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日综合电)中国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近日爆红,讲述一个所谓的“中国文物”化身为年轻女子想要回到中国的故事。影片再次掀动中国网民的情绪,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中国文物。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么样找到回家的路……”由中国两个年轻博主“煎饼果子”和“夏天妹妹”出演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一连3集,自上月底发布后迅速爆红,短短一周已有3亿人次观看,也使要求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讨论,被推上风口浪尖。
ADVERTISEMENT
影片讲述一个“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年轻女子“逃出大英博物馆”,恳求影片男主角把她“带回中国”的故事。“煎饼果子”和“夏天妹妹”声称花了3个月时间,在英国实地拍摄和制作。
影片得到中国官媒加持,《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纷纷专访创作团队和盛赞:“我们很欣慰的看到,当下中国年轻人对历史和传统的热情,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
在中国网络上,不少网民捶胸顿足、咬牙切齿地说道:“我要哭死了啊”、“满满的民族认同感”; “一定要把属于中国的拿回来”、“英国博物馆是世界第一强盗,必须追回中国的古物”。
影片同时红到英国,《英国广播公司》(BBC)、《每日电讯报》和《独立报》都相继报道事件。
英博物馆2000藏品失踪
无独有偶,在影片发布前几天,中共喉舌《环球时报》就在社评率先喊出了“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口号。社评提到,大英博物馆员工监守自盗,令2000件藏品不翼而飞,批评大英博物馆的管理和安全防护存在漏洞。文章又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大多是当年英国趁火打劫,甚至直接劫掠或盗取得来。
陈亮时:专家验证藏品渠道合法
抨中官媒政治操弄
亚洲自由电台报道,在英华人陈亮时受访时说,《环球时报》的社评,狠批英国有血腥丑陋的殖民历史,实际上和大英博物馆的失窃事件无关,显示党媒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作政治操弄。
他说:“这些文物是怎么到大英博物馆的?因为在中国的官方宣传下,他们说这些文物绝大部分是从中国偷过去或抢过去的,事实并非如此。有学者和专家做过研究和考证,大英博物馆里绝大部分中国藏品,是通过正常渠道拿到的。比如说有一些收藏者到了中国,经过层层转手,通过购买的方法来拿到这些藏品。然后这些收藏者就把些藏品赠予给大英博物馆。”
亚洲自由电台报道,翻查资料,大英博物馆共有近3万件中国藏品,最初的100多件中国文物,来自于汉斯斯隆爵士的藏品,至19世纪再获奥古图斯弗兰克斯爵士捐出3000件中国文物,成为馆方收藏的首批大宗中国文物。20世纪,随着清朝灭亡、中国局势动荡,许多中国贵族、官员及学者纷纷变卖手中文物换取现金,部分流入了大英博物馆。
展板写明2011年制成
“缠枝纹薄胎玉壶”非文物
报道指,影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主角“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苏州玉雕大师俞挺在2011年制作的现代艺术品,送交大英博物馆收藏和展出。
这个玉平壶在大英博物馆找到,展板清晰写明,是在2011年制成,并非影片所指的“中国文物”。中媒《南方周末》也看不下去,发文质疑“混淆文物与工艺品,赚取爱国流量,真的好吗?”,并强调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一大部分来自于百年来的公私捐赠。
陈亮时认为,中国官媒无意认真探讨事实,只顾挑动民族仇恨情绪;网民也无视一个客观现实,就是不少中国文物在国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得以逃过文革浩劫。
杨颖宇:官方“洗脑”煽动民族情绪
在英香港历史学者杨颖宇表示,大英博物馆成为众矢之的,然而中国文物散落在英国民间,以及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大英博物馆如何代为归还?加上大英博物馆并非英国政府机构而是法人组织,英国政府以什么权利要求大英博物馆交出文物?具体如何操作?中国官媒都没有触及。
杨颖宇提到,圆明园的12生肖铜兽首,过去都是由财团和商人在海外拍卖会上购得,再捐赠给中国官方。他认为,中国官方有其他方式追回文物,却不惜破坏和英国的外交关系,口诛笔伐的最终目的是要煽动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找完美国找日本,找完日本找英国”。
他认为,在官方“洗脑”下,中国民众难免忘记文革浩劫;即使他们跑到大英博物馆游览,也只会加深他们心目中“被八国联军欺侮”、“丧权辱国”的固有印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