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在一開始的三年至五年內,數字銀行只能不斷把錢花在聚集客戶,以及維護和升級平臺。等撐過了這段時間,數字銀行的平臺運營也比較成熟和穩定後,才有盈利可談。
上星期的文章提到數字銀行並非銀行數字化,今天這篇將會探討數字銀行到底能不能盈利,以及GX Bank能多快實現盈利。
ADVERTISEMENT
要找到類似的數字銀行,我們可以從韓國的數字金融服務商為參考對象。在韓國,共有三家類數字銀行,分別是KakaoBank、K Bank(並非泰國的Kasikornbank),以及Toss Bank。這三家公司各有不同。
KakaoBank背靠韓國的通信應用程序大佬Kakao Corp(類似於中國的微信);K Bank則是由韓國第二大通信業KT Corp注資的(這一點有點類似本地的Boost背靠Axiata),也是最早推出服務的數字銀行;至於Toss Bank則是由好些企業注資的,包括網絡購物平臺、私募基金以及銀行等。這三家銀行裡,目前所知是KakaoBank已實現盈利,並在2021年上市。
因此,有上市就有資料可看,我們就以KakaoBank一些公開材料來看看他們的業務到底能不能盈利。
KakaoBank的業務如何盈利?
首先,不管是傳統銀行還是數字銀行,擁有足夠的存款來作為借貸資本極為重要。因此,數字銀行需要找到足夠多的廉價資本。就以KakaoBank為例,由於用戶在他們的賬戶裡存放了不少流動資金,這相當於給數字提供了大量且廉價的資本,以供貸款所需。而要讓用戶能夠心甘情願並放心地使用某些電子錢包,就相當仰賴於他們的手機應用程序的使用體驗是不是足夠順暢,或者像許多中國短視頻所說的“絲滑” 。不要小看這個用戶體驗,這可是影響許多銀行的營業成本,包括本地從業者。
而根據2023年第二季的報告來看,KakaoBank在今年上半年的資金成本率(也就是客戶存款以及借貸利率)為2.36%。而韓國銀行總體的資金成本率在今年第一季為2.73%,比KakaoBank高出了幾十個百分點。這凸顯KakaoBank有辦法實現低融資成本,他們有近六成的存款為近乎零利率的來往戶口(current account),行業則只有四成。
成本搞定了,就要看看盈利。KakaoBank共有四種盈利來源,分別是利息收入(也就是借貸和債券利息)、手續費收入(從扣賬卡的過路費、外匯轉賬等)、平臺收入(聯名信用卡、中介費,甚至包括投放廣告),以及其他收入(交易所產生的匯率收入)。這裡頭就以利息收入佔比最高,略高於八成。
而在KakaoBank的總貸款裡,超過一半是和房產相關(也就是買房的房屋貸款以及租房的全租房押金貸款,讀者可以自行搜索韓國的“全租房”概念,保證讓你大開眼界,再也不會投訴本地的房子和房租很貴),另外差不多一半的貸款分別是信用和透支賬戶的貸款,利率就較高。對比一下,一般本地銀行,房貸在總貸款的佔比則是遠高於KakaoBank,例如大眾銀行的四成總貸款是房屋貸款(KakaoBank的房屋貸款則是16%)。
當然,本地的數字銀行是不是能夠複製KakaoBank的模式,待會兒繼續解釋。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我們再看看KakaoBank的開銷比例,在今年第二季裡,共花了4,429億韓幣,撇除2,404億韓幣的利息成本,其他的運營成本為2,025億韓幣,而當中有一半是員工薪水,以及超過兩成為平臺和通路費用。換言之,KakaoBank有相當大的開銷比重是用來維護其平臺,畢竟這是家數字銀行。
本地數字銀行能多快實現盈利?
那麼GX Bank以及其他本地數字銀行能否快速實現盈利呢?
如果我們只聚焦於KakaoBank的話,或許大家會有一個效仿對象。但如果我們把其他的韓國數字銀行也納入討論範圍,就有很多變數。因為最重要的是,數字銀行能否快速招攬足夠的用戶數量。要是GX Bank能夠順利地把Grab平臺裡的用戶轉換過去,那麼這個基礎問題就能夠獲得解決。況且,疫情讓這些平臺減少很多教育用戶和宣傳成本。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Grab在東南亞共有1.8億註冊用戶,在馬來西亞則有2,000萬用戶。然而他們的第二季報告裡披露,月均用戶數量為近3,500萬名,可見註冊數量和活躍用戶有不小的差距。而且也不知道有多少用戶是有在平臺裡存放一些錢。要是存款不足,那麼GX Bank就有需要通過一些稍高的利率來吸引存款用戶。不過,存款問題應該不大。
那麼就是借貸生意了。估計本地數字銀行應該會專攻小金額的短期貸款,除了利率較高,也能夠降低違約風險,避免夜長夢多。
為何不專攻房屋貸款呢?這就要說到國家銀行所設立的一些框架限制了。根據國家銀行的限制,數字銀行在首三年至五年內,總資產不能超過30億令吉。假設數字銀行的資產全都是貸款(現實來說並不會),那麼也只能接觸30億令吉。現在隨便一間單位都要50萬令吉左右,30億令吉也只夠給6,000間單位提供貸款。要知道,銀行是一個以量取勝的遊戲。銀行的客戶需要足夠多,才能夠讓違約率降下來。一般來說,如果不能有一萬名客戶,違約率就很難拿捏得當。
至於成本上,雖然數字銀行會比傳統銀行少僱用員工,不過他們也需要像KakaoBank那樣,付出大量資金來維護平臺,確保24小時都能夠順暢運行,而且這不是根據市場利率漲跌來浮動的成本。
也就是說,在一開始的三年至五年內,數字銀行只能不斷把錢花在聚集客戶,以及維護和升級平臺。等撐過了這段時間,數字銀行的平臺運營也比較成熟和穩定後,才有盈利可談。
那作為一名消費者,我當然是希望看到數字銀行的生意能夠做得下去,畢竟傳統銀行已經很難做到客製化的金融產品,因為成本收益不符合經濟效益。大家也就多點耐心等待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