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招待來馬當實習記者的臺灣學弟,他採訪了8月31日獨立日,問到“你們是不是還有一個916?”在外國人眼中,確實較難理解一個國家要慶祝幾次國慶。而且,除了8月31日馬來亞獨立、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還有砂拉越邦特別慶祝的7月22日砂拉越日。只能說,殖民國家的歷史相對複雜多了,一個晚上真的難能解釋這些州、邦最後怎麼組織成國。然而,身為馬來西亞人,我們又多認識自己的國土、文化、族群?
整理:本刊 白慧琪
ADVERTISEMENT
身為馬來西亞人,你有多認識馬來西亞呢?可能已故法國民族學家珍妮·庫西尼爾(Jeanne Cuisinier)比你我還深入瞭解。早在1932年,她就從遙遠的法國來到馬來西亞吉蘭丹,度過18個月的沉浸式體驗與研究。在她離開時,酋長還對馬來嚮導說,“她和其他白人不同,她不是為了黃金而來。她愛我們,她和我們待在一起很開心。”
珍妮曾遊歷馬達加斯加和印度支那,後來在法國民族學院進修,並在巴黎東方語言學院學習馬來語。法國教育部派她到馬來亞研究民族學和語言學,她走進王宮見到了蘇丹、貴族,也走進村莊、原始森林與貧苦農民、土著原住民相處。期間,她蒐集了很多當地居民、土著的日常生活用品、大量照片和錄音檔,其中五百多件至今仍珍藏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巴黎奎·布蘭利——雅克·希拉剋博物館。
1935年,她在巴黎廣播電臺發表演講,訴說在馬來亞的所見所聞。這些講稿於2018年偶然重現,被重新整理出版成《我眼中的馬來亞——講義1934-1938》。前法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龐維德(Frédéric Laplanche)和李海倫(Hélène Ly-Batallan)在序言寫到,珍妮想要與人面對面地交流,在與人溝通相處過程中得到獨屬於她的見解和經歷。有趣的是,兩位大使也誠實提到,珍妮偶爾會流露出一絲身為“白人”的優越感,儘管她自嘲是“好白人”。
兩位大使的誠實是要提醒讀者明白,珍妮留下來的文字有當時的語境和歷史背景。他們特別懇請讀者體諒珍妮在描述土著部落使用“Sakai”一詞。“顯然珍妮並沒意識到,畢竟這個詞語在100年前的馬來語中很常見。”
◢在馬來半島“走”一圈
馬來西亞學者白偉權的《赤道線的南洋密碼》也是一本厚實的馬來西亞田野調查報告,從歷史、人物、家族和地景著手書寫。這本由臺灣麥田出版的書是“臺灣@南洋”書系之一,想當然爾主要面對的是臺灣的讀者,但是讀起來也讓馬來西亞人開開眼界,認識自己的國土。
白偉權是地理系博士,從地理的學術視角出發,文章內容更著重人與地方的關係。他的文字風趣好讀,像是說書人說唱著田野間的所見所聞。以〈華夷交融的拿督公信仰〉為例,作者先解釋“拿督”在我國語境上的意義,再娓娓道出華人土地崇拜來到馬來西亞怎麼變化。這些來南洋從事礦業、農業、種植經濟的華人,依賴土地為生,自然拜祭這裡的土地掌管者,賦予了馬來長者的形象。
他在各地田野調查蒐集了不少拿督公崇拜的資料,有拿督婆、真人原型的拿督尊王——蘇丹阿都沙末(Sultan Abdul Samad)、原住民石拿督公、華人拿督蘇藍卓和鄭藍卓,及最年輕拿督的已故政治人物卡巴星。讀起來,好像就被導覽了馬來半島各州一圈。
◢給自己機會認識伊斯蘭
剛過去的馬來西亞六州州選,“綠潮”變成令人生懼的名詞,背後暗示著的是對伊斯蘭黨,還是對宗教的不解與抗拒?又或許,我們都混為一談了?近年來,伊刑法、登州鞭刑、被腰斬的啤酒節、消失的投注站、穿短褲遭開罰,類似事件層出不窮,令人不得不擔心社會越趨保守。然而,我們也往往在簡短的新聞標題間下定論,這就是宗教化、這就是保守、這就是退步……如此一來,伊斯蘭宗教這個原本就模糊一塊的身影只會繼續慢慢消失在視線裡,不理解的終究不會理解。
那麼,踏出一步嘗試看清呢?或許開明派穆斯林學者萬吉的《祝福:伊斯蘭的多元詮釋》,可以是你我認識伊斯蘭的入門書。
《祝福》收錄了萬吉於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刊登在《東方日報》的專欄文章,由該報社副新聞編輯林建榮翻譯。既然是報社專欄,文章當然離不開事實。端看目錄,就有很多華社或非穆斯林相當好奇和關心的議題與事件。像是:伊斯蘭允許毆打妻子?禁祝聖誕快樂?十字架動搖伊斯蘭信仰?從伊斯蘭角度看死刑。
不過,倒不希望讀者因開明派的論述比較傾向自己的立場,就以此鞏固自己的想法去對抗相反意見。萬吉在書中也清楚寫到,“伊斯蘭”與“對伊斯蘭的詮釋”,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伊斯蘭”的本質是來自上蒼的啟示,然而“對伊斯蘭的詮釋”,則脫離不了詮釋者的思維和生活經驗。因此,閱讀這本書時也要明白,這是作者的多篇評論文章,每一次書寫的篇幅都有限,這也是作者“對伊斯蘭的詮釋”。
【延伸閱讀】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許維賢
探討一批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的電影導演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如何在國內外催生一組糅合土腔風格、華夷風或作者論的華語電影。作者指出,馬華的離散論述不盡然是反本土化的書寫;馬華的反離散論述也不必然就是對國家仰慕和充滿願景的國族主義。
誰是“沙巴之子”?/吳佳翰
如何定義族群?人類學告訴我們沒有所謂標準答案。如何定義馬來西亞土著和原住民?帶著鮮少為人知的婆羅洲視角,我們從歷史建構論的角度,結合當代田野調查的素材去理解。這或許有助於我們擺脫糾纏我們多年的種族爭議與標籤,找到心中的答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