綠色的,經熱氣一逼,變得鮮亮。搣了再拉的麵疙瘩,形狀和口感介於麵疙瘩和麵條之間,比麵疙瘩滑溜,比麵條更有面粉香,自有記憶以來,這碗麵就叫“𧊅仔跳潭”!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這名字意境豐富,生動又具體,聽起來也很理所當然,所以從來沒有問過長輩為什麼會有這個名字,還以為其他人都是這樣叫的,直到長大離家,才發現大部分人、包括客家人,都對這個名字聞所未聞。
𧊅仔跳潭VS刀麻切
“𧊅仔跳潭”和福建人的“麵粉糕/麵粉粿/麵粉貼”是同一碗麵,都是搣成麵疙瘩再下鍋煮的江魚仔湯麵,但“𧊅仔跳潭”和另一碗客家湯麵“刀麻切”又完全不一樣。
“刀麻”是菜刀,“刀麻切”是用菜刀切的面,一樣的面,用菜刀切的叫“刀麻切”,用手搣的叫“𧊅仔跳潭”,壁壘分明,不容張冠李戴。雖然面、湯和配料都一樣,但技法不同,名字就不同,不能隨便亂叫。
吉隆坡中南區小巷裡的天涯客板面賣的就是100%的“刀麻切”,老攤主用玻璃瓶碾壓麵糰,再用菜刀隨意切,切出來的面有條狀有三角形有四角形和各種不規則的形狀,比家裡做的還要隨性!
八打靈再也的泉記特式手拉滑板面則是精緻版的“𧊅仔跳潭”。他們的做法是把麵糰搓成彈珠般大小,泡在冷水裡,吃了水的麵糰更柔韌,輕輕一拉就拉成長長一條,投入約七八十度的熱水裡燙過,再用小鍋一碗碗地煮。在這裡吃麵記得要加蛋,他們用的不是生雞蛋,而是預先煮好、熟度完美的生熟蛋,上桌時,溫泉蛋像月亮在水裡晃呀晃,手指般長的麵疙瘩像青蛙滑溜溜,從製作到吃,都是“蟲另仔跳潭”意境的最完美演繹!
不管是“𧊅仔跳潭”還是“刀麻切”,名字都是切題又切意,充滿想像力和畫面感,完勝其他籍貫的名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