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与刘轩这对父子,在华人世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相对于儿子的青春勃发,刘墉的经验阅历已抵巅峰;相对于父亲的赫赫业绩,刘轩大有青出于蓝的潜质。这期【全民读书会】,一起来认识这对传奇般的父子吧!
ADVERTISEMENT
刘墉,1949年台湾出生,原名刘镛,号梦然。国际知名画家、畅销书作家、教育家。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他的处世散文和励志散文书籍是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著有《萤窗小语》、《超越自己》、《人生的真相》、《我不是教你诈》等七十余部作品,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刘轩,刘墉的儿子,1972年台北出生,台湾著名DJ、专栏作家及主持人,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致力于把正向、科学的心理和生活观念传递给大众。作品有《Why not? 给自己一点自由》、《寻找自己》、《颤抖的大地》等。《Get Lucky! 助你好运》是他第一本以心理学为题材的畅销力作。耀眼的教育经历、前卫的艺术修养以及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使他成为台湾新时尚的代表人物。
◢另类家庭教育法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这是刘墉鼓励儿子刘轩的一段话。
刘墉为儿子刘轩撰写的《创造自己》、《超越自己》、《肯定自己》系列励志书,陪伴不少同龄青年的成长。刘家的家事也因此成了天下事,成了千万个家庭的公共教材和无数孩子的励志鸡汤。刘墉以父亲这个家庭角色成就了他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地位,是一位睿智且称职的父亲。在刘轩的成长过程中,要求严格的刘墉巧妙地运用聊天来达到教育儿子的目的。
当刘轩考试失利、沉迷网络、贪睡赖床时,刘墉以优美而富于哲理的文字,语重心长地与儿子“交心”。以关怀代替质问,以建议代替责难,以暗示代替直言。用对话的沟通方式激励儿子思考,与他一同成长。
拥有一位作家老爸,刘轩的“隐私”也被刘墉张扬得满世界都是。赖床的刘轩,一听到女同学打电话来,便鲤鱼打挺般一跃而起;练习钢琴时只要老爸经过,刘轩便开始弹奏华丽的段落;当刘墉走进刘轩房间时,正在打网络游戏的刘轩便立刻按下一个键,将荧光幕切换成温习功课模式……
这是父子俩温馨有趣的互动方式。
在刘墉悉心栽培下,刘轩也交出了斐然的成绩——他考上有“小哈佛”之称的史岱文森高中;跻身纽约茱丽亚音乐学院;完成哈佛心理学博士学位等。
这些成就,皆来自刘墉的另类家庭教育法。
◢坚持刘轩学中文
刘轩7岁时被接到美国,除了得适应新环境,也得接受中西文化和中美两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在美国,刘墉并没有刻意使用哪种教育观念,只是坚持一点——刘轩必须学习中文,理解中华文化,保留华夏美德。
刘墉认为,保留中华传统美德既能从西方习得自由的学风,海阔天空的创造力,又有超越西方的内求自律,修身正己的人生态度。拿东方人的智慧和苦功,加上西方人的创造力,就会收获一个卓越的人生。所以,在刘轩接受西方自由思想熏陶的同时,刘墉坚持用中华的孝悌忠信和西方的创造性教育相结合,给儿子打造一个中西合璧的完美教育氛围。
只是,年少的刘轩并不理解父亲的用心,一开始对学习中文态度冷淡,随着年龄渐长才逐渐对中文产生兴趣。而后,刘轩到中国发展事业,才庆幸当时没有“当掉”中文。在美国,“香蕉人”(注:泛指在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下出生和长大的华裔后代。)比比皆是,像刘轩这一代能听懂汉语的人少之又少,更遑论读写与会话能力了。
随着中国崛起,中文受重视的程度相对提高。全世界兴起一股学习“中国话”的热潮,刘墉当时的坚持总算没有白费。
◢29岁为人生转捩点
这对达人父子,彼此成就,皆拥有独特而丰满的人生。看似各自精彩,其实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29岁是他们人生的转捩点。
1978年,刘墉应聘为中视驻美国代表,被推荐赴美讲学,任维吉尼亚州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事业重心开始从东方转移至西方。两年后,把刘轩带去美国生活。
2001年,刘轩离开美国到中国发展,从事广告、媒体、音乐、出版等工作。主持广播节目《艺术好好玩》,四度入围广播金钟奖最佳艺术文化节目主持人。2015年,刘轩参加北京卫视重点真人秀《我是演说家》,获得第二季度总冠军。
两父子的重大转变,皆发生在29岁。
◢坚持走自己的路
刘轩自称“Made in Taiwan”(台湾制造),而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华人ABC(American-Born Chinese)。尽管父亲那么强势,要求严格,刘轩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人真正要成功,很多是要半路牺牲的。你要是太对得起自己,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对得起你。”刘墉告诉刘轩。
在史岱文森高中念书时,每天往返校园需4个多小时,路途遥远非常辛苦,但刘轩依然考出优秀成绩。第二学年,他开始思考人生要怎样活才更有意义,对“考取好成绩,进入好学校,找到好工作”的人生目标开始产生怀疑。直到有一天,刘轩在酒吧聚会上发现了自己的最爱——DJ音乐。从此,这位弹奏古典钢琴的乐手摇身一变,成了遥控现代电子音乐的操盘手,他的人生也从钢琴里的黑白键盘跃进了唱盘上的动感世界。
◢父子合撰《奋斗书》谈人生
2009年,刘墉和刘轩共同出版了《奋斗书:刘墉父子谈人生》。与世界各地的读者分享关于职场、情爱、人际交往乃至生命意义等诸多话题的看法。用文字倡导乐观、奋斗、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对分居地球两地的父子,沟通方式就是互通电邮。每个月,父亲刘墉会E-mail一篇文章给儿子刘轩畅谈人生。内容从衣食男女到社会热点,包罗万象,无话不谈。而为人之子,刘轩的回复时而针锋相对,时而不谋而合,有时甚至让人忍俊不禁。在这些对话当中,父子二人同样观点鲜明,同样独具个性,讨论的课题发人深思。一对父子两代人,亦师亦友,由此碰撞出奇妙的智慧火花。
同为华人世界畅销书作家,刘墉和刘轩这对父子各自拥有独特而丰满的人生。刘墉有“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之称,他的励志散文和处世散文曾陪伴一代人的成长。而拥有哈佛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刘轩,则致力于把正向、科学的心理和生活观念传递给大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他们代表作:《我不是教你诈》和《Get Lucky! 助你好运》。
●《我不是教你诈》/ 刘墉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看清世事;免得你被卖了,还在帮人数钞票!如果你同时养了猫和鱼,猫吃了鱼,你除了责备猫,更应该责备自己。同样的道理,当你明明知道人性有弱点,却不加防范,而吃亏的时候,除了怨那个人,也应该检讨自己。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书教你:怎么洞明世事,如何练达人情。它教你怎么说话、怎么送礼、怎么对事不对人、怎么韬光养晦、怎么把话说在前、怎么利用矛盾、怎么看穿“卡位”,甚至怎么打电话。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认清人性;不可因为人的好,忘了人的坏;不要因为人的恶,忘了人的善。
●《Get Lucky!助你好运》/ 刘轩
幸运并非可遇不可求,而是随遇待求,只要掌握9个心理好习惯,就能由内向外、由外到内整顿自己的思考。看见、发现、创造、连结身边的各种机会和贵人,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幸运和幸福!
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运用正向(Positivity)、正念(Mindfulness)和连线(Networking)这3个心理学观念,加上9个重点,帮助你培养幸运的习惯。相信自己是幸运的开始,幸运只给准备好的心智!
▲▲作者 鍾雪芬 简介
伦敦大学资讯及管理学学士。喜欢阅读,热爱写作,更享受说书。现为全职阅读推广人,以优雅之心品读人生。每周三在YouTube频道《雪芬說書》说一本好书。每周日在脸书以文会友,分享生活点滴和阅读乐趣。
《雪芬說書》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shirley813/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八打灵再也28日讯)公正党八打灵再也区国会议员李健聪继续慷慨赞助《星洲日报》予3所华小,即八打灵育群华小、精武华小和白沙罗中华华小,为学生们打开通往知识和世界的大门。
他今日配合星洲日报学生阅报计划,在白沙罗中华华小出席集体赠报移交仪式致词时直言,短视频就像“零食”,可以适度享用,但更应重视阅读长文这类“主食”,培养持久专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他强调,当前学生在手机、小红书及短视频等碎片化内容中成长,容易忽略深度阅读的重要。
吁学生减少依赖手机
李健聪也引用《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道查特(Ross Douthat)的文章,指出人类逐渐失去阅读长文本、欣赏长时间电影的能力,文明的深度与广度也在萎缩。因此,他呼吁学生们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主动走出虚拟世界,恢复真实的人际交流与互动。
他说,欧美及中国等地已出现人口下降、社交淡化等问题,大马虽然情况未算严重,但也必须及早关注。他希望透过阅报计划,帮助学生培养耐心,欣赏阅读长文的美好。
此外,李健聪也特别关心特殊班教育的发展。他提到,随着学校空间逐步充裕,应积极考虑开设更多特殊班,协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接受合适教育,减轻家长负担。
他呼吁校方多关注不同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完善的学习环境。
陆耀荣:从小接触时事关心社会
星洲日报企业公关及业务促进经理陆耀荣表示,李健聪第三年慷慨赞助《星洲日报》予区内的3所华小,这项长期且持续的支持,体现了后者对华文教育的关怀与重视,也希望以阅读新闻的方式,让学生从小建立接触时事、关心社会的习惯。
“他(李健聪)的持续投入,为八打灵再也的莘莘学子种下了阅读的种子,也为社会培养更多具知识力、判断力和责任感的新一代。”
他说,在数字资讯纷杂的今天,纸本报纸所承载的真实、权威与深度,显得弥足珍贵。《星洲日报》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个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批判思维、增强语文能力的宝贵资源平台。
他提及,李健聪自去年起,更进一步推动与3所学校的合作,举办“八打灵再也国会议员李健聪杯阅报计划常识比赛”。这项比赛也是个创举,不仅让3所受惠学校的学生在获得赠报的基础上,有了更具体的阅读目标和学习动机,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时事的敏感度与中文的运用能力。
“这也加强了这3所学校在参与星洲日报每年举办的‘小学生时事问答比赛’的水平。”

吁效仿李健聪远见行动
他也感谢3所华小的校长与老师们,在推广阅报活动中给予学生鼓励与指导,让学生阅报计划的各项活动得以顺利推动并开花结果。
陆耀荣也呼吁,更多有心推动教育的国会议员、州议员,以及企业界和社会贤达,效仿李健聪的远见与行动,赞助《星洲日报》给更多华小学生。
他直言,阅读是启发思维、开拓视野的重要起点,而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只要各界愿意投入一份力量,就能让更多孩子受惠,提升他们的中文水平、时事敏锐度与批判思考能力。
他也呼吁大家一起守护华文报业,特别是《星洲日报》。因为《星洲日报》不仅仅是一份每天传递新闻的报纸,更是长期以来默默为华教、为莘莘学子贡献力量的平台。
“我们和不同的企业商家共同举办华教义演,已为全国超过600多所华校筹募建校基金;我们设立了‘星洲日报教育基金’和‘星洲日报读者助学计划’,帮助清寒子弟圆梦升大学。”
他说,这些活动,都是以实际行动守护华文教育,培育未来社会的栋梁。因此,支持《星洲日报》,就是在支持华文教育的永续发展,也是为下一代守护一条希望之路。

谢惠珠:培养学生阅报兴趣
白沙罗中华华小校长谢惠珠表示,报纸是精神粮食,阅读则是开启知识的钥匙,通过阅报计划,希望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阅报兴趣,提高学生们对时事新闻的认识,让学生们关注世界各地和国内的时事,与时并进,增广见闻,提升语文学习水平。
她说,在李健聪的赞助下,每所学校将从4月7日开始至11月28日的每天,获得5份的《星洲日报》,让学生可以阅读,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这个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份报纸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时事动态。
她也提醒大家善用报纸,在日后积极的参与《星洲日报》举办的各项活动。
她也代表3所受惠的学校表达诚挚的感谢,也感谢《星洲日报》的推荐,让该校有机会参与学生阅报计划,而李健聪赞助的善举也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关怀。
在场者尚包括精武华小校长何玉兰、育群华小校长张慧冰、白沙罗中华华小董事长李金泉及家协主席黄真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