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在一开始的三年至五年内,数字银行只能不断把钱花在聚集客户,以及维护和升级平台。等撑过了这段时间,数字银行的平台运营也比较成熟和稳定后,才有盈利可谈。
上星期的文章提到数字银行并非银行数字化,今天这篇将会探讨数字银行到底能不能盈利,以及GX Bank能多快实现盈利。
ADVERTISEMENT
要找到类似的数字银行,我们可以从韩国的数字金融服务商为参考对象。在韩国,共有三家类数字银行,分别是KakaoBank、K Bank(并非泰国的Kasikornbank),以及Toss Bank。这三家公司各有不同。
KakaoBank背靠韩国的通信应用程序大佬Kakao Corp(类似于中国的微信);K Bank则是由韩国第二大通信业KT Corp注资的(这一点有点类似本地的Boost背靠Axiata),也是最早推出服务的数字银行;至于Toss Bank则是由好些企业注资的,包括网络购物平台、私募基金以及银行等。这三家银行里,目前所知是KakaoBank已实现盈利,并在2021年上市。
因此,有上市就有资料可看,我们就以KakaoBank一些公开材料来看看他们的业务到底能不能盈利。
KakaoBank的业务如何盈利?
首先,不管是传统银行还是数字银行,拥有足够的存款来作为借贷资本极为重要。因此,数字银行需要找到足够多的廉价资本。就以KakaoBank为例,由于用户在他们的账户里存放了不少流动资金,这相当于给数字提供了大量且廉价的资本,以供贷款所需。而要让用户能够心甘情愿并放心地使用某些电子钱包,就相当仰赖于他们的手机应用程序的使用体验是不是足够顺畅,或者像许多中国短视频所说的“丝滑” 。不要小看这个用户体验,这可是影响许多银行的营业成本,包括本地从业者。
而根据2023年第二季的报告来看,KakaoBank在今年上半年的资金成本率(也就是客户存款以及借贷利率)为2.36%。而韩国银行总体的资金成本率在今年第一季为2.73%,比KakaoBank高出了几十个百分点。这凸显KakaoBank有办法实现低融资成本,他们有近六成的存款为近乎零利率的来往户口(current account),行业则只有四成。
成本搞定了,就要看看盈利。KakaoBank共有四种盈利来源,分别是利息收入(也就是借贷和债券利息)、手续费收入(从扣账卡的过路费、外汇转账等)、平台收入(联名信用卡、中介费,甚至包括投放广告),以及其他收入(交易所产生的汇率收入)。这里头就以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略高于八成。
而在KakaoBank的总贷款里,超过一半是和房产相关(也就是买房的房屋贷款以及租房的全租房押金贷款,读者可以自行搜索韩国的“全租房”概念,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再也不会投诉本地的房子和房租很贵),另外差不多一半的贷款分别是信用和透支账户的贷款,利率就较高。对比一下,一般本地银行,房贷在总贷款的占比则是远高于KakaoBank,例如大众银行的四成总贷款是房屋贷款(KakaoBank的房屋贷款则是16%)。
当然,本地的数字银行是不是能够复制KakaoBank的模式,待会儿继续解释。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我们再看看KakaoBank的开销比例,在今年第二季里,共花了4,429亿韩币,撇除2,404亿韩币的利息成本,其他的运营成本为2,025亿韩币,而当中有一半是员工薪水,以及超过两成为平台和通路费用。换言之,KakaoBank有相当大的开销比重是用来维护其平台,毕竟这是家数字银行。
本地数字银行能多快实现盈利?
那么GX Bank以及其他本地数字银行能否快速实现盈利呢?
如果我们只聚焦于KakaoBank的话,或许大家会有一个效仿对象。但如果我们把其他的韩国数字银行也纳入讨论范围,就有很多变数。因为最重要的是,数字银行能否快速招揽足够的用户数量。要是GX Bank能够顺利地把Grab平台里的用户转换过去,那么这个基础问题就能够获得解决。况且,疫情让这些平台减少很多教育用户和宣传成本。
根据一些数据显示,Grab在东南亚共有1.8亿注册用户,在马来西亚则有2,000万用户。然而他们的第二季报告里披露,月均用户数量为近3,500万名,可见注册数量和活跃用户有不小的差距。而且也不知道有多少用户是有在平台里存放一些钱。要是存款不足,那么GX Bank就有需要通过一些稍高的利率来吸引存款用户。不过,存款问题应该不大。
那么就是借贷生意了。估计本地数字银行应该会专攻小金额的短期贷款,除了利率较高,也能够降低违约风险,避免夜长梦多。
为何不专攻房屋贷款呢?这就要说到国家银行所设立的一些框架限制了。根据国家银行的限制,数字银行在首三年至五年内,总资产不能超过30亿令吉。假设数字银行的资产全都是贷款(现实来说并不会),那么也只能接触30亿令吉。现在随便一间单位都要50万令吉左右,30亿令吉也只够给6,000间单位提供贷款。要知道,银行是一个以量取胜的游戏。银行的客户需要足够多,才能够让违约率降下来。一般来说,如果不能有一万名客户,违约率就很难拿捏得当。
至于成本上,虽然数字银行会比传统银行少雇用员工,不过他们也需要像KakaoBank那样,付出大量资金来维护平台,确保24小时都能够顺畅运行,而且这不是根据市场利率涨跌来浮动的成本。
也就是说,在一开始的三年至五年内,数字银行只能不断把钱花在聚集客户,以及维护和升级平台。等撑过了这段时间,数字银行的平台运营也比较成熟和稳定后,才有盈利可谈。
那作为一名消费者,我当然是希望看到数字银行的生意能够做得下去,毕竟传统银行已经很难做到客制化的金融产品,因为成本收益不符合经济效益。大家也就多点耐心等待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