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是,沒有多少大馬人願意在馬來西亞倡導宗教間對話,而這將是教育人們瞭解各宗教正面的共同價值觀的一個進步步驟。
這就像效仿一些政客的成功案例。每當一個問題出現時,那些慣犯就會信口開河地說是或不是,以顯示他們是各自社區或信仰的捍衛者。為了表現他們的陽剛之氣,他們使用了激烈的語言,而且往往沒有什麼道理可講,毫無疑問,他們都是男性。
ADVERTISEMENT
《星報》週日專欄作家陳仁義(Nathaniel Tan)最近正確地寫道,總的來說,大馬的許多公共討論都圍繞著“跳腳”展開,或者更恰當地說,是對問題做出反應,而不是合理回應。他說,當發表言論時,如果有人不喜歡,他們就會立即開始跳腳,發表憤怒的言論,並向對方大吼大叫。
大多數時候,他們的反駁都帶有宗教或種族色彩,以強調他們是最好的捍衛者。除了提高政治溫度,這些立法者確實沒有提供任何建設性意見。隨著社交媒體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有話要說,毒性也隨之飆升。
我一直在關注圍繞學校引入《四十聖訓》單元的爭議,教育部保證該單元僅針對穆斯林學生。好吧,該部應該從一開始就做出這樣的保證,在知道這種宣佈可能會引起爭議之際。如果能解釋該單元的要點會更好。如果向學校發出適當的通知,強調不會涉及非穆斯林教師和家長,也會讓非穆斯林家長放心。
我懷疑那些忙於口誅筆伐的政客或評論員中,有多少人主動閱讀了伊馬目納瓦維的《四十聖訓》,以更好地瞭解這位備受尊敬的學者的作品。
伊馬目納瓦維是一位聖訓(先知穆罕默德的箴言)專家,在神學和法學方面著述頗豐,這本書有著大量的評論和討論。他於公元1233年出生在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在年幼的時候,他也像所有同齡的孩子一樣,把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而不是玩耍上。
嘉馬阿末巴迪(Dr Jamal Ahmed Badi)在一篇評論中寫道,伊馬目納瓦維“對知識有著無盡的渴求,曾經每天閱讀十二章,併為每章撰寫評論”。他彙編的《四十聖訓》涵蓋了伊斯蘭的本質和基本概念。
美國的伽馬爾丁扎拉布佐(Jamaal al-Din M. Zarabozo)對伊馬目納瓦維的書也有更全面的評論。我既不是伊斯蘭專家,也不是穆斯林。我只是伊斯蘭的學生,因為它是一個主要宗教。
事實上,我在中六時就選修了伊斯蘭曆史,40多年前在馬來西亞國立大學(UKM)開始接受高等教育時,我必須學習該宗教。選擇在國大升學的非穆斯林瞭解伊斯蘭課程是一門必修課。雖然課程是關於伊斯蘭的基礎知識,但我敢說它對我的工作和與穆斯林的交往很有幫助。
據我所知,我們沒有人對我們所選修的內容有任何問題。我有幸聆聽了已故拿督法茲諾和拿督哈倫丁的講座,這兩位偉大的伊斯蘭學者最終都加入了伊斯蘭黨。
當我開始在檳城當記者時,我還遇到了已故卡欣阿末,他是現代最偉大的馬來知識分子之一,他最終因為對聖訓的看法而與當局發生了很多問題,但我的興趣卻不斷增長。關鍵是,我們必須求知若渴。
我是一名基督徒,收藏了不少關於伊斯蘭的書籍,這加深了我對伊斯蘭許多正面價值觀的尊重。沒有任何宗教教導我們煽動對其他種族和宗教的兄弟姐妹的仇恨、不容忍及暴力。
不幸的是,有些宗教和政治人物為了本身的邪惡計劃,以上蒼之名,選擇性地援引宗教經文。令人失望的是,我們中的許多人害怕瞭解大馬同胞信奉的宗教,因為害怕被改教或有損我們的信仰。
有一些非穆斯林來參觀我的圖書館,然後問:“你為何有這麼多關於伊斯蘭的書?要改教啊?”真是無知。通過閱讀伊馬目納瓦維的書,我們會了解到他對聖訓的強調,即必須真誠和真實,或“Ikhlas”,並避開那些不真誠的人。
他還指出了七種慾望,其中包括追求榮耀、金錢及塑造本身品德良好的形象。在我們許多人擔心年輕人被灌輸激進和極端主義思想的時候,該單元理應受到歡迎。
重要的是要教育年輕人,他們需要在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馬來西亞樹立普遍的伊斯蘭價值觀,例如,我們並不是生活在阿富汗。
陳仁義正確地寫道:“我們至少應該在一兩天內剋制自己的急性子,如此,非穆斯林可能會了解到,(諷刺的是)之所以選擇這《四十聖訓》,正是因為它們強調中庸和正確的正面價值觀,旨在抑制極端主義並突出伊斯蘭的包容性質。”
陳仁義寫道:“宗教經常建議保持耐心、反思、祈禱和冥想。”
事實上,《可蘭經》中有聖訓和經文鼓勵穆斯林對非穆斯林行善。納瓦維的彙編還強調,穆斯林不應傷害他人或以怨報德。
上週,教育部長法麗娜會見了包括國民醒覺運動(Aliran)、董總和大馬伊斯蘭革新組織(IKRAM)在內的非政府組織,據報道,出席會議的非政府組織對解釋表示滿意,這是一件好事。
遺憾的是,沒有多少大馬人願意在馬來西亞倡導宗教間對話,而這將是教育人們瞭解各宗教正面的共同價值觀的一個進步步驟。
那些懷著善意試圖這樣做的人,最終發現自己陷入了爭議之中。所以,如果你願意嘗試,就祝你好運吧。就連最近由國大黨舉辦的一場多元信仰祈禱活動也成了一個問題。國大黨黨員可能主要是興都徒,但他們中顯然也有基督徒、穆斯林和佛教徒。我相信此意圖是出於真誠和善意的。
我很幸運,有很多穆斯林朋友、同事甚至家人。但我擔心許多年輕的大馬人可能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們不像我們老一輩,在成長過程中擁有來自其他種族和宗教的真正朋友,而不單單只是認識的人。
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準備好並願意指出其他宗教的正面特質,但卻害怕遭到宗教和政治領袖的斥責及怨恨?重要的是,我們對一切都保持開放的態度。正如愛德華賽益(Edward Said)在他的文章中寫道,無知的衝突是無知形成、延續和被利用的結果。
我們絕不能讓無知的人決定馬來西亞容忍(接受)和中庸的深度。任何宗教都不會教導我們煽動對其他種族和宗教的兄弟姐妹的仇恨容忍及暴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