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公眾和政策制定者的利益,相關科學家更應該密切參與媒體的公共討論,憑證據和科學說話,讓媒體更有效地傳播科學。
ADVERTISEMENT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於8月24日起,開始排放處理過的福島核汙水,引起全世界不安。
這股不安情緒,經過社媒種種不實資訊、民粹訊息、部分國家的官方抨擊,演變成民眾的怒火中燒。
我們可以理解這種偏激情緒,是源於對自身健康和海洋自然界禍害的憂患意識。
但我們同時也知道,人們一旦因為成見或其他因素,而接受、相信了不正確訊息,接下來的正確訊息,就很容易被情緒壓制,難以再進入大腦理性思維;這也和“自我”有關 ,因為要接受其他正確資訊,等於承認自己錯了,於面子和自尊都很難放下。
福島核汙水真的那麼萬惡不赦嗎?我們可嘗試以科學視角,抽絲剝繭的看這議題。
(1)核汙水的處理
2011年福島地震和海嘯摧毀核電站後,發電站發生了爆炸,大量海水和淡水被用來噴灑過熱的反應堆;被放射性元素汙染的汙水,含可能威脅人體健康的碳-14、碘-131、銫-137、鍶-90、鈷-60和氚-3,也稱氚。
東電使用了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來處理汙水,使其中62种放射性核素濃度低於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監管水平。其中ALPS不能去除的氚,需要稀釋至約每升1500 貝可(Bq,測量放射性的單位)以下,低於世衛組織飲用水中氚的“每公升10000 貝可”水平;而碳-14的2%也在安全水平限內,經稀釋後進一步降低濃度。
(2)一定要排入海里嗎?
儲罐空間不足、其他處理方法(包括化為水蒸氣排入大氣、排入地底和固態化埋入地底)更昂貴,是日方決定採用此方案的其中主因;這些廢水留在地上,也面臨諸如地震、颱風、海嘯等未來可能風險,使儲罐發生洩漏。處理和稀釋後的汙水進入海中,其放射性核素會在海中擴散和進一步的稀釋。
(3)核汙水排入海里有沒有先例?
福島核汙水屬於低放射性廢物。自1946年起始至1996年,全世界包括法、加、英、美、中、韓等13 個國家,向大海排入經過處理的核廢料,其中包括了15569 TBq(太貝克勒)的氚元素,也沒對人類或環境造成傷害(參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於1999年公佈的《Inventory of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s at sea》報告,頁19(相比福島此後每年22 TBq排放量)。
(4)安全風險有多高?
接觸過核燃料熔化碎片意外產生的核汙水,多了一些正常操作所沒有的放射性元素;我們應該問的,不是“氚”的問題,而是ALPS能否把鍶-90、碘-129等放射元素都處理至安全水平?
自2021年起,IAEA就成立了一個由兩名IAEA權威和九名各國(包括中韓兩國)代表專家組成的監察小組;經過近兩年採樣和分析後,於2022年11月發表了一份報告,論證日本排放方案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如果這排放舉措真的罪大惡極、絕子絕孫,那為什麼代表中國的專家Senlin Liu(見頁44)並沒有跟隨政府的反對論調,或點出報告的謬誤?為什麼中國核能權威專家們,沒有站出來表達強烈反對看法?相比國際間絕大多數的輻射學、核工程、輻射防護專家的理智看待排放方案,目前持有“帶來長遠禍害”擔憂立場的,多是海洋研究相關科學家。這意味著,日本這一次的汙水處理和排放方案,得到行內國際專家(包括中國)的監督和認可。
(5)媒體的情緒渲染
相比大馬英文媒體採取以科學解說為什麼“無需擔憂”的做法,中文媒體比較偏向負面“擔憂”報道,甚至跟從社媒情緒性民粹主義言論或不實訊息,加上中國諸多針對日本的官方宣傳,只要有人火上加油,憤怒就會熊熊燃燒,讓理性被情緒淹沒。
目前我們應該顧慮的,是這種大規模、長達30年、目前看似無大礙的排放,未來會有什麼人為疏忽導致不可預知的生態禍害。但我們可以先把情緒拋開一邊,不管對此事心存疑慮與否,都不該被仇日情緒煽動和渲染,加劇心中恐懼和焦慮。話說回來,若不涉及國安考量,除了目前讓IAEA取樣監測和監督的做法,日本大可大方邀請反對的國家派遣專家,一起和進行監測,反對者也無需仇恨式應對。
和過去三年的“疫苗恐懼”一樣,類似“福島核汙水”這種具爭議的熱門新聞報道,最容易出現混淆和錯誤信息。
為了公眾和政策制定者的利益,相關科學家更應該密切參與媒體的公共討論,憑證據和科學說話,讓媒體更有效地傳播科學。
(其他資料來源:2023年6月《自然》期刊報道 、世界核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官方資訊 、科學傳媒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以及公開發表支持看法的相關領域科學家:英國Society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nd a Chartered Radiation Professional的Paul Leonard教授、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物理高級講師David Krofcheck博士、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材料學教授Tom Scott(兼任英國鈾和反應金屬專業中心的學術負責人)、澳洲阿德萊德大學Tony Hooker副教授(輻射研究、教育和創新中心的主任)、澳洲科廷大學物理與天文學教授Nigel Marks(澳洲悉尼分會核工程小組主席)、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環境科學家Jim Smith教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