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新興的“電動車風潮”或是已逝去的“手套風潮”,都並非我國企業僅有的跟風熱潮,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投資致富》特別企劃“風起雲湧”系列,深入探討國內企業界“跟風”操作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本期先來回顧那些年曾經的跟風熱潮。
●前言
ADVERTISEMENT
近期,全球掀起“電動車風潮”,大馬企業亦不甘落後,紛紛動身準備搭上電動車熱潮,其中國內手套業者佳護集團(CAREPLS,0163,主板醫療保健組)不久前宣佈與GoAuto合作開拓電動車業務,CSH聯合(CSH,7165,主板工業產品服務組)也決定放棄“失寵”的手套業務,轉為進軍電動車領域。
“電動車風潮”的興起引來許多企業一窩蜂的跟進,不禁讓人想起早前伴隨疫情逝去而退散的“手套風潮”。
風起了,散戶投資者跟風追高,企業乘勢一窩蜂湧進軍手套業……
風停了,散戶投資者鎩羽而逃,企業進軍手套業計劃無聲無息……
不管是新興的“電動車風潮”或是已逝去的“手套風潮”,都並非我國企業僅有的跟風熱潮,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投資致富》特別企劃“風起雲湧”系列,深入探討國內企業界“跟風”操作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本期先來回顧那些年曾經的跟風熱潮。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手套風潮
疫起風發 疫後掙扎
2019年冠病疫情爆發令全球措手不及,手套需求殷切,供不應求,大大拉抬了手套價格,手套股頓時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炸子雞”,大馬“手套風潮”更是風風火火,不少商家趕搭疫情列車,宣佈進軍手套領域。
疫情爆發讓全球手套需求激增,根據大馬橡膠手套廠商協會(MARGMA)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手套需求從2800億隻增加至3400億隻,2020年則升至4600億隻,2021年更飆至4920億隻,逼近5000億隻大關。
全球需求激增 手套價格飆升
手套需求激增,伴隨而來則是手套價格的飆升。2020年8月,丁晴手套價格一度衝上每1000只50美元,橡膠手套則衝至每1000只30至40美元,與疫情前21美元和17美元的價格相比,高出超出一倍。
全球需求高漲與手套價格飆升,手套商更是火力全開,積極擴展手套產量,手套股水漲船高,股價在投資者熱烈追捧下屢創新高,並在2020年8月初達至頂峰。
全球手套龍頭的頂級手套(TOPGLOV,7113,主板醫療保健組)、賀特佳(HARTA,5168,主板醫療保健組)和速柏瑪(SUPERMX,7106,主板醫療保健組)市值水漲船高,3大手套股更在2020年底進入綜指股名單,橡膠手套領域權重佔綜指股11.76%。
散戶投資者瘋狂舉措,企業同樣對手套業務表現狂熱,多家企業宣佈進軍手套業。根據不完全統計,在疫情期間,宣佈將業務多元化至手套領域的上市公司至少有20家,其中產業發展商馬星集團(MAHSING,8583,主板產業組)在2020年底宣佈把業務多元化至手套與相關醫療保健產品製造與貿易,這一消息帶動股價連日勁漲,甚至漲停板。
疫期增20手套業者
根據MIDF研究報告,分析員透過管道查詢,向大馬橡膠手套廠商協會登記的手套業者會員已從疫情前的少過60個,增至疫情後的90個(包括子公司),等同疫情期間我國新增約20個手套業者。
然而,這股手套風並沒有延續太久,冠病疫苗的問世、手套商積極擴大生產,新手套商入局,加劇了手套領域的競爭,手套風潮戛然而止,從原本的“一套難求”到供應過剩,手套價格暴跌至每1000只17美元左右。
手套股一個月內直線插水
短短一個月內,手套股股價從頂峰直線插水,不少散戶投資者因此“燒到手”。股價回落導致市值萎縮,速柏瑪、頂級手套與賀特佳更陸續被踢出綜指股名單,橡膠手套領域在綜指的權重佔比歸零。
主要手套商的擴展計劃紛紛擱置,當初高呼進軍手套領域的新興手套商,亦隨著手套風潮的逝去而消聲滅跡,手套業務從原本有望成為生金蛋的母雞,變成了導致虧損的燙手山芋,結局讓人不勝唏噓。
●互聯網風潮
互聯網泡沫破裂
新創科技黯淡收場
“手套風潮”當然絕非大馬企業第一次跟風熱潮,對許多“久經股場”的散戶投資者而言,相信對引爆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互聯網.com風潮”絕對不會陌生。
豐隆投資銀行零售研究主管吳俊聲在接受《投資致富》專訪時分享道,2000年互聯網.Com風潮最初從美國開始,隨著美國在1990年代下調利率,市場流動資金劇增,許多資金紛紛湧入科技領域,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更是節節攀高,從1995年的800點一路衝高,2000年3月更是衝破了5100點。
在市場前景一遍唱好下,股市掀起一股首發股浪潮,許多新創上市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恰巧爆發千年蟲問題,新創公司只要是以互聯網相關,打著可解決千年蟲問題的旗號,股價都會被推高,估值在追捧中飆漲。
吳俊聲指出,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外國資金紛紛從亞洲市場撤離,迴流美國市場,也為這股互聯網浪潮推波助瀾。
2000年,亞洲剛從金融危機中逐漸復甦,大馬亦跟隨這股互聯網風潮,許多科技公司大量湧現,或是現有公司一窩蜂將業務多元化至科技領域,許多在當時打著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對企業(B2B)等為“噱頭”的公司,股價都被炒得很高。
除了馬太平洋(MPI,3867,主板科技組)、友力森(UNISEM,5005,主板科技組)等著名科技股股價高漲,許多新興科技公司亦受追捧,股價頻頻走高。
聯儲局從1999年中多次升息,從4.75%上調至2001年初的6.5%,高利率環境,加上科技公司估值過高,為互聯網泡沫的爆發埋下伏筆。
他指出,其實許多新創公司一直都是在虧錢的,無法交出很好的業績,高利率環境亦使得公司的借貸成本增加,股東紛紛開始撤資,進而引發互聯網泡沫的破裂,納指更在2002年10月跌破1150點,市值蒸發了近80%。
“大馬並沒有像美國科技公司般百花齊放,比較多是製造業公司,不少公司當時都打著多元化業務的名號,將業務擴展至互聯網業務,原本不是在這一行業的公司都紛紛湧入,其中還包括房產公司。”
乘風上市 虧損退場
然而,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裂,許多新創科技公司,或進軍互聯網領域的公司都從頂峰跌至谷底,儘管一些多元化業務的建議可能會成功,但因沒有好好經營,甚至還影響到了核心業務。
他指出,當時或許有很多公司是看到商機並有心想要做好的,但可能時機不對,所提出的建議和計劃並不被市場所接受,最後無法成功。
一些公司管理層可能看到風潮,便順勢提出建議,目的只為了推高股價,但並沒有推出實際的計劃。又或者某些從事相關業務的公司,雖然管理層沒有宣佈要擴展業務,但投資者揣測這些公司有機會進軍互聯網領域,於是趁機將股價炒高,進而推動互聯網風潮。
“當時只要開設一個網站都算是科技股,被市場炒得很高,本益比可以達到百倍,與收益不成正比。”
然而,互聯網泡沫不斷膨脹,總會有被戳爆的那一刻,互聯網風潮退卻使得許多“科技相關股”股價暴跌,後來許多乘風上市的公司,甚至因連年虧損最終退市收場。
●SPAC風潮
油價大崩盤 SPAC命運坎坷
2000年“互聯網風潮”的逝去,另一股因國際原油價格飆漲而引起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風潮”則悄然而至。
2010年,國際原油價格開始節節攀高,並在隔年衝上每桶100美元以上水平,其中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一度報每桶107美元,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更是衝上每桶114美元,創下近3年新高。
大紅花石油為SPAC風潮掀開序幕
在國際原油價格飆升之際,馬股首家特別併購公司大紅花石油(HIBISCS,5199,主板能源組)在2011年7月登場,為“SPAC風潮”掀開序幕。
隨後的兩年,國際油價走勢可謂跌宕起伏,從原本最高每桶100美元以上水平回落至75美元左右水平,隨後在重新回到每桶100美元以上水平後又迅速回跌,但普遍都維持在每桶70美元以上水平。
在這段國際油價起起落落期間,同樣以收購油氣資產為目的的CLIQ能源於2013年4月上市馬股,同年的7月迎來Sona石油,Reach能源(REACH,5256,主板能源組)則在2014年8月掛牌馬股。
然而,美國頁岩油蓬勃發展及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為中東原油生產國帶來威脅,油價在2014年頻頻走跌,油盟(OPEC)為保住市場主導地位,產量不減反增,為原油價格進一步帶來下行壓力,雙方為爭奪原油市場展開的激烈競爭,導致原油出現前所未有的全球供應過剩,油價出現大崩盤。
美國頁岩油革命的爆發,美國原油產量大幅提升,在2011年甩開俄羅斯,2012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油國。油盟為了防止市佔率丟失,進一步擴大產油量,原油價格大幅插水,維持了長達4年的低迷期,期間更是跌破每桶30美元,寫下12年低點。
國際油價崩盤,國內的“SPAC風潮”亦隨之消退,儘管仍有另一家特別併購公司紅森在2015年12月上市馬股,但主要涉及餐飲業務。
大馬證券監督委員會對SPAC有制定嚴謹的條例,以管制和確保公司可發揮其功能,公司獲得3年的期限,以努力取得符合資產收購資格,否則發行新股的90%收益,必須歸還給投資者。
2016年,CLIQ能源因無法在限期內收購合格資產而遭停牌,而延長合格收購期限也遭證監會駁回,最終落入清盤命運,並在2019年正式遭交易所除名。2017年,Sona石油亦因未能在限期內購得合格資產,被高庭勒令清盤,並在2018年宣告敗走馬股。
Reach能源於2016年11月徵得股東同意,在油價低迷時期,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購得哈薩克油田Emir-Oil LLP的油田控制權,從SPAC躍升成為油氣公司。儘管成功保留上市地位,但公司從2014財政年開始持續虧損,公司股東基金不及股本50%,因而陷入PN17行列。
●電動車風潮
電動車大戰開打
鹿死誰手?
從“互聯網風潮”到以油氣領域為主的“SPAC風潮”,再到“手套風潮”。
一風消停,一風再起,“手套風潮”的消散並不意味著風潮的結束,而是新風潮的興起。
汽車領域在智能化趨勢催生了“電動車風潮”,各大汽車品牌積極進軍電動車領域,以特斯拉(Tesla)、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興電動車品牌的崛起,更將電動車風潮進一步推向高峰,電動車領域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電動車風潮”的興起,迎來國內不少企業積極進軍電動車相關領域,全球知名電動車品牌特斯拉進駐大馬,多家中國電動車也表示計劃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軍大馬,進一步促進國內電動車產業鏈的發展。
傳統汽車品牌積極開發電動車,我國兩大國產車品牌亦不落人後,國產車寶騰(Proton)放眼今年推出寶騰X90和SMART EV兩款電動車,並在未來陸續推出6款電動車以爭取電動車商機。第二國產車(Perodua)亦在2023年大馬汽車展上展示了Perodua EM-O概念車小模型,明確了進軍電動車市場的方向。
非汽車公司也“跨界”
除了傳統汽車品牌之外,“電動車風潮”亦迎來不少非汽車公司“跨界”進軍電動車領域,除了手套公司佳護集團及棄“手套”轉“電動車”的CSH聯合以外,藝麗控股(AHB,7315,主板消費產品服務組)、大穩控股(TAWIN,7097,主板工業產品服務組)和EP製造(EPMB,7773,主板工業產品服務組)等公司也宣佈與國外電動車品牌合作,引進電動車在國內經銷。
另外,一些企業則“另闢蹊徑”,選擇發展充電站設施、電動車電池等電動車周邊領域,其中雲升控股(YINSON,7293,主板能源組)在去年8月宣佈,旗下子公司雲升綠科技與GoCar移動合作為電動汽車GoCar用戶提供充電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及服務;SLVEST控股(SLVEST,0215,主板工業產品服務組)則在去年底宣佈進軍電動車充電市場。
電動車領域風起雲湧,必然會有越來越多企業跟風發展,但風總有消停的時刻,屆時這些打算在電動車領域大展拳腳的公司,最終能成功大放異彩,還是會伴隨著風潮的離去而黯然退場,則不得而知了。
●結語
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有驚人的相似。
每次的風潮來臨,總會引來許多企業一窩蜂進場;但風潮過了,這些企業往往都跟隨風潮的退去而“跌落神壇”,正如股神巴菲特的名言: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然而,一股風潮的過去,是另一股風潮的興起。每股風潮的來臨,總會有人乘風而起,但能在風潮過去後依然屹立不倒的則是少之又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