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升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開展人胚胎幹細胞分化為生殖細胞的實驗,研究太空環境對人類生殖的影響,馬來西亞籍幹細胞專家、北京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紀家葵負責此項目。今年5月,“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的實驗項目包括太空微重力環境對幹細胞分化為生殖細胞的影響研究,這個項目是由紀家葵團隊負責執行。
紀家葵教授表示,對於能在清華大學有這樣的機遇,且作為一位外籍人士參與到中國的航天計劃,他感到很榮幸和幸運。
ADVERTISEMENT
紀家葵目前擔任清華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副系主任。首相拿督斯里安華今年3月訪華時在清華大學演講,表揚紀家葵,還公開說會說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讓紀家葵回國協助大馬。
生殖醫學研究造福更多人
紀家葵表示,他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基礎醫學研究,現在雖然在中國工作服務,但是他覺得能讓更多的人在生殖醫學或幹細胞領域受惠,以後也能造福大馬。他也希望為東盟乃至全世界搭建更多科研或教育合作的橋樑,以達到可持續性的資源共享共嬴。
紀家葵在北京清華大學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作出上述表示。在專訪中,紀教授暢談他的科研成果、加入中國航天計劃的感觸,在清華大學的工作和生活等等。
科研需大量經費長期投入
科研是一項長期的科學探索活動,需要持續大量的經費投入,一個項目動輒幾百上千萬的經費。
紀家葵指出,對科研來說,可持續性是一個決定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如果要有重大深遠的科學產出,一般不是一兩年,而是5年10年的投入,例如像中國即使國力強、經費投入很大,也不是馬上就有成績的。像中國的航天計劃,從1990年代開始,近幾年才開始逐步地有成果。
馬對幹細胞研究投入少
被問到對大馬科研的看法,紀家葵表示,他覺得先要全面地去考察瞭解大馬的科研情況,並與相關部門的領導更好地交流和了解,多聽一下他們的想法。
不過,據他了解,大馬在科研領域,尤其是幹細胞這方面的研究投入還是比較少,主要是在政府研究的資金上沒有一個長期的資助。這也能理解,因為大馬的國力等方面還是有限,如果要撥出一筆錢做一個長期的投入,的確需要周全的規劃。
可與他國合作整合資源
紀家葵表示,科研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和健康。如果一個國家國力小的話,最可行的就是依能力所及做能真正為人民服務的研究。此外,也可以考慮一下大馬有什麼長處和積累,與其他國家如美國和中國合作,把比較大的科學計劃整合資源與合作的方式完成,那就可能做到可持續性。
他也指出,如果科研計劃有不同層級一起去推進,包括社會、商界等一起發力的話,會更有效率。
測試微重力對幹細胞分化影響
回收太空實驗樣本研究
今年6月初,中國“神舟十五”的太空人從太空帶回20多公斤實驗樣品,這些實驗用品對科研人員來說非常珍貴。紀家葵接過神舟十五號帶回的太空實驗樣品,並對實驗樣品開展後續研究。
紀家葵表示,收到的實驗樣品處於凍存狀態,會解凍再提取細胞的一些生物物質,包括核糖核酸(RNA)、脫氧核糖核酸(DNA),接下來進行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許多實驗,包括組學(OMIC)研究。主要是測試這些細胞樣品在太空站培養及分化過程有什麼變化,是否會受到在太空站特殊物理環境,包括微重力、強磁場、高幅射等的影響。
他表示,除了細胞、分子生物學、組學的分析以外,還有圖像的數據處理。等把這些工作做完,就會公佈結論,屆時將在國際科學期刊或者中國國內公佈這些進展。
紀家葵提到,2017年首次參加天舟一號實驗,當時樣本發射上去有自動裝置,但只能自動成像,就是用顯微鏡在軌成像,但是它不能做到回收樣本,沒有樣本回收就不能做組學研究。這次參與“天舟六號”,能回收樣本並進行後續的分子實驗,更深入及完整地分析樣本,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差別。
沒想過會參與航天項目
紀家葵於2010年到清華大學醫學院任教,一開始並沒有想到會參與到中國的航天計劃中。在2014年,機會來敲門。曾參與航天項目的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另一位教授當時問他:“我們現在需要一些做幹細胞實驗的團隊參與到航天計劃,你願不願意參與呢?”
紀家葵當時才開始考慮並著手申報。在“天舟一號”科學實驗項目徵集遴選中,紀家葵領導的課題,成為入選的8個細胞生物學項目之一。紀家葵實驗團隊主要是用人的胚胎幹細胞分化成生殖細胞,研究在微重力下,人類的幹細胞分化過程跟地面有什麼不同。在2017年完成“天舟一號”的項目後,紀家葵課題組又入選今年“天舟六號”科研項目。
1992年9月21日,中國正式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代號為“921”工程。這30年來,中國航天計劃分了很多個階段發展。
科研如接力賽 感念前輩付出
紀家葵談到,實驗背後的準備工作其實很長,從2014年開始到現在都是一步步推進,但也看到前輩和科學家對這些科技計劃、航天計劃付出的努力。
他感念老前輩的付出,形容這些老前輩作為奠基人,“他們到2014年退休了,傳棒給我們這批科學家,然後我們研究到十多二十年的時間,又要傳給下一代。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像接力賽。”
中科學傢俱包容性國際視野
紀家葵表示,他覺得他所認識的中國工程師、科學家很有包容性。他說:“他們不會因我是外籍就不讓我參與,而是覺得只要你有實力,只要你能真正地去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太空站作貢獻,都願意讓我們加入。”
他表示,他們思考的問題、設計一些實驗計劃時,都會從科學問題的創新性、國際前沿性及必要性去考慮,而不會侷限在只達到中國第一的目標。此外,他們具國際視野,亦希望有更多其他國家的人參與,而他們的領導很多都有這種胸懷。
研究經費 文化認同
2因素從美迴流亞洲
紀家葵1991年畢業於新山寬柔中學,隨後負笈美國,陸續考取生物化學學士與碩士、分子細胞生物與遺傳學系博士學位,並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年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擔任副研究員。
在美國生活和進行研究18年,是在什麼契機下,讓他從已經非常熟悉的美國,回到亞洲、併到清華大學任職呢?紀家葵指出,他在斯坦福大學當研究員時就想建立一個團隊,當時主要考慮因素是哪個國家和社會願意也能夠長期支持一個研究計劃,因為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需要比較長時間,如果是一兩年經費等支持停了,團隊很難建立起來,也很難有科學成果。
2008年,紀家葵投了一些簡歷到美國的研究機構,雖然那時候幹細胞獲大家認可為有巨大臨床應用潛力的新興學科,但當時美國面臨次貸危機,導致許多研究機構原本有的崗位都被暫停,美國是否還是首選,成了一個需要考慮的現實因素。
美社會個人主義更強
另一個讓紀家葵對迴流亞洲可能起更大影響的因素,是考慮到未來自己在美國生活的文化認可度、文化認同感。
他表示,在美國與同事、學院的夥伴都相處得很好,在談共同有興趣的生活上都沒有問題,都能合作,但是當時覺得自己除了實驗室的夥伴,以及同事和同行,實驗室以外與社會的接軌就很難連接。
美國社會個人主義更強。“在生活上照顧好自己之外,大家一般不會有共同興趣對社區、對社會、對國家的認同感。”當時在這兩個因素下,紀家葵將目光放到亞洲,開始找實驗室,面試了香港大學和清華大學。
清華前副校長施一公影響大
而在做這重大決定的過程中,當時招聘成員之一——清華大學前副校長、生命科學院前院長施一公對他影響很大。他表示,當時與施一公交流後,覺得他會長期支持一個外籍的科學家,不僅是中國科學家。
紀家葵覺得現任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為其最欽佩的中國科學家之一,他不但科研做得非常好,而且對整個科研的組織,對後輩新人的提拔都非常重視。他從美國回到母校清華之後引進很多科學家。
他指出,像施一公這一輩比他年長5到10歲的科學家,都是真心想把中國科學提升到世界頂尖水平的。他們為國家及科學領域全身心的投入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他說:“清華大學不只提供了一個科研平臺,還讓我有機會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完成更大的科研目標,所以最後選擇清華大學。”
2010年,紀家葵到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
中講究集思廣義 美多單獨探索
美中都是科研領先的國家,兩國的科研差別在那?環境和學術氛圍有什麼不同?紀家葵指出,中國科研的目標都是通過集思廣義,經過多輪討論後形成共識。許多科研計劃具有組織性和指南性,由一群比較資深的科學家去設計一個大型科研項目,然後有數十上百人會申請參與,例如航天計劃。在這方面,中國做得較多、較有效率。
相比之下,美國多是單獨、探索性和個人的科研計劃,而這亦是該體系產生許多創新性成果的優點。
東方人崇尚尊師重道,紀家葵在清華大學也深深感受到這點,但他希望學生在保持這優良傳統的當兒,在學術上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老師講得不對,或者有新的概念,更勇於提出來或去挑戰舊的概念,這對創新更有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