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業大藍圖想要成功,外資流入、充沛人才、政局穩定、政策延續、親商環境、高效政府、規劃理想的工業園區……缺一不可,否則理想只會淪為紙上談兵。
ADVERTISEMENT
首相安華日前表示,昌明經濟下的2030年新工業大藍圖(New Industrial Master Plan 2030,簡稱NIMP2030)將著眼於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與就業機會,這有助於大馬擴大中產階級社會,增加國民平均所得進而擺脫“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
近年,大馬人均年所得一直維持在1萬1000美元上下,全肇因於各項生產成本上漲,出口產品失去競爭力,同時又無法進入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市場,當然就難以跨越障礙擠入發達經濟體(年均所得約1萬3500美元)的行列。
政府推出新工業大藍圖是正確的政策走向,但前提是,其一,政策必須有延續性,不能換了政府就推翻前朝政策;其二,政局必須穩定,否則很難吸引重點產業的外資(或本地企業)資金流入;其三,積極培育新產業所需人才;其四,塑造高效能政府與獎掖措施,打造親商環境;其五,建立適合的產業工業園區,以上5端缺一不可,否則首相的工業大藍圖只會止於紙上談兵。
目前,全球正處於供應鏈移轉至東南亞的節骨眼上,這是難得的歷史機遇,所以首相順勢推出2030年新工業大藍圖,並鎖定航空航天、化學和石化、製藥、數字經濟、電子與電器等5大關鍵領域;政府計劃將在未來7年投資950億令吉,協助國家工業轉型升級,同時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人民工資水平。
但話說回來,首相提出的新工業大藍圖5大關鍵領域中,除了已經十分成熟的傳統電子與電器產業(注意:非尖端的資訊科技產業已進入紅海競爭),其他行業不一定具備吸引外資的優勢。例如航空航天與數字經濟必須面對“產業垂直整合”的現實,政府必須考慮如何吸引並促成單一企業(中央工廠)的外資,帶動周邊產業(衛星工廠)一起投入(否則只能生產單一零組件);而化學和石化工廠會帶來環境汙染的隱憂,大概只有製藥相關產業比較靠譜。
首相指出,大馬在地理上處於有利位置,可以善用目前混亂的國際局勢加強自身的競爭力。在地緣政治上,歐美企業目前把投資目標聚焦東南亞,作為中立方的大馬是有機會在中美強權博弈下獲益。
機會是有的,但如何把握?大馬在吸引外資上存在軟肋,這包括技術人才與基層勞工短缺、尚未有計劃的圈定(規劃)特定產業發展專區、政局不穩定、公務員低效率等等問題,這些都會導致外資打退堂鼓!
要推動新工業大藍圖需要時間,7年的時間太短。我們不妨借鏡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上世紀70年代末期,臺灣就推動資訊產業發展,包括設專業工業區、積極培育各類的技術人才、提供投資優惠措施與完善的基礎建設,這是40年有成,而不是7年!
2022年臺灣半導體企業的總營收達到1750億美元,其中晶圓代工的總營收910億美元;IC設計業也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主力,年營收超過400億美元,佔全球比重超過20%,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的前10大IC設計業的營收,還不到全球的2%(臺灣的10%)。與此同時,臺灣資訊產業領先的關鍵,還包括臺灣擁有龐大的筆電與手機產業組裝能力,儘管有些產品或零組件的生產基地不在臺灣,但臺系業者能夠相互支援,因為這是“品質信心”,我們有嗎?
臺灣有計劃的歷經40年推動電子資訊產業發展,才有今天的成就;大馬想要新工業大藍圖的成功,就必須想好5大關鍵產業的配套措施(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否則要什麼沒什麼,只能低檔徘徊。
安華很樂觀,他說NIMP2030將使我國的製造業產值增加6.5%,至2030年達到5875億令吉;就業率增加2.3%,將創造330萬個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屆時製造業的薪金中位數將從目前的1976令吉,大幅增至4510令吉。聽起來很理想,如果一切順利,大馬將一腳踏進高科技產業與高收入國。但也別忘了,東盟各國都在進步,胥視誰的步伐快?
大藍圖計劃的錢從哪裡來?NIMP2030所需的總投資金額950億令吉,主要來自私人領域、國內直接投資 (DDI)、外國直接投資(FDI)、私募股權、資本和金融市埸……,約10%投資會由政府撥款,以鼓勵和帶動私人投資。
人從哪裡來?針對5大關鏈領域的人力資源,現在才在大學開班授課是有些緩不濟急。但還是要有計劃的加強技職教育、培訓科學工藝、工程與理工人才(STEM),推動產學合作,確保人才具備業界所需的技能。唯有提供熟練技術人員、針對基層勞工進行技能再培訓、僱用外國人才填補國內技術人才不足,當然不分種族的網羅國內人才,以避免外流才是長期根本的解決方法。
新工業大藍圖想要成功,外資流入、充沛人才、政局穩定、政策延續、親商環境、高效政府、規劃理想的工業園區……缺一不可,否則理想只會淪為紙上談兵。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