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跟臺灣地方創生團隊、中國鄉村振興團隊接觸甚多,發現相對於兩岸,馬來西亞的地方團隊,較少將努力過的事蹟(足跡)對應地方DNA作梳理,再產出方法論。
方法,雖然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地方,但總有共通邏輯。我們不缺說故事的高手,許多鄉鎮這幾年也迎來不少有意義的活動,精彩的內容和能量如何傳承給下一代或未來的世代,而不是收穫有時效性的激情,真的不是靠口耳相傳和幾個share就能實現的事。
ADVERTISEMENT
透過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方式設計的實體工作坊,讓體驗和感受進入身體和腦袋裡,固然是一種重要的經驗傳承方式;但或許還不夠,除了手把手的短期陪伴,讓有心投入的人能夠理解背後的思考邏輯和套路,進而練就看清門道的能力,才能有脈絡的讓所有努力變成後來者的學習軌跡和滋養。
各種試錯和反饋的累積,理應成為踏腳石而不是過往雲煙,但在馬來西亞,除了許多在地方紮根的建築師,對不少非理工班出身的地方團隊成員而言,梳理和分析常常會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投入地方的起心動念多是感性的,但有時缺了理性的思維,常常會踢到殘酷的現實鐵板。
這幾年來最喜歡的兩本關於“地方學”的書籍,是蔡奕屏的《地方設計》和《地方編輯》。這兩種在地方生存重要的能力,透過蔡奕屏個別訪問十幾個地方設計師、地方編輯家的書寫中,透過圖表展示,以及最直白的問答方式等,掀開成功的布幕,讓人看見藏在後方的那臺運轉中機器的巧思;在這個不缺案例的時代,這個書系甚至是以一種生存密技大公開的姿態在傳道授業解惑,讓我格外受用。我偶爾在遇上困惑時,翻開這個既有案例又有攻略的“地方學教科書系”,就會撥雲見日般的找到新的能量,每一次重看都能收割新的視野。
初心和達到美好的彼岸之間,我們需要更多的指引。從理解地方有什麼,到提煉成下一階段可被實踐的活動、產品等,只是基本功的養成;套路和心法的梳理,則是練就降龍十八掌,並找到傳人的關鍵,是回饋地方更重要的舉措。未來,如何透過更有效的數位支持系統,把各種現場實踐、累積的材料、數據即時作統整,串聯成可被追溯的線索,不斷修正前行路徑和方法論,更有系統的把能量的傳承下去,更是全球各地都應該努力的方向。唯有這樣,我們就再也不用哀怨非要找到嫡系的傳人,高手再遠,希望在雲端。
活動資訊:
【臺馬社區營造交流會】(仁嘉隆場)
時間:2023年9月10日(星期日),2.30PM-5.15PM
地點:仁嘉隆新綜合樓視聽室(四樓)472, Jalan Sekolah, 42600 Jenjarom, Selangor.
【臺灣社區營造分享會】(怡保場)
時間:2023年9月12日(星期二),8PM-9.30PM
地點:YMCA Ipoh. 211, Jalan Raja Musa Aziz, 30300 Ipoh, Perak.
【臺灣社區營造分享會】(檳城場)
時間:2023年9月13日(星期三),8PM-9.30PM
地點:COEX @ Kilang Besi. 123, Jalan Timah, 10150 Georgetown, Penang.
延伸閱讀: 卓衍豪/池上學 卓衍豪/從中國鄉村振興,看鄉村的未來式 卓衍豪/路上觀察學 卓衍豪/從產業DNA看見地方希望 卓衍豪/什麼是最有力的傳播? 卓衍豪/從地方編輯到地方行銷 卓衍豪/“地方標準”年代的美食創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