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雲

發佈: 7:00pm 06/09/2023 1481點閱

表演

文化

音樂

楊慧子

舞蹈

肢體語言

國際華人舞蹈周

馬來西亞國際華人舞蹈周觀後感——美在舞蹈裡誕生/楊慧子(史裡肯邦安)

作者:楊慧子(史裡肯邦安)

當大家隨著主流走進電影院觀看芭比海默,談論著女性主權和原子彈威力的當兒,有一群人踏入了吉隆坡藝術中心(klpac),觀賞表演。

以往觀賞的舞蹈,若不是夾雜在各種文娛表演中,就是串連於大型慶典盛會的節目間。今次觀賞專屬大馬華人的舞蹈表演,還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雖然擁有韻律操底子,也曾在唸書時期廖化作先鋒地參與舞蹈演出,但舞蹈予我,一直被一種深不可測的神秘面紗所覆蓋。即使跳著韓流舞蹈、拋出水袖或舞著摺扇和紈扇,依然無法如專業舞者般流露出韻味與魅力。於是,我始終把自己當成局外人,一直處於仰慕、崇拜和敬服的視角。我們之間像是以一種神和信徒的關係而展開的。

ADVERTISEMENT

託星洲《活力副刊》的福,獲得兩張華人舞蹈周的入場券,抱著興奮和期待,參與上週日(編按:2023年7月31日至8月6日)的馬來西亞盛宴。每一支舞演出前必定會以中英詩句的形式,通過幻燈片介紹舞蹈概念。第一支舞《天地訣》,由郭少麒老師與李勁松先生雙劍合璧聯合呈獻。武術融入了現代舞,剛柔並濟,發展出新穎的舞蹈風格。雙傑開天闢地般精彩對舞,展現了陽剛氣質。揮刀耍劍不一定要喊打喊殺,這支舞也撕開了男舞蹈員必定陰柔的標籤。郭少麒老師曾於2013年的舞蹈營教我跳舞,偶爾也會出現在《快樂星期天》藝文版,追求著他對舞蹈一如既往的熱愛與嚮往。10年了,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舞蹈家的血脈似乎流淌著不老傳說,動力和活力源源不絕。

10支舞蹈裡,個人最喜歡雪隆廣青舞團的《繁花》。沒有特別的道具,5位舞蹈員徒手帶來的表演,卻足以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幻燈片展示“從原初體態之變異,遇變再變,永恆的變動”的字句,讓人不明所以。再觀賞舞蹈,舞蹈員四肢著地舞動、背部貼地滾動、踮腳高抬腿,多元的的節奏律動完美融合。其中舞蹈員奮力往前奔跑的力道是唯美的,倒立後雙腳緩慢踏動的姿態是奇特的,呈現齒輪轉動的機械之美。我們每一個人就像小小的齒輪,在這個世界裡環環相扣,如同藝術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養分。隨著音樂風格轉換,瘋狂亂舞的那一幕,更讓我心底的漣漪逐漸盪漾劃開……身體細胞告訴我,就是這種自然奔放的氛圍,深深吸引及牽動著我,彷彿在邀請我加入她們。儘管無法完全理解該舞蹈的含義,但我只想把此刻的感覺記錄下來,保存收藏,等待哪一天這段美好的記憶再次被喚起。

中學生扮演慈愛老母親

以紅色為主的兩支舞蹈——沙巴Synergy舞蹈劇場的《紅。樓》和新越舞團的《槿花緣》寓意非凡。前者由3位紅衣舞蹈員藉由舞蹈、茶道、擲聖盃,用故事手法表現出女人不同層次的紅色。我從中感受到古時候的女人在思想上深受封建的約束,只能將精神寄託於神明。後者則由9位紅衣舞蹈員呈現,她們柔軟的身段和典雅的姿態,在舞臺上綻放精彩。《槿花緣》也帶出“不做別人的賞物,只做絢麗的自己”的主題,為女性發聲。這兩支舞形成強烈的對比,帶動觀眾的感情,渲染出古典之美及中華文化的藝術價值。

最多舞蹈員參與的一支舞非隆中華舞蹈學會《遊子的外衣》莫屬。獨在異鄉為異客,家的溫暖,是母親縫製的外衣。年紀尚輕的中學生居然能夠扮演年邁的老母親,彎腰的姿態和慈愛的神韻傳神到位,突破時空的界限。也許是人數眾多的優勢,這支舞蹈張力十足,儘管樸實無華,卻能把偉大的母愛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動得潸然淚下。

郭少麒老師帶領全體表演者謝幕時的一句話把氣氛推向了高潮。他說:“一個老人的離世同等與一座圖書館的消失。為了讓圖書館繼續操作,能做的就是傳承的工作。”他成功做到了,是我們馬來西亞華人的驕傲。華人舞蹈的傳承在這裡生根發芽,結合本地的多元民族文化色彩,蛻變成一種獨特之美。為期7天的華人舞蹈周,讓本地舞蹈創作者的潛能表露無疑。所幸沒有錯過最後一場的舞蹈盛宴,還能帶著一份感動回家,而這一路全是繁華盛景。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發佈: 7:00pm 27/03/2025 582點閱
畫家的阿雜/邁克(金寶)

學校假期跟舒穎姐回她的家鄉峇株巴轄,回程時順道繞到麻坡拜訪久未見面的畫家翁文豪大哥。在普羅大眾的眼中,豪哥是那個擅長透過彩繪和藝術角度,獨特地將一石一花呈現在其畫作裡,堅持了將近40年,永不厭倦的藝術家;而這位藝術家其實還有另外一面,他很會做阿雜(Acar)。

那個炎熱的下午,我們打包了一些糕點,在畫家的畫廊聊天,三個人圍坐一起,談笑風生。喝過下午茶,我自動自發收拾,把用過的杯子放回他的廚房。廚房裡,目睹那切得長短大小均勻的紅蘿蔔和小黃瓜,猶如一攬子的藝術品擺放在煮食的地方,心裡不禁發出聲聲的驚歎。

我沒有藝術天賦,美學對我而言始終是很疑惑的學問。接觸畫家,讓我領悟藝術就是對生命的一種執念和堅持。畫家的阿雜,看似一門簡單的廚藝,但精湛之處就在選食材和刀工。從什麼品種的小黃瓜用來做阿雜最合適,到那些紅蘿蔔和小黃瓜等究竟要切多長多厚才能傳達最佳的口感,他都一一細微研究,失敗了不放棄,檢討改善,繼續研發改進,因此他現在做出來的阿雜才與眾不同,也受到身邊許多朋友的喜愛。

望著那些切好的紅蘿蔔和小黃瓜,我可以想像畫家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黃昏時刻,陽光從天邊灑落,灑在他身上,彷彿給他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輝。歲月是無情的,畫家使勁用著那雙佈滿歲月痕跡的手,熟練地揮著剛磨鋒利的刀,按部就班把那小黃瓜、胡蘿蔔和洋蔥等等切成自己的理想尺寸,忘了時間的存在,就像他平時拿起畫筆,廢寢忘食地畫著,也不懂時間悄悄流逝,拼命打造一個有情的世界。

畫家的每一刀都是那麼的精準,彷彿在切割的不只是蔬菜,還有歲月的點滴。那些新鮮的蔬菜在他的刀下逐漸變得整齊無比,整齊得就像他的一生,簡樸而有序。他用他的畫作,用他的阿雜,告訴了我們:“簡單,也是一種精彩!”

不用煮不用炒的酸辣開胃菜

我好奇地問畫家:“怎會選擇做阿雜,而不是其他的美食呢?麻坡美食那麼多。”畫家告訴我,他是一次出席馬來婚宴,吃到美味的阿雜,愛上了,便四處打聽做法和配方,然後自己研究如何把這特別的醃菜做好。在馬來西亞,阿雜通常與馬來餐和娘惹餐一起食用。它常作為開胃菜或配菜。它的存在增加了餐桌上的風味和口感。工作環境,我也經常會吃到馬來風味的阿雜,那是最精簡的做法,把小黃瓜、洋蔥、黃梨和辣椒醃製,不用煮不用炒,接近西方國家的沙拉,但它酸辣開胃,吃了油膩的食物,再吃這道開胃菜,感覺非常搭配。

緣分未到,我至今還沒品嚐過畫家的阿雜,但從他在臉書掛上的圖片,大概可推斷他做的阿雜其實是依據馬來傳統與娘惹飲食文化的混合,用薑黃、辣椒、花生、蝦醬、糖、醋等調料醃製的阿雜。阿雜和畫家的畫作一樣,成為了他生命的藝術品,用以表達他的思想、情感、觀念和世界觀的一種形式。

阿雜的起源可追溯至久遠的貿易時代。那個古時候,前來做生意的商人從印度、阿拉伯、中國和歐洲等地帶來了各種香料和食材,這也給我國的飲食文化帶來許多影響。醃製食品是當時保存食物的一種常見方式,阿雜的製作方法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這道美食所反映的正是這裡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也就有不同的阿雜做法。

簡單地說,阿雜不僅僅是美食,它還蘊含了文化和歷史。醃製,是從前冰廚還沒有那麼普及時,保存食物的方式,傳承了數代人的智慧和辛勞。有一次到馬六甲旅行,我吃到了傳統娘惹風味的阿雜,總會想起阿雜背後的傳承故事。

畫家強調說,他的阿雜源自於馬來風味,但經過時間的磨鍊和他努力的成果,阿雜已成為畫家獨特的阿雜。阿雜,醞釀了畫家的日常故事,累積著屬於他歲月的記憶。

我試著想像,有一天畫家耐心地把他製作阿雜的心得和配方無私地傳給後人,就像他的畫功一樣,傳承給年輕的畫家,我可以預期廚房裡的歡笑聲:“不是這樣子切的,要切成這樣……”無論畫作或阿雜,在畫家的手中,自然變成了一種神奇的魔法,賦予了屬於各自的獨特靈魂,吸引身旁的知音者。

以畫家現在的情況,其實都無所謂了,無論是畫畫或做阿雜,自己開心最重要,當然如果你也懂得欣賞,最好不過,乃是一種額外的獎勵。

出席馬來朋友的婚宴,炙熱的陽光下,餐桌上一大盤的阿雜,香味瀰漫四周。每當聞到那股熟悉的酸辣香氣,那一瞬間,時光彷彿倒流,帶我回到了父親帶我來參加馬來婚宴的記憶中。當那混合了酸、甜、辣的香氣漸漸瀰漫開來,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湊上前去,滿心歡喜期待一口舌尖上的幸福味道。當我津津有味地品嚐著阿雜,那酸辣的難忘味道,彷彿拉近了我和父親的距離,感受親情的溫暖。

阿雜,承載的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歲月的記憶,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情感紐帶。在那酸辣的滋味中,我品味到的又何嘗只是食物的美味呢?阿雜,混雜了我思念父親的味道。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